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舍生忘死的失败等故事三则

2014-06-20

领导文萃 2014年11期
关键词:童工富翁罗斯福

舍生忘死的失败

哲理的故事:

1911年,曾经当过两届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决定再次参选。次年10月24日,他到密尔沃基发表演讲。就在他登台准备演讲之时,刺客施兰克从人群中冲出,朝他开了一枪。只听“砰”的一声,子弹穿过罗斯福手中的讲稿,击中了他的胸部。他惊诧地摇晃了几下,马上恢复了镇定。

凶手很快被捉住了,而台下的群众却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们看到鲜血已经浸透罗斯福的大衣,叫喊着让他赶快去医院。可罗斯福却觉得自己的伤还不至于危及生命,而此时正是展示硬汉形象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拒绝了人们的好意,表示这点小伤没什么可担心。此后他足足坚持了90分钟,直到演讲结束才去就医。由于子弹潜入太深,医生只好将其留在罗斯福体内。

此后,媒体争相报道他的勇气和耐力,罗斯福也觉得这是宣传自己形象的大好机会,因此在后来的竞选演讲中都要提到此事。但就是这样卖力竞选和拉票,结局却是以落选告终。在总结经验教训时,罗斯福似有所悟地说:“我原以为自己的刚强值得夸耀,可民众却觉得它更应受到批判和谴责。没人相信一个不顾惜自己生命的人,会有能力保护好民众。”(张小平)

故事的哲理:

优秀的企业往往充满传奇的光环,但真正成功的企业更需要尊重大众公认的商业逻辑。诚如当前一些声称为了客户利益而坚决不盈利的公司,看起来慷慨,但没人真的认为这是可以持续并给予信任的。即便是互联网时代,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和商业道德,依然应该遵循。

谁是最好的看护?

哲理的故事:

一位富翁因为迷恋跳伞在遭遇事故后造成了重伤,脖子以下全部瘫痪了。他在绝望之余,决定高薪聘请一位全职陪护。在诸多应聘者中,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位毫无经验并且刚被监狱释放的年轻流浪汉。身边人都不理解,他给出的回答是:“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更没有歧视。”

这样两个背景迥异的人,虽有主仆之分,却出人意料地相处融洽。午夜病发,他推他出门,在街头共享一根烟。甚至,他们会躲着所有人去山里跳伞,领略从高空俯视大地美景的征服感。他帮他打破瘫痪的自卑。这个看似荒谬却实则真实的故事,后来被搬上荧幕,并成为法国票房的冠军。但最令观众感慨的则是故事的结局,当富翁不想再让这个“朋友”陪他这个病人渡过余生时,他终于按照常规选择了一位专业高级陪护。不过,令富翁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失去了快乐,更从此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因为这位始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看护,总是在提醒“他有病”。

故事的哲理:

就因为是外行,往往才能打破旧有的藩篱,发现全新的“事实”,从而实现看似不可能的超越。这不是推理,而是事实。

与父亲的“童工”合约

哲理的故事:

一个年仅12岁的英国男孩,做梦也想成为演员。但当他要辍学实现自己的愿望时,父亲勃然大怒。僵持数天后,父亲表示:当演员可以,但要先去曼彻斯特的电影大院里当童工。三年期满后,再送他去伦敦电影学院深造。

男孩兴冲冲来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圣地,开始四处找工作。由于没有经验,最终只获得一个学徒工的机会,还没有酬劳。每天的工作很琐碎,就是收拾行李和整理道具。但因为他很勤奋,很快受到了大导演库布里克的青睐,给了他一个小角色。但由于上学太少,他竟然看不懂台词。机会来了,他却没准备好。失望之余,他决定要完成学业。因此他告诉父亲想先上完中学再来做童工,合约延迟但依旧生效。

15岁的他,上完中学后再次成为电影大院里的童工。他更加勤奋和努力,起早贪黑不要酬劳的工作态度使得他获得良机,受到了传奇导演希区柯克的注意,得以在影片《百万小富翁》中参加演出,从而一举成名。接下来的10年里,他佳作连连,但他依然没有满足,在大院的经历让他感到做演员自然十分风光,而导演才是真正的造梦者。此后的20年,他依然还像当年在大院做童工时那样,努力勤奋和不在乎酬劳,从而拍摄了大量优秀影片。他就是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及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的总导演丹尼·博伊尔,曾经先后8次获得奥斯卡奖的他,将自己的成功依然归功于独特的“童工”经历。(古保祥)

故事的哲理:

当员工提出看似不着边际的创想的时候,别急着否定和拒绝,只要他能够坚持不懈,就给他时间和空间,并且巧妙加以引导,也许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市场剧烈变革期,当企业急需要不断产生创新时,这一点尤其重要。

(摘自《中外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工富翁罗斯福
超级富翁帮你追星
禁止使用童工的立场不能后退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世界无童工日:国际劳工组织强调加强社会保障是消除童工现象的关键
与富翁做邻居
比较出来的“富翁”
世界各地的童工
减字嘲富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