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清类别,依类释义

2014-06-20李弗不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商贾古义多义词

李弗不

【考点点击】

文言实词是高考语文卷中的一道必考题,其考查形式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即提供四个选项,选出释义不正确的一项。

综观近几年来的文言文实词考查,发现绝大多数文言实词,都是我们在课本中反复学习过的,且大多数文言实词,要么属于活用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要么属于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命题者大多会在这几类文言实词范围内,设计考查题。我们分清了类别,作答起来就容易多了。下面,我们以高考真题为例,来进行一番分析、讲解。

【分类释义】

一、活用词语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初高中文言课文均有接触,且都进行过分类讲解。如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是指这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它们都有可能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活用。高考命题者最喜欢命制一些词类活用题来检测我们。如:

例1.(2013年山东卷第9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参考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一个活用词“秀”。我们先看原句子:“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东西北三面的山峰,都竞相以形争秀,让人喜爱玩赏忘记疲倦”的意思。“秀”字原本是个形容词,在此句中,它活用了。它不是活用为动词“开花”,而是活用为名词“秀丽”了。我们再根据“竞秀”结构,也可以推出“秀”是名词的结论,因为“竞”是谓语动词,“秀”则是宾语名词。

【课文链接】“秀”字在课文中多次接触过。如:

①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天下奇秀。(沈括《梦溪笔谈》)

⑤秀出半天。(徐霞客《游黄山记》)

⑥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王安石《伤仲永》)

⑧峭拔秀丽。(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

【方法指津】判断一个词语是否活用,怎样活用,不能孤立地判断,不能凭空猜测,一定要把这个词代入原文、原句中去,在整体意思上进行判断,这样才有把握,才能判断得准确。

二、多义词

一词多义的现象,不论是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很常见的。由于一词多义,这就增加了掌握的难度。也正是因为比较难把握,灵活多变,所以,多义词也自然就大受命题者青睐,命题者设置多义词的考查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如:

例2.(2013年全国卷Ⅰ第4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参考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一个“登”字。我们仍然看原句“登景泰二年进士”。“景泰二年”是年号,不要翻译,可以照抄;“进士”是称谓,也不要翻译,也可以照录。因此,此句只要翻译一个“登”字即可。原句的意思是“景泰二年考中进士”。可见,“登”是“考中”之意。“登”字是个多义词,它有“上(登上)、升(升任、升职)、进献、增加、成熟、丰收、登记、记载、考中、选拔、超过、上路”等等多个义项。到底解释为何种意思,一定要视具体句子而定,不可臆断、猜测。

【课文链接】“登”字在课文中学过不少,如:

①登斯楼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孔雀东南飞》)

③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

④登博学弘词科。(欧阳修《新唐书》)

⑤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曹雪芹《红楼梦》)

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⑦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⑧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上》)

……

【方法指津】一个多义词,首先要知晓它大概有哪些义项,这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夯实基础,积累训练。概知多义词义项后,再根据具体句子,去进行推敲、判断、选择,也可用排除法,一个一个排除,选出那个恰当的义项。如上题中的“登”字,解释为“升职”不通,无“升职进士”一说,只有“考中进士”才通顺。

三、古今异义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这些词就是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主要有四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此外,古代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多以双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虽然不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在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我们不能以今义去解古义,一定斟酌再三。如:

例3.(2013年浙江卷第16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endprint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参考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一个古今异义词“诬”。在现代汉语中,“诬”一般解释为“诬蔑”;而在古代汉语中,“诬”则往往是“欺骗”之意。这是一道典型的以今义解古义的错题,是典型的混淆古今义题。推敲一个词的古义,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就是成语求证法。因为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义词。如“惑世诬民”这个成语中的“诬”,就是古义“欺骗”之意。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仍然保留着古义“热水”之意,等等。

【课文链接】“诬”字在课文中虽然不是很多,但仍可了解一二,如:

①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佞誉诬谀。(柳宗元《柳河东集》)

③诬守纳己赇。(高启《书博鸡者事》)

④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清·魏源)

