APP下载

先进文化坐标域中的“三向”之维

2014-06-20郑欣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先进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

郑欣

内容摘要:新时期先进文化坐标系中,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及时代价值是引导先进文化发展的横向之维;中西文化的的交锋与融合开启了先进文化的空间视域。先进文化是十六大以来,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向度,是民族性与俱时性、科学性与创新性、开放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先进文化的出发和归宿是人民群众,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泛化,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先进文化 先进维度

改革开放推动生产力的今天,文化的发展也走向了繁荣的边沿,在复合系统社会的今天,独特的文化气质正在不断形成;主体意识的张扬,推动了文化创新意识的变革;价值取向的时代指向,文化思维方式的创新;都为未来文化繁荣创造了契机。在未来文化的坐标域中,应该把握三个维度:横向坐标轴的传统文化、纵向坐标轴的外来文化和横纵交汇的先进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传统文化的定位等思考已充分展开;21世纪,时空维度的介入,不断消弭了某种因素带来的文化断层,呈现出了和谐文化先进之维。

横向坐标系:时间维度孕育中的先进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存在中形成,不断发展创新,表征着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特色、价值观念等。其内在精神特质的物化就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如古典文献、出土文物等,这些载体又不断的模塑着该民族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甚至思维方式。传统文化的独特的地位,造就了主体样式的精神特质;在历史传承中,不断积累沉淀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知识取向,深深的融入到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传统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

对于“主体”的内涵,不同的指向有着不同的含义,哲学中涉及的主体很多,如:感知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意识主体等等。文化主体价值的核心是思想文化在价值形态上的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表征一直是一条主线。从天人关系出发,老子把道、天、地和人作为四大,孟子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荀子则认为人可以顺应规律改造世界......作为主体表征的人,对生命创造的关注、对生命传承的信仰和对生命存在的价值,是天道、世道和人道三位一体的总和。传统文化对于人主体独立地位非常关注,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理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士大夫精神,正是人特异独立精神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取向和道德取向是核心。道德观念是对天人关系的超越,是对人人关系内在结构的规范,是对人与社会秩序性的约束。当然,仅仅用“超越”、“规范”、“约束”来定位传统文化的道德取向,是对其自身特质的外在概括,我们还要看到“体”、“用”结合的双重特性。传统文化植根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宗法血亲的伦理关系与外在的封建法制体系,同样作为上层建筑维护封建统治。儒家的“礼”,是天道天命观下,道德观念内化规律的体现,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内在保障。礼的合理内核,不断外化,形成了封建法律体系。荀子“隆礼遵法”,礼法结合,法的内核就是礼,法的本质还是伦理的外化观念,违背法就是违背了礼,同样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

在伦理的道德社会中, 事实判断被纳入到伦理道德规范模式中,人们复杂的思想、行为活动都必须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并据此做出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等道德性判断。于是,无论是客观事物、认知主体,还是社会现象、历史事实;无论是政治、经济、法律,还是艺术、道德、观念……无不打上伦理道德的印记。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

目前学术界所认同的文化传承有两种方式:“民族文化心理传承”和“意识主体改造传承”。两种形式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构成文化传承的体系。政治形态的文化首先是民族精神特质的文化,它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民族生存过程中体现出对民族精神认同,表现为民族稳定的、特有的、不断发展创新的心理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了民族形色各异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形态。民族精神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个体生命价值、道德价值、价值取向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创新性的思想文化形式,是在个体实践中,不断地由意识加工、打磨而成的。社会存在,影射在人的大脑中,在心理思维形态中,反映出个体的思维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转化为较为稳固的思想特质,不断模塑着人们的心理,形成主体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概而言,个体的独特思维,相互联系,形成普世性的思想,是从个体的心理形式抽象出来的共同心理形式。它不再是人们主观臆断,是在个别主体心理形式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反复实践形成的稳固的、独特的民族文化。

文化的传承是心理认同的过程,政治手段在一定程度可以推动人们自觉认同的过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把维护封建统治变成普世的价值规范,长时间的宣传,这些思想积淀成社会集体的认可,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影响,最终形成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传统规范形成的社会氛围,影响着人。人们通过主体实践,又不断的完善传统文化体系。二者相互影响,不断渗透,承担着“人化”和“化人”的任务。历史文化的积淀,主体思维的不断更新,促进文化自身的更新,文化因子就在人类生命传承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取向和道德取向是一个重要特性,伦理道德取向是宗法血亲和封建传承的必要维护手段,同时,不断影响和改造着人的行为方向、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这样,一些社会存在被伦理取向所反作用,整个社会都在被伦理道德所规范约束,沉积了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并存,精华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糟粕却负面消极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畸形发展。

纵向坐标系:纵深融合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尺endprint

不同的民族精神、民族信仰,不同的地域特征、思维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中国文化重视道德伦理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对伦理秩序社会道德文明的积淀、是知性思维的学理建构,西方文化重视对世界本源认识的追寻、是本体知识论的体系构建、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的完善。

(一)平等的交流与互补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解放和复兴两大重任,中华文化在艰难的泥淖中不断前行。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带来了比传统文化相对先进的西方文化,从林则徐、严复、康梁到胡适、牟宗三,中国文化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吸收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纪社会走向了崩亡,取而代之的是达尔文、布鲁诺、哥白尼。最终,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带来了真正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且有民族地域特质的先进文化思想。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史。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反省,他开启了中西文化完美交融的先河。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不可回避的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先进文化事业的建设离不开世界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为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涵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辩证法、健生精神......对解决现下一些消极影响,如:金钱至上、价值观缺失、人性异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体精神、创新精神、科学实证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的互补作用。只有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取长补短,发挥主体优势,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发现一条中外文化融合的新路径。

