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阿合作论坛”的成就、挑战与前景*

2014-06-20埃及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部长级中阿阿拉伯

[埃及]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

2014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之际恰逢“论坛”成立十周年,这是评估成就、认识挑战、展望前景的一次良机。

一、成立背景

1956年5月30日,具有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双重身份的埃及承认了中国,并同中国建交。之后的数十年间,埃及成为中国对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地区政策的核心国家。

埃及驻华大使馆先后见证了“中非合作论坛”与“中阿合作论坛”的诞生。1998年5月,笔者出任埃及驻华大使,中埃开始加强双边关系。1999年4月,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访华期间,两国建立了战略关系。穆巴拉克坚信中埃战略关系对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做出了特殊努力。在征得非洲国家驻华大使一致同意后,穆巴拉克邀请时任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在埃及大使馆会见非洲国家驻华大使。唐部长接受了邀请,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和非洲司司长刘贵今等人共同赴会。会见期间,唐家璇部长提出通过在中非之间建立合作论坛发展中非关系的想法。在非洲国家驻华大使和中国外交部官员的共同努力下,该建议得到采纳和付诸实施。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非洲驻华大使提出倡议后不久,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也提出了类似倡议,促成了1999年9月阿盟关于加强中阿关系的决议,阿拉伯驻华使节委员会用行动跟上非洲国家的立场。实际上,阿拉伯驻华使节委员会之前已在阿盟驻北京办事处多次召开会议,说服中阿官员理解这类论坛的重要意义,为之后“论坛”的启动奠定了起点。2004年1月,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埃及访问时正式提出成立“中阿合作论坛”。同年9月,“中阿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开罗举行。2006年5月,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中国举行。2008年5月,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巴林举行。2010年5月,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中国举行。2012年5月31日,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突尼斯举行。2014年6月,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将于在中国举行。

通过上述简短的叙述,笔者想强调两个重要的历史事实。首先,无论是在承认中国与互派外交代表上,还是在中阿合作新时期的外交活动上,埃及在发展阿拉伯国家同中国关系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非洲驻华使节委员会和阿拉伯驻华使节委员会在中非、中阿各方宣传这项外交行动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项行动已成为中非和中阿友好与合作的标志性事件。

二、“中阿合作论坛”理念的演变

中国、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根据论坛性质一致同意,每两年轮流在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和中国举办一次论坛。中阿双方希望在以下五大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

第一,维护中国和各阿拉伯国家间的双边关系,将加强双边关系作为中国对阿、对非合作的起点。

第二,“论坛”行动领域必须建立在通过“中阿合作论坛”促进和加强双边关系的基础上,“论坛”必须有具体的工作计划,监督工作计划的实施,并通过每届“论坛”的召开更新工作计划。

第三,“论坛”作为双边关系的一种框架,不排除同更大集团内部分支集团建立企业家层面的其他联系(例如2010年3月23日,首届“中国-海湾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在巴林举行。同年,海合会同中国建立了战略对话机制①2010年6月4日,中国—海合会建立战略对话机制,在北京举行了首轮对话。——译者。)

第四,“论坛”每两年召开一次外交部长级会议,根据外交惯例,由主办国主席或政府首脑宣布“论坛”开幕。

第五,根据每届论坛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论坛”不限于官方层面,也包含私营部门、工商会以及教育、文化、媒体、文明、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中阿合作论坛”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99年1月,唐家璇外长同阿盟秘书长艾哈迈德·阿索迈特·阿卜杜·马吉德博士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关于建立政治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自此,中阿关系的发展成为了阿盟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议题。2001年12月26日,阿盟秘书长阿穆鲁·穆萨在唐家璇外长访问开罗期间,提出阿方对建立合作论坛的建议。2002年4月2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开罗访问期间向穆萨秘书长传达了中国同意分阶段建立“中阿合作论坛”的意愿。2004年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埃及访问期间访问了阿盟总部,提出建立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四项原则,即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增进政治关系;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密切经贸往来;以相互借鉴为内容,扩大文化交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2004年9月14日,阿盟秘书长阿穆鲁·穆萨与李肇星外长在阿拉伯国家外长的见证下签署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两个文件。“中阿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1999年至2004年期间“论坛”发展的顶峰。

