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们的写作态度
2014-06-20王祖远
王祖远
闲来无事乱翻书,无意间看到诗仙李白出山前写的一封“求职信”——《与韩荆州书》。开头少不了几句恭维话,旋即李白便拿出自己的特长:“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表明我李白不但是文坛高手,还是文章快手。
李白倒也没有说大话。与李白齐名的杜甫评价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唐玄宗饮宴,美人丝竹伺候尚嫌不足,招来李白写诗。李白提笔立就,精妙绝伦。
常言道:有了灵感,出手才快。其实,这句话要和另一句话结合起来才全面——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空坛子里飞出鸽子,那是魔术!灵感的迸发也需要条件。这条件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逼迫”就是一种条件。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大家熟悉的。曹丕当了皇帝,最大的心病是怕弟弟夺位,下令曹植七步成诗。掉脑袋,还是不掉脑袋,全凭一首诗了。如此险境之中,曹植创造了七步成诗的高速度纪录。
另一个例子可能不为大家熟知,便是唐代书法家张旭写“肚痛帖”。“肚痛帖”共三十个字,开头三个字,一个是一个,接下去越写越快,一笔连下去,分不成个儿了。为什么?肚子痛得厉害。但谁能料到,这三十个字,竟被世人称赞为“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神品。
满心的欢喜和极端的悲痛,都可以成为快速成文的触媒。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境,恰好催生了两篇好文章,又同时都是书法精品。
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参加了兰亭聚会。众多名士饮酒赋诗,并委托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王羲之欣然提笔,写出《兰亭集序》。只是忘记了当时是哪一年,便留下一点儿空白,准备随后添上。后来准备加上去的时候,发现空白太小了。没办法,只得把“癸丑”二字写得扁扁的。但这正好证明他是一气呵成的。这篇文章成为世人竞相背诵的名篇,其书法也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堂兄颜杲卿及其子颜季明在今河北省正定一带血战叛军,寡不敌众,全家被杀。后来颜真卿找回侄子的头骨,悲从中来,笔走龙蛇,写下《祭侄文稿》,世称“天下第二行书”。
倚马可待,值得钦佩;慢工出细活,同样可贵。
唐代诗人贾岛说他“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司马相如则是“含笔而腐毫”。虽然都是极而言之,但说明他们在文章的构思和修改上,曾是下了很多苦功,才有不朽的作品问世。曹雪芹写《红楼梦》,说自己“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种严肃的写作态度,体现了世界文学大师应有的风范。马克思对《资本论》第一卷作了文体上的修饰后,写信对朋友说:“这自然就像生小宝宝一样,在一阵剧痛以后,用舌头去遍舐自己的心肝宝贝儿,这是多么愉快的事啊!”马克思的学说,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写作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