需要强调的是,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文化霸权主义的警惕是一种必然。“所谓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西方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西方文化霸权产生的直接背景是西方的科技优势,及其对信息革命技术的垄断”(马勒茨克,2001)。文化的霸权是以自我民族文化为价值评判标准,对非我文化进行评判。在实践层面上,以自我主观为价值标准来推行、同化外来民族文化。文化霸权主义是以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为基础的,通过文化的输出,实现意识形态上的政治目的。近些年来,西方非理性思潮中的落后思想,不断的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区域进行攻击,造成了传统文化取向的碎片、虚无。

(二)回归本然的诠释与融合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传统文化被冲击的危机。近些年来,对于西方文化的的价值评判呈现出非此即彼的独断论倾向。

张祥龙在《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中,以中西文化合理交融的方式,创立了所谓“终极视域”。他认为,以独断论的专横心态来否定一方,造成了西方文化的断层,很难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结合,要开启时代视域的中西文化交融就要探索新的途径。

反思上世纪先进文化的完善过程,以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为张力的西方文化,几乎占据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因此,产生了西方文化试图占据传统文化的危机感,甚至上升到政治的层次。以南金花为代表的这一理论持有者,主张完全剔除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完全否定的态度,消除西方文化张力的持续。这种观点似乎打开了一条融合贯穿中西文化的新路径,以“本然”的中西文化去取代“普世”的中西文化,建立新的价值评判标准,开启所谓本然视域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寻求一条合理贯穿中西文化的新路径,是对中西文化本然的价值认可,超越独断论非此即彼的理论桎梏。在中国开启世界民族的一刻开始,中西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对话的形式。由于中西文化在经济政治、地域文化、意识形态上的不同,相互抵触甚至敌视的态势,最终形成了两种文化之间不可逾越的文化断层。在罗素看来,中西文化在对话的那一刻起,已经建立了永恒交流体系,是彼此之间相互诠释、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交流过程,既可以在交流中相互批判,又可以相互吸收;既可以相互推动,又可以不断创新;既可以共同进步,又可以体现主体独立精神......这就开启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视域,并且为各自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建立完整的主体价值体系。在这样一个创新、开放的视窗中,中西文化共同发展,为人类文化的灿烂星空点亮最亮的文化新星。

无论是内生性的本质还是外在性的环境,都建立了相互彼此间的链接,无外乎对人类生命价值内涵的关怀。在知性、理性、情意的大构架中,人的生存关注无不被披上了不同的文化外衣,本然永远不会改变。实现“伦理道德”与“理性关怀”的有机统一,建构真、善、和、美的“世界梦”,是中西文化的沟通桥梁。深层次一点就是,实现“知行合一”修养与“科学理性”精神合一的文化意趣。

传统文化时代性与西方优秀文化的交汇点:先进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宰制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从平等的起点去迎接各种优秀文化,构建先进文化,才能在文化建设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国先进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唯物辩证法,本质是实践精神;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重点,核心是主体修养精神;西方文化突出个体,重视科学创新精神。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建设开辟的新路径,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就必须抓住契机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编选》(上),2005)。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明确给先进文化下了定义,并且对先进文化的独特气质做出了说明“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编选》(上),2005)。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endprin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集传统文化、西方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于一身的文化成果,是面对多元文化冲击的交锋与融合,根据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做出的科学命题,它本身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民族性与俱时性的统一。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奋稳重、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精神的总括。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些精神不断外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仅仅围绕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谐这一主线,不断满足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科学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之路坚决反对独断论。片面的否认某一方,都是对文化发展的过失。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为先驱,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为手段,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的创新在于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手段,先进文化要想保持先进性,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就是要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立适应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新机制,为满足人民的需求而不断奋斗。

第三,开放性与大众性的统一。中国文化的发展体现最深刻的是大众性文化体系的建立,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人民,充分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观,才能有用之不竭的创新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中华民族是包容性很强的民族,能吸纳一切文化的精髓为己所用,在文化大繁荣的今天,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面向未来,这样的先进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

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并且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基础,实现民族性与俱时性、科学性与创新性、开放性与大众性的统一,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体系,同时能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人全面发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新体系。

(二)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先进文化属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是作用于政治上层建筑的保护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思想保障,促进先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先进文化事业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受教育程度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这二者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文化是“人化”和“化人”过程的合一,文化的先进与否,要放入实践中考察能否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能否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国迅速发展的今天,先进文化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生产力是先进文化发展的目的,二者的归结点还是“以人为本”。“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子—文化事业的竞争。新世纪以来,世界竞争莫过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内容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人才资源是文化事业的重要促进因素,同时文化事业又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三者相互渗透、相互推动,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先进文化事业的建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小康社会的构建要求先进文化事业发展。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构建高层次的小康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主法治更加完善,科学技术高速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的社会,十八大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由此可见,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共同发展的理想社会。世界竞争中,文化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发展文化,是构建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在世界文化的坐标体系中,有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坐标取向,为文化的大繁荣创造奇迹,关键在于三个统一(即实现民族性与俱时性、科学性与创新性、开放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坚持先进文化的指引地位,核心在于明确“以人为本”的先进文化取向。世界文化多元绚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事业的引领地位,理清传统文化惧时发展和世界文化精华的学理关系,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先进文化的指向之维。

参考文献:

1.李燕.文化释义[M].人民出版社,199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58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97

4.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南金花.超越合法性危机重写中国哲学史—“重写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4(5)endprint

猜你喜欢

先进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助力初中英语教学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研究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