三、“论坛”机制

“中阿合作论坛”设立了多项机制,进行决策和监督其执行情况。“论坛”的主要机制有:

(一)部长级会议:为论坛长期机制,由各国外长和阿盟秘书长组成,每两年在中国或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或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轮流举行一次部长级例会,必要时可以召开非常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加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会议所讨论的热点问题交换意见;回顾论坛行动计划执行情况;讨论双方共同关心的其他事务。

(二)高官委员会会议:每年召开例会,由中阿双方轮流承办,必要时经双方同意也可随时开会。负责筹备部长级会议并落实部长级会议的决议和决定,并举行中阿集体政治磋商。

(三)其他机制:除部长级会议和高官会外,论坛框架下逐步形成了中阿企业家大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和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中阿互办文化节等机制。以上机制一般每两年轮流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举办一次。此外,中阿在环境保护和人力资源培训领域也有着机制性合作。

(四)联络组: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为中方联络组,阿拉伯驻华使节委员会和阿盟驻华代表处为阿方联络方,负责双方的联络并落实部长会和高官会的决议和决定。论坛中方事务秘书处设在中国外交部西亚北非司。①参见中阿合作论坛官方网站:http://www.cascf.org。

四、“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

2012年5月31日,“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突尼斯召开。会议提出,在阿拉伯变局和“阿拉伯之春”事件的影响下,中阿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下文将专节论述这一问题。这里不再详述每届“中阿合作论坛”会议及其行动计划,只简要提一下第五届部长级会议。这届会议由突尼斯总统穆罕默德·蒙塞夫·马尔祖基主持,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和阿盟秘书长纳比勒·阿拉比分别率中、阿代表团参会。多位阿拉伯国家外长参加了此届会议,巴林外交国务大臣加尼姆·本·法德勒·布埃因内因代表巴林王国派参会。“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于原定时间2012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召开,当时正值阿拉伯世界经历剧变,因而召开此届会议刻不容缓。尽管一些国家因“阿拉伯之春”只派了部长级以下代表参会,但此届部长级会议仍和往届会议一样,发布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公报》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2年至2014年行动执行计划》两个文件。中阿双方均认识到,“论坛”在官方层面不能受这些事件的影响,即使有影响,也只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下文会专门论述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讲,会议只发布了“会议公报” 和“行动执行计划”。“会议公报”专章呼吁设立一个基金会,对合作计划的各项活动提供资金。①参见《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公报》,突尼斯哈马迈特,2012年5月31日。“行动执行计划”计划制定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新闻、体育、科技、教育、议会和民间工作、新闻出版、企业家、职业培训、教师与学生、艺术领域的合作基础。②参见《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2年至2014年行动执行计划》,突尼斯哈马迈特,2012年5月31日。

五、2011年以来的阿拉伯地区变局

自2011年以来,阿拉伯地区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这些至少在理论上最稳定的阿拉伯国家爆发,叙利亚爆发了内战,这些国家的情况各有不同,国际和地区对此的反应也存在差异。

在突尼斯和埃及,变革进行得较为顺利。政权过渡至临时政府后,即使中国与突、埃的关系因两国发生动荡骚乱、经济安全问题而受到影响,中方在保持与新政权的良好关系上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此后,利比亚几乎身陷内战状态,加上北约出兵干涉,利比亚与中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出现紧张。北约的军事行动,以及利比亚国内近乎持续不稳的局势对双边关系产生了影响,尽管中国努力适应新状况,但仍进展缓慢。

在也门问题上,海合会国家提出《海合会解决也门危机倡议》,向也门总统施压,迫使其接受倡议,此后,也门组建了临时政府。因此,即使双边经济关系出现倒退,中也政治关系也未受到影响。

