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4-06-20张正河

前线 2014年4期
关键词:三农现代化总书记

张正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就“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明确了“三农”工作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系列重要论述对党员干部深入理解中央政策、深入了解“三农”现状、正确贯彻中央决策具有指导性作用。

粮食安全 治国理政头等大事

天下粮仓,国运所系。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中国由于战乱、瘟疫、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饥荒、灾荒频发,仅人口数量就出现过数次锐减50%以上的情况,造成饥荒灾荒的直接原因多是农业大幅减收和在此基础上的分配问题。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特别是粮食丰收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不甚明显。然而,一旦农业,尤其是粮食大面积歉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却会相当严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则百业兴;农业衰,则百业必定要衰。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稀缺,粮食不仅是餐桌上的食物,而且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具有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立足国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少数发达国家一贯实施“粮食即武器”的国家战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宣称,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受人口过快增长、土地资源匮乏、水资源紧缺、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客观因素和政治、民族等主观因素制约,由“粮食危机”引致的国家动荡层出不穷。新世纪以来,局部和世界性粮食危机已经不是预言。在一些亚非国家,因食品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造成骚乱,进而演化成政治危机甚至社会动荡的事例不胜枚举。我国农产品总产量处于紧平衡、农产品质量处于准安全状态。以水果、蔬菜、小杂粮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从2010年开始连续经历了大涨大跌——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对农产品稳定供给、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直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6万吨,实现了创纪录的“十连增”。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再加上农业生产投入大、见效慢、对财政贡献少,显示度弱,部分地区抓农业抓粮食生产有所松动。对此,我们首先应深刻认识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当前面临着四个重大现实问题,即:谁去种地的问题、如何种地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其次,应扎实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一号文件”精神,抓紧构建和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深化改革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将“三农”工作部分的标题定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并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上的阐释:“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四个现代化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奔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和主要目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必要条件。只有把农业剩余人口有序市民化,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使农村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充分改善,二三产业和城市的发展才会有持续的动力和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决定》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最近发出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8个方面对“三农”工作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更加全面系统细致的部署。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刚性增长的新形势下,要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跨越,必须突出科技的特殊功能,用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引领农业、支持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对具体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意见》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保护知识产权、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打造新型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农业金融及人才制度改革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方案。一个理念改变一个社会、一项技术创造一个奇迹,坚持政策与技术相结合,把握好根本和关键的辩证关系,着重抓落实、强贯彻,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多点发力 全面部署“三农”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全国三分之一省级行政单位,在不同地区就“三农”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在湖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主要产粮区粮食生产指出:“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等一系列问题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好好研究。”他强调:“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河北和湖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论述,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他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在内蒙古考察时,他指出:“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各地的特色农业发展。在海南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考察时,他对产业园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经营玫瑰花、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在考察山东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时,他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一样,都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

这些重要思想和观点,既新颖又朴实,既宏观又具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客观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决策,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为不同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三农”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三农”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必须深刻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系列重要论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作者: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习 伟

猜你喜欢

三农现代化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时局图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我的女巫朋友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