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好北京的历史名园

2014-06-20张勇

前线 2014年4期
关键词:古都风貌园林

张勇

“历史上的北京城布局严谨,中轴明显,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在世界城市中独树一帜……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建设,北京成为一个保有古都风貌的现代化大城市,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月25日在北京考察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3月1日,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同志在北京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对保护古都历史文化风貌也进行了明确要求。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都对北京城市建设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和古都风貌保护工作。作为古都风貌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名园,对其的保护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名园与北京历史名城

北京城共有21家历史名园,规划总面积2823.6公顷。历史名园历经千年积淀,发挥着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作用。

历史名园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骨架。北京有3000余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历经各朝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古都格局,从城市山水空间上衍生发展而来的城市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的理念。北京旧城保留有完整的古都格局、完美的历史建筑、井然有序的都市空间及遍布全城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梁思成先生赞美北京是“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

紫禁城之南左设太庙,右设社稷坛,都城外近郊设各祭坛,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中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环绕在城市周围,构建出南北天地融合、东西日月交辉的意象,随着明清时期中国园林鼎盛时期的代表颐和园、天坛等皇家园林的建成,北京城的古都形态至此成熟。

以紫禁城中轴线为中心向南北延伸,构成了北京城的中轴线,中轴线和遍布城市各空间的历史名园组成了北京的城市骨架。与内城历史名园相呼应的是外城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它们形成了北京的绿色护心干网,和西山寺庙园林共同形成一个绿色网络,从西北维护北京。加上南有南苑行宫,西有潭柘寺和戒台寺,北有十三陵园林寝宫,以历史名园为骨干形成了从北、西、南三面维护北京城的护心网,成为保护北京的重要生态屏障,也塑造了北京特有的城市总体布局和城市风貌。历史名园作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的总体布局、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社会发展等都密不可分。

历史名园是北京古都风貌的直接体现。2003年,原北京市园林局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共同认定21处北京历史名园。从分布上看,包括城市中轴线历史名园系统(天坛、陶然亭、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景山、北海、什刹海、恭王府花园、宋庆龄故居、地坛)、二三环历史名园系统(莲花池、日坛、月坛、玉渊潭、紫竹院、北京动物园)以及西北郊三山五园系统(八大处、香山、北京植物园、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历史名园整体关联而又各自辐射周边范围,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北京历史名园体系,使得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散发出非常独特的魅力。具有千年历史的北海,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保留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史学家侯仁之曾说过,“没有北海就没有北京城”。应该说北京历史名园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依托,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缩影,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北京历史古迹众多,登记在册文物单位共计3553处,大量历史园林正在逐步认定。根据园林部门的调查统计,北京还存有13处皇家园林,55处私家园林,119处寺观园林和15处含文物古建的园林,这202处园林可以被认为是北京第二批历史名园。北京历史名园由于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北京作为历史名城的亮丽名片,更是城市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可以说“没有历史名园就没有古都风貌,没有历史名园就没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名园是北京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历史名园所承载的中国园林文化悠远深长,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性象征和重要载体。其师法自然、融入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的理念是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华夏先民的生存智慧,也是生态文明观的阐释和体现。同时,历史名园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出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历史名园中的山水空间、文物古建、古树名木等无不反映着时代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哲学意识、伦理道德、文化心态及审美情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象征和文化载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2009年曾指出:历史名园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元素之一,它反映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是以往社会发展、城乡变迁以及人类思维形态的直观物证,代表着城市或地域的历史和尊严。

历史名园保护的重要意义

历史名园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价值回归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北京的历史名园建设基本都处于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成熟时期,其园林的设计构建、工程技术、文化艺术等都达到了古典园林的顶峰,成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世经典,成就了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地位。

随着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2013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北京历史名园以其高超的设计建造水平,将城市的山水、建筑、植物和人们居住的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成果。北京历史名园在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中正以其巨大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国际交往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推进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北京城市战略目标、创建美丽中国和美丽北京作出巨大贡献。