然而,叙利亚问题对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政策都构成了挑战。中国三次对联合国安理会涉叙决议投了否决票。尽管一些阿拉伯国家对此颇有微词,中国仍努力向阿拉伯国家解释其立场,还提出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倡议③2012年10月31日,中国提出关于推进叙问题政治解决进程的四点倡议,包括叙利亚各方应全力实现停火止暴,尽快协商制定有关政治过渡路线图,国际社会应全力配合卜拉希米(联合国—阿盟叙利亚问题联合特别代表)的斡旋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叙利亚人道主义危机。——译者。叙利亚内部局势在国际层面表现为美、俄、中等大国之间的博弈,在地区层面则表现为海合会国家同伊朗的博弈。在叙利亚政权的态度上,阿拉伯世界内部立场不一,埃及和突尼斯表示欢迎,利比亚立场摇摆,伊拉克、黎巴嫩、苏丹表示反对,甚至连阿尔及利亚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反对,阿拉伯国家和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立场。出于共同的利益考量,中国选择与俄罗斯立场保持协调一致,其出发点是努力应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和遏制中国的战略。在巴林、阿曼、约旦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倾向于选择对现政权的合法性保持中立态度,符合其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尽管海合会国家对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持保留态度,但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仍使这些国家感到宽慰。

六、成就和挑战

(一)成就

“中阿合作论坛”取得了诸多成就,主要有以下几项:

1.在政治方面,中阿双方在协调各种问题的立场上一直没有遇到障碍,在联合国安理会框架下对叙利亚问题进行研究后,双方立场也变得明朗。但是,中国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其坚持不干涉阿拉伯国家内政的原则,这点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立场。

2.在科技和教育方面,许多阿拉伯学生赴中国留学,教师交流的次数和艺术文化展举办的频率也在提高。

3.贸易是中阿关系最重要的发展领域,近年来,中阿贸易额大幅增长。以下是有关中阿贸易额的一些统计数据。

表1:中阿贸易额① 2013年数据为估计值,2014数据为预计值。参见杨洁篪外长在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突尼斯哈马迈特,2012年5月31日;巴林《中间报》,2010年10月4日;《人民日报》阿文版网站,2013年2月20日、2014年1月17日。 (单位:十亿美元)

作为阿拉伯世界和平崛起的经济巨头,海合会国家已成为中国在全球的第八大贸易伙伴、第八大出口市场和第九大进口来源地。2013年,中国—海合会国家贸易额达173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三大贸易伙伴,表2数据清楚地表明,海合会国家已成为阿拉伯世界同中国经贸关系中的“第一集团”。

表2:中国—海合会国家贸易额① 参见巴林外交国务大臣加尼姆·本·法德勒·布埃因内因在“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第三轮战略对话”上的讲话,北京,2014年1月17日;《人民日报》阿文版网站,2013年2月20日。 (单位:十亿美元)

4、2012年至2014年间,阿拉伯国家有5000名各类领域的专业人才在中国完成培训。2012至2013年间,有100多名阿拉伯青年被安排访问中国。

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投资,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石化产品、过境贸易和货仓领域的投资持续增长。也许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12年的数据,阿拉伯国家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的58%和28%。②参见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网站:www.oapecorg.org。

表3:2012年中国—海合会国家贸易额 (单位:十亿美元)③ 参见《人民日报》阿文版网站,2013年2月20日。

(二)挑战

总体而言,中阿关系呈积极发展态势,贸易额和投资额持续增长。尽管如此,国际和区域发展仍对中阿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双方关系的发展构成诸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2011年至2013年间,因“阿拉伯之春”国家(埃及、突尼斯、利比亚、苏丹、也门、叙利亚)政局不稳、安全缺失、经济衰退等内生性因素,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无论在贸易额上,还是在投资额上均有所下降。

