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赢观念”再认识

2014-06-20[美]史蒂芬·柯维

领导文萃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双赢商场心态

[美]史蒂芬·柯维

我有一个客户,是一家大型连锁商店的总裁。他说:“双赢的观念的确不错,可惜太理想化。商场现实无情,不与人争,只有被淘汰。”我说:“那好,难道让你盈利,让顾客吃亏就现实了吗?”“当然不行!那样我会失去所有的顾客。”他回答。

“那让你做赔本生意现实吗?”“也不是,无利可图还叫什么生意?”我们考虑了各种选择,结果只有双赢才是唯一现实的选择。最后他承认:“也许同顾客的关系的确如此,但和供货商的关系就不一样了。”我提醒他:“对供应商来说,你不就是顾客吗?道理不一样吗?”他说:“最近我们在同商场的经营者和业主洽谈新租约的时候,就是以双赢为目的的。我们开诚布公,有理有节,可他们却理解为软弱可欺,把我们当成冤大头,让我们无利可图。”“可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输/赢模式呢?”我问。“没有啊,我们是想要双赢的。”“可你刚才说,他们让你们无利可图。”“就是这样。”“换句话说,你们输了。”“是的。”“那这还是属于输/赢模式,而不是双赢模式?”

双赢思维的核心是富足心态,知道还有充足的储备,足够分给他人。富足的心态指的是可以与人共享名望、地位、财富、权利,有无限的可能和选择余地,有不尽的创造空间。富足心态源自于个人内心厚重的价值观和安全感。

尽管任何工作都有单调、无趣的一面,但我们在其他场合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培养自己的爱好,学到更多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地“享受生活”。

长远来看,如果有一方不能赢,那么双方皆输。因此,双赢是这个相互依存的社会中唯一现实的选择。

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竞争。我们不需要每天和我们的爱人、孩子、同事、邻居、朋友争个你死我活。“在我们的婚姻中,谁是胜利者?”这是一个很荒谬的问题。如果不能双方都赢,那么二者皆败。

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二分法的思维:强或弱、硬或软、赢或输。但是这种思维是完全错误的,是基于权位,而不是基于原则的。双赢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资源给每个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以牺牲他人或排挤他人为代价。

或许在真正分享之前,需要先有拥有的感觉。

复仇是把双刃剑,法院曾要求一位离异的丈夫将财产出售,收益的一半交给前妻。为了报复,他将价格超过10000美元的车仅出售了50美元,25美元交给了妻子。

遇到麻烦时,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到法院起诉别人,以牺牲他人为代价取得“胜利”。这种防御性的思想既缺乏创造性,又缺乏协同性。

“匮乏心态”即担心资源有所匮乏,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得而食之。抱持这种心态的人,甚至希望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小灾不断,疲于应付,无法安心竞争。他们时时不忘与人比较,认定别人的成功等于自身的失败。纵使表面上虚情假意地赞许,内心却妒恨不已,唯独占有能够使他们肯定自己。

双赢的心态是立足之本,它不只适用于商场,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们总是认为争论的目的就是要打败对方。那就跟你的亲友试试吧,看看这样能否得到亲密融洽的关系。胜利确实可贵,但是通往胜利之路并非只有一条。生活不是网球赛,最终只有一名选手能获得冠军。双方都取得胜利,找到利益的交会点才更加令人欣喜。

双赢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人际交往哲学,这种模式会促使人不断地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寻求双边利益。它需要正直、成熟的品格和富足的心态。双赢源自于高度信任的关系。

你对双赢的态度越坚持、越真诚、越积极、越投入,你对他人的影响力就越大。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但是大多数人都用两分法看问题,非强即弱,不胜则败。实际上这种想法是站不住脚的,它以力量和地位,而非原则为准绳。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摘自《柯维的智慧》)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赢商场心态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脏物是如何被带出商场的
做谦逊的人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
还是“看掐架”心态
德资双助 老少双赢
老少同住 双赢选择
谋划双赢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