北京历史名园是北京历史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都风貌的突出体现。北京历史名城保护经历了由点至线到面再到整体的保护理念转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构建了由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历史文化名城3个层次共同组成的保护规划格局。北京历史名园保护对北京旧城、历史水系、城市轴线、“凸”字形城郭、城市景观线、建筑色彩、古树名木等多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方面做出了重要支撑,历史名园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态的好坏。从战略高度上来讲,历史名园保护与管理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更是北京古都风貌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北京古都风貌保护二者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历史名园保护工作正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和关注。2010年10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委员会主任,由旧城保护、城市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顶级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让历史名园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北京的重大历史时刻,中央的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历史名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

加强历史名园单体保护与管理,传承历史名园特性。各个历史名园中的大量的文物建筑、山水空间格局和年代久远的古树名木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历史名园的自身特性。保护历史名园要重视对这些要素的保护。因为历史久远,很多历史名园中的文物建筑需要不断维护和修缮。北京市以奥运会为契机,在两年半时间内修缮了11处历史名园中的7万余平方米古建,其中包括颐和园佛香阁、天坛祈年殿等北京标志性建筑群,创百年来北京园林古建筑保护力度之最。同时升级改造历史名园景区13万平方米,调整绿化148万平方米,文物保护、景观环境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这项工作我们需要继续坚持下去。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历史名园内文物古建损毁、被外单位占用现象也较为普遍,要逐步恢复历史名园自身完整性,清理被外单位占用的现象。山形水系、建筑、植物等构成的园林空间也要保持原有的意境,从管理的角度需要持续不断地长期监测、维护和定期修缮,以保证历史名园自身景观特性和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保证历史名园单体景观和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才能传承北京古都风貌。

完善历史名园体系建设。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名园、让历史名园的文化精髓释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需要在修缮、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加大历史名园的整合力度,使其影响力能得以拓展、扩容和辐射。2011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重大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以历史名园为核心的首都世界名园建设,抓好以颐和园、天坛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展示区”的发展目标,将“建设以历史名园为核心的首都世界名园体系”上升为北京的城市战略。怎样才能实现拓展、扩容和加大辐射的目标?举个例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研究过程中曾提出将北京内城七个历史名园连接成城市景观线也就是视线走廊的想法。银锭观山、钟鼓楼至德胜门、钟鼓楼至北海白塔、景山至钟鼓楼、景山至北海白塔、景山经故宫至前门至永定门、正阳门城楼经箭楼至天坛祈年殿。通过这些景观廊道建设,可以将北京历史名园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强历史名园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品牌影响力。

加强历史名园文化研究。文化性是历史名园区别于其他城市绿地的最主要的特征。《佛罗伦萨宪章》第五条指出,历史名园担当着“某种文化、某种风格、某一个历史阶段”的表征。因此,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遗留与见证的历史名园进行文化研究,展示其无可取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是历史名园保护的应有之义。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首批21处北京历史名园和202处正在认定过程中的历史名园,是北京古都风貌最直接的反映,其历史的原真性、文脉的会聚性、实体的唯一性和生态的涵养性,已经深深融入北京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与之同生共进。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我们已进行了初步尝试,比如,将历史名园研究融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大发展格局,通过积极纳入世界遗产保护、古建修缮工程、文化活动以及文化创意等方面彰显其文化意蕴。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大文化研究力度,通过培养自己的研究队伍和充分利用社会专家资源,壮大研究力量,通过园林文化研究与展示充分弘扬历史文化。在挖掘、保护、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坚持创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传统,赋予历史名园新的生命力。

(作者: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古都风貌园林
《园林》
包裹的一切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国园林“缀玉集”
《古都》中日本人的自然美学观研究
《古都》中日本人的自然美学观研究
库车城市风貌
新休闲主义风貌
植根于西安古都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