2、阿拉伯国家对“论坛”的实际重视程度,而非理论重视程度在下降。中国对于巴勒斯坦问题等核心问题的实际重视程度也在下降。这种情况由三方面因素导致:第一,巴勒斯坦的内部分裂;第二,轴心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叙利亚近两年都将精力集中在国内事务上;第三,美国和以色列对其他国家的施压日渐增强,使得美国外交有机会直接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发挥作用,从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开展多次穿梭外交可见一斑。

3、在对如何解决叙利亚危机的看法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和海合会国家之间分歧突出。海合会国家对中国和俄罗斯坚持使用否决票表示不满,阿盟秘书长纳比勒·阿拉比、几个阿拉伯国家外长,以及多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访问中国期间,试图说服中国对阿盟采纳安理会涉叙决议草案投赞成票,但中国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倡议,并和俄罗斯共同应对美国的全球战略。

4、2011年1月,苏丹分裂成南北苏丹两个国家,对中国与苏丹在石油投资上的关系造成影响,但在文化、体育和青年交流领域,双边关系仍持续受到重视,只是略受影响。

七、展望未来:“中阿合作论坛”的前景

本文的展望旨在为加强和深化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建言献策,展望的现实基础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过去十年间中阿关系的发展,二是双方现有的各种能力,三是促进双方相互利益、深化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共识的各类建议。

(一)当前发展

1999年,阿盟同意在阿拉伯国家和中国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当时中国已开始加强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回顾过去十五年间取得的成就,可以发现,双边贸易额从1999年的8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360亿美元,预计2014年双边贸易额将达3000亿美元。①在2012年召开的“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中阿双方达成共识:争取到2014年实现中阿贸易额达3000亿美元。1999年,无论是阿拉伯国家在中国的投资,还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投资都十分有限。如今,双方的投资额高达数千亿美元,投资不再只局限于油气和石化领域,双方在服务业、人力资源和人力开发、建筑承包、文化、教育、旅游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投资。

在中国同海合会国家的关系上,贸易额从2001年的90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510亿美元,再到2013年的1730亿美元。2012年,中国同埃及的贸易额也增至95亿美元。

(二)潜力

一些资料和统计数据表明,当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人口规模上有着巨大潜力。中国有13亿人口,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巨大的商品、服务和投资市场,正以迅猛的速度增长。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约10%。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 7.6%,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被认为是世界年总产量最高的国家,中国的经济权重、国内生产总值都在日益提升。有重要数据表明,大约五年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进,短短几年内(极有可能在五年内)就会实现这一目标。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GDP达16.5万亿美元;中国GDP达9.4万亿美元,位居第二;日本GPD达6.1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额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2014年1月初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即使中国在服务贸易上仍处于世界第二。2013年,中国贸易总额达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2.21万亿美元,进口额达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达2600亿美元。2013年,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紧随其后,东盟、香港和日本分列第三至第五,阿拉伯国家在贸易额上位列第七。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发布的文件显示,2012年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总量达2.7万亿美元,贸易额达8690亿美元。阿拉伯国家贸易顺差2012年达8510亿美元,2013年达9742美元。阿拉伯世界面积达13,673,123平方公里,人口超4000万,是世界上人口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尤其是作为新兴经济体的海合会国家,已成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 其中沙特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是G20成员国。2012年,沙特GDP达727亿美元,位列世界第19位。海合会国家是阿拉伯世界中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区域性集团,①参见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3,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3,http://hdr.undp.org/sites/default/files/reports/14/hdr2013_en_complete.pdf。也是巨大的消费、投资和建筑市场。阿联酋是阿拉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GDP达359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阿联酋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样,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存在巨大潜力,尤其是埃及,2012年GDP达2560亿美元。埃及人口数量多,工业实力强,人力资源和经验丰富,在经历了三年的混乱和动荡局势后,埃及变得雄心勃勃。2014年1月14~15日,埃及举行新宪法草案公投,以98.1%的支持率获得通过,投票率为38.6%,高于2012年宪法公投时64%的支持率和32.4%的投票率,整个国家开始趋于稳定。