……

【方法指津】一个文言实词,凡是按照今义解释的,就一定要仔细推敲一下,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多想想。一般情况下,按照今义去解释文言实词,我们基本上就可以肯定它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命题者常常以此来迷惑人,我们一定要小心,不中命题者的圈套。而推敲文言实词古义时,又可以采用成语求证法进行。

四、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所谓通假字,简单说就是,拿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如拿“蚤”来代替“早”,拿“女”来代替“汝”等等。由于通假字,在辨识当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尽管我们学习过、积累过不少的通假字,但还是不容易辨识。正因如此,命题者也就常常在此点上命题。如:

例4.(2011年重庆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顾:回头看

【参考答案】B

【解析】此题测试了一个通假字“趣”。“趣”字是中学文言文里重点学习过的一个通假字,如果平时认真学习了,真正掌握了,过关了,那么,再考到它,也就起码不会畏惧了。“趣”字确实比较难判断,因为它有三种通假现象:通“取”、通“促”、通“趋”。到底是通取舍的“取”,通催促的“促”,还是通趋势的“趋”呢?这必须看原句的意思,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判断。看原句“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发现句子中有“驰”、“告”等字样,说明很紧急地发布公告,因此,当取通“促”,即“催促、督促”之意。

此外,上面所举的例1、例2,即山东卷的C项(被——披)和全国卷Ⅰ中的C项(振——赈),均涉及到了通假字,只是作为正确项出现的,不是直接考查,而是一种间接考查。

【课文链接】“趣”字的倩影亦频频见于课文,如:

①复使一人趣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③趣执之,无使得遁。(《明史·海瑞传》)

④趣赵兵亟入关。(司马迁《陈涉世家》)

⑤园日涉以成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⑥趣舍不同。(《庄子·齐物论》)

⑦以博其趣。(柳宗元《柳河东集》)

⑧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曹雪芹《红楼梦》)

……

【方法指津】如何判断出一个字是不是通假字呢?靠两方面经验:一是平时大量的积累,平时积累了哪些通假字,通哪个本字,都要心中有数,考时就可以进行推敲、推导;二是翻译全句意思,看看整体上解释通不通,如果不通,就假定其为通假字,再进行一番琢磨。

【模拟演练】

范文正重农抑商

庆历①中,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范文正②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然后及商贾。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

【注释】①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年)。②范文正:范仲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弛茶盐之禁 弛:延缓。

B.范文正以为不可 以为:认为。

C.但分减商贾之利耳 但:只。

D.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 害:损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国用未减 减:减少。

B.岁入不可阙 阙:过失。

C.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 商贾:商人。

D.须取之于农 农:农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弛茶盐之禁 禁:禁令。

B.茶盐商税之入 入:征收。

C.当先宽赋役 宽:宽广。

D.国用有余 余:盈余。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若取之于商贾 孰若:不如。

B.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 莫若:不如。

C.弛禁非所当先也 先:首先。

D.其议遂寝 寝:卧室、寝室。

【参考答案】

1.A (弛:解除、免除。此题考查了一个多义词。)

2.B (阙:通“缺”,缺少。此题考查了一个通假字。)

3.C (宽:宽减、放宽。此题考查了一个活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4.D (寝:停止、平息。此题考查了一个古今异义词。)

【参考译文】宋代庆历年间,有人提议要放宽盐和茶叶专卖的禁令以及削减商人的赋税,范仲淹认为不可行。因为征收盐和茶叶税,仅仅是分掉商人的一部分利润而已,对商人征税,并没有(对商人的利益)造成多大损害。如今朝廷的各项开支没有减少,每年的税收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向茶山盐池和商人征收,就必然要向农民收取。与其损害农民(的利益),倒不如还是向商人征税。当前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如先节省国家的各项开支;国家的用度有了盈余,就应该先宽减对农民的税收和劳役;然后才可以考虑到商人。因此,开放私营茶叶和盐的禁令,减免商人的税收都不是眼前急办的事情。于是为商人减税的议论也就平息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清江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贾古义多义词
《兵谣》:一曲军人心灵成长的赞歌
多义词
商贾测子
唐英年:商贾世家 从政报国
论古代丝绸之路行旅商贾的新闻传播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多义词way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实证研究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山陕商贾与梆子戏的关系
多义词研究的崭新视角*——Е. B. Пaдучева词义动态模式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