对于阿尔及利亚、苏丹、利比亚、摩洛哥、叙利亚和伊拉克这些阿拉伯世界GDP相对不高、但同中国关系密切的地区主要国家而言,即使正在经历政治和安全上的动荡,相信也只是人类历史上短暂的片刻。

如果快速考察一下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投资,便可发现,2009年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额达442亿美元,阿拉伯国家在华投资额达281亿美元,这个数字之后几年一直在增长,且仍有增长潜力,为未来投资留下了巨大空间。

表4:2012年阿拉伯国家和海合会国家的主要数据① 参见The World Factbook 2012, CIA, Feb 14, 2013,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download/download-2012/factbook.zip;杨洁篪外长在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突尼斯哈马迈特,2012年5月31日;巴林外交国务大臣加尼姆·本·法德勒·布埃因内因在“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第三轮战略对话”上的讲话,北京,2014年1月17日;《人民日报》阿文版网站,2013年2月20日。

(三)对促进和深化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几点建议

未来十年(2014~2024年)的中阿合作将是双方关系的重要阶段。笔者在考察首个十年成果、现有潜力和决心的基础上,借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政治上,鉴于中国的经济、科技地位,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预计中国会增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应该会成为政治巨人。当前的中国就像曾经和现在的日本,一面是经济巨人,一面是政治侏儒,这与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是不相配的;中国应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政治意愿的政治巨人,既不惧怕美国,也不走俄罗斯的道路,而应该考虑发挥独立的作用,考虑同其他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利益和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成为了世界性变革的国家,捍卫弱小国家的权利,支持各民族的自由和尊严,反对大国干涉他国内政。一方面,中国应一直考虑平衡原则,在作为一个与其他大国具有利益关联的世界性大国的地位与其最初的原则——权利、公正、自由和平等,以及自古以来的人道主义原则——之间取得平衡。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正需要这样一个坚持原则的国家,因为当前的阿拉伯国家从未也无法完全实现这些原则,易受外部势力的干涉,正在遭受企图消灭阿拉伯文明遗产、掠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各种阴谋。当前,阿拉伯国家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原因众多,最主要的问题是,数十年来,巴勒斯坦问题在世界上遭遇不公。巴勒斯坦人民一直在巴以之间真正的和平谈判中遭受压迫,被剥夺权利,受国际操纵。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一次会晤时,提出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可以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外交框架下成为一个发挥积极作用、具有影响力的国家。

2、如果中国继续坚持其宣称的原则,即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贸易利益,便需要帮助阿拉伯国家发展民用工业和经济基础,实现中阿工业一体化。这是健全的经济原则,而非过去发达国家采用的错误原则——使发展中国家停留在没有制造业的阶段,使其可以继续成为发达国家的进口市场。健全、现实的经济思想摈弃了自私观念,凸显了发达的工业国家在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多元化原则的框架内才能实现紧密的经济联系。每一种产业都创建一个额外的新市场,这样市场才能具备产业的多样和多元。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引进和技术本土化的原则决不会伤害中国,相反,这些能给中国带来新的前景。也许当前中国与主要工业国家关系的现有模式可以加强我们的认识。

3、中国有必要响应阿拉伯国家为实现国家和民族安全所作的努力和寄予的期望。阿拉伯世界的国家安全通过三大要素得以实现:军火工业、核开发、阿拉伯一体化。阿拉伯国家具备这些要素的程度不一,但最缺乏的还是知识和技术。只有获得了知识与技术,才能实现阿拉伯世界的安全,现阶段阿拉伯世界安全的核心在于海合会国家的安全。埃及历史悠久,人口、知识和经济地位重要,是提升具有阿拉伯民族责任感的主要动力,海合会国家与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无论是对于阿拉伯地区各类问题,还是对自身的国际作用,都肩负着一种民族责任感。

4、中阿投资的资金来源至关重要。我们讲中国投资,首先会提到中国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投资活动不应局限于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领域,而应以未来的眼光致力于投资知识产业这一前景更加广阔的领域,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其他自然资源的生产。阿拉伯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很多阿拉伯国家临海,在该领域潜力巨大。阿拉伯国家在投资上应 “向东看”,尤其要向中国看。中国的西部、中部、南部和北部的投资潜力巨大,投资领域广阔;中国的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大洲,气候多样、工农业环境多元、地区发展程度不一,对于阿拉伯国家参与投资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阿拉伯国家有着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盈余,需要的是寻求双方之间深化投资领域的创新机制。

5、通过新的途径深化中阿文明对话,意味着真正探寻共同的价值理念,努力消除阿拉伯世界对中华文明的误解,消除中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误解。这两种误解源于以下三方面的考量:第一,古文明文化遗产在对古代和中世纪中阿文明交往的想象与事实中被混为一谈。第二,双方可以部分依靠西方媒体和文化资源,但必须记住,其中部分是有价值的,部分是歪曲或带有偏见色彩的。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视为西方的新敌。美国东方学家伯纳德·刘易斯等学者的著作中都普遍歪曲了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形象。第三,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文明对话应以共同建立地道的文化中心为基础,这些文化中心应涉及双方文明,且充满活力。或许中国在阿拉伯世界建孔子学院是一种很好的范例。同样,海合会国家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也曾资助建立阿拉伯语教学中心,培养中阿双方精通对方语言和文化的人才,促进翻译活动,重视培养中阿文化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和语言翻译人才是消除偏见、加深相互理解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尤其能消除多民族的中国穆斯林对真正的伊斯兰理念的误解。伊斯兰教宣扬国家归属感和信仰,反对分裂,提倡团结、包容、公正。当部分 伊 斯兰 极 端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与外部世界产生冲突时,有人便将冲突归咎于伊斯兰教,这非真实情况。笔者在此呼吁深化中阿双方间的文明和文化理解,加强一方对另一方的媒体宣传。笔者认为,中国应在这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因为中国是一个国家,而阿拉伯民族分布在22个国家。当前,阿拉伯国家没有一项全面计划,确切地说,没有明确的共同愿景。笔者认为,“中阿合作论坛”在这个问题上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笔者知道,这些也许只是表象,但是很多人对中国渐渐留下了负面印象,这将破坏阿拉伯学者所描绘的中国正面印象。这些学者曾访问过中国,或接触过中国的技术专家和知识分子,或一直关注中国的科技发展。中阿双方应抵制并纠正少数人的错误观念和不合理的做法,维护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以及一方对另一方的积极态度。同时,也要开发中阿媒体的合作方式,加强和深化双方的各项媒体计划,使之成为沟通、互动、融合、加深理解的工具,而不是像我们发现的那样,很多阿拉伯人并不理解中国穆斯林的真实情况,很多中国人也不理解阿拉伯世界少数民族的状况,他们都不了解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互动与融合,媒体机构对此具有至关重要的责任,必须为一方传播另一方正确的认识和信息。

最后,笔者想说,高校、智库、研究机构、学者和媒体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必须肩负起重大的责任,他们是推动进步、引导历史向前发展的精英。笔者在此要赞扬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北京几个高校的阿拉伯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其他地区的技术教育中心,这些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拥有专门的阿拉伯语语言和文化项目。笔者期待,这些机构能够超越语言、文学领域,进一步扩大与阿拉伯世界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相关活动,这需要加强当代阿拉伯世界各个领域的研究,而不是缩小研究范围;以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愿景展望未来,不只关注阿拉伯世界的现状和负面消息,因为这样只能得出带有错误观念的结论。同样,阿拉伯世界的研究中心也应开发相关研究、分析中国的计划。

猜你喜欢

部长级中阿阿拉伯
开启中阿关系“新时代”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202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部长级圆桌会
第五届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召开
《窄门》中阿丽莎的爱情悲剧探析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西域察合台文史籍中阿闌豁阿感光而孕故事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