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和他的台湾朋友
2014-06-20吴志菲
吴志菲
汪道涵(1915-2005),两岸关系战略思想家、政治家。安徽嘉山人(今安徽省明光市),1933年l月参加革命。曾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上海市政府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等职。系中共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当选过中顾委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3年,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会谈,开启了“汪辜会谈”——两岸高层人士公开接触,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由此,汪道涵也结识了一些台湾人士,彼此结下了深厚友谊。
2005年12月24日,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的汪道涵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辞世,享年90岁。据悉,这一天刚好也是原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农历忌日。
2008年11月3日上午,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率领海协会协商代表团,开始海协会领导人首次访台行程。抵台后,当天下午即前往拜会原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的遗孀辜严倬云。辜严倬云表示,当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未能亲自来台,“是一个非常非常遗憾的事情”,今天陈云林访台弥补了这个遗憾,令她感到非常高兴。
在新加坡和上海举行的两次“汪辜会谈”,因为辜振甫与汪道涵的先后仙逝而成为历史绝响。如今,两位老人为着两岸统一的共同愿望,也许正在另一个天地里继续着他们的“汪辜会谈”……
两次“汪辜会谈”因二老骑鹤西归而成为历史绝响
1993年4月27日,在海协会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瞩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上午10时5分,汪道涵和辜振甫分别从两部电梯里同时走出,步入海皇大厦4楼会议厅。走向相对而坐的会议桌后,两人站立起来,两只右手跨过桌面、跨过了台湾海峡,握在了一起。两位老人面带微笑向中外记者致意。这时,记者们激动不已,连连呼道: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汪道涵和辜振甫善解人意,便一次又一次地握手,那场面真是感人至深。
4月29日,新加坡海皇大厦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汪辜会谈”的最后一项议程在此进行。上午10时40分,辜振甫和汪道涵同时进入会场。两人先是走到签字台前互相致意,两位先生的夫人及海协与海基会出席人员依序分排坐定;然后,两人郑重地在协议上逐一签上自己的姓名;在签署前两项协议后,双方互换位置继续签署另外两项协议。10时52分,4项协议签署完毕,众人举杯同贺,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经过长达40多年的政治对抗后,终于迈出了关系缓和、合作加强的崭新一步。为庆祝这次历史性会谈的成功,在董宫夏莲厅,汪道涵宴请了辜振甫一行。晚宴上了9道菜,汪道涵把对台湾同胞浓浓的骨肉之情巧妙地融进菜名里:情同手足(乳猪与鳝片)、龙族一脉(乳酪龙虾)、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庆团圆(董园鲍翅)、万寿无疆(木瓜素菜)、三元及第(三种海鲜)、燕语华堂(官燕炖双皮奶)、兄弟之谊(荷叶饭)、前程似锦(水果拼盘)。
第一次“汪辜会谈”时,汪送给辜一个很有意义的笔筒,谐音“必统”,让辜振甫印象深刻,珍爱不已。
尽管首次“汪辜会谈”只局限于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和功能性的范围,但其本身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深远。汪道涵和辜振甫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从“可敬的谈判对手”发展成为惺惺相惜的挚友,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95年5月28日,两会事务性商谈时,初步达成于7月20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并确定会谈中的8项议题。然而就在此时,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大搞分裂活动,美国政府亦出尔反尔地公然允许李登辉于6月间访美,这极大地恶化了两岸关系。鉴此,汪道涵于6月16日致信台湾“海基会”,推迟会谈。
之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及推动下,两岸关系气氛有所缓和。1998年10月14日,辜振甫偕夫人严倬云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辜振甫先生一到下榻宾馆,就向等候在那里的中外记者说:“在这里看到许多老朋友,感到很温馨;一路上见到今天的上海并了解到两岸经贸现在很旺盛,十分高兴。”谈到此行的目的及希望,辜振甫说:“这次到上海访问,本人与汪先生将有数度晤谈的机会,至为难得,相信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努力中,营造相互信任、为人至善的基础。本人希望两岸都能尝试从更宽广的角度看问题,在建设性的对话中,找寻开展两岸关系的正确做法。”
辜振甫此时虽已81岁,仍耳聪目明,谈吐风趣。有记者问:“请问辜先生这次和汪先生见面,与1993年‘汪辜会谈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辜老先生回答说:“最大的不同,是这次会面没有在‘第三国,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地方谈,解决自己的问题。”
上海和平饭店是一座欧洲宫廷式建筑。14日下午5时35分,在8楼“和平厅”,汪道涵和夫人孙维聪特地在电梯口迎候辜振甫和夫人。汪道涵满面红光,笑容可掬;辜振甫精神矍铄,风度儒雅。当两位老先生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的时候,全场几百只镁光灯频频闪烁,照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
汪道涵热情地欢迎辜振甫率海基会参访团来访,他首先说:“我本人和海协全体同仁对辜先生夫妇及海基会各位的到来表示欢迎。”“自1993年新加坡‘汪辜会谈以来,我和辜先生已经5年没有见面了。这次辜先生能来上海,我十分高兴。辜先生率贵会各位来祖国大陆参观访问,是两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辜先生和各位先生来访,可以促进两会的相互了解,推动两会的交流和沟通。我也愿就此机会,与辜先生及各位就双方共同关心或各自关心的问题广泛交换意见。”
针对两岸在“一个中国”议题上的争议,汪道涵提出了著名的“86字箴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统一。双方应共同努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是不可分割的,台湾的政治地位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并指出大陆加台湾就等于一个中国,两岸在谈判中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应一起努力,共同来缔造一个统一的新中国。
10月15日下午,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四楼白玉兰厅。汪辜两位老先生均身着深色西服,显得清癯健朗,两人悠闲品茗,相谈甚欢。辜振甫1945年离开上海时年仅28岁,而此时已是耄耋之年。言谈间,他十分感慨:“53年后旧地重游,感触至再。见到上海今天的荣景十分高兴。”他还邀请汪道涵隔年到台湾访问。
在交往中,汪辜二老发现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业余爱好——京剧,这让两人惊喜不已。两人均是京剧迷和票友。1993年在新加坡第一次会谈时,二老一上来就先聊了半小时的京剧,再谈两岸关系。1998年会谈时,京剧行家的汪道涵,对招待辜振甫所安排的京戏剧目,一一进行细心推敲。他们一面看戏,一面交头品析,三言两语交换着对折子剧目与演出的看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认知,使得二老能有更多的心灵交流,如果说白天二人更多的是谈两岸问题,那么晚上更多的是有关京剧的私人会晤。
汪道涵的家中,至今存放着一盘盘辜振甫从台湾寄来的录影带。身边人士介绍,辜振甫去世后,汪老时常会翻出影带,欣赏昔日老友的京剧表演。
在汪道涵和辜振甫两次会谈之后,两岸关系一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然而,这一大好的局面再次遭到了“台独”势力的蓄意破坏。汪辜两老对隔海峡,咫尺天涯,无缘再见,抱憾终身。
一段“原版录音” 温暖一个寒冷的冬日
1995年春节的前三天,时任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的焦仁和先生,在结束了北京会谈之后,专门从北京取道上海,拜访当时人在上海的汪道涵,由于北京会谈因种种因素最后没有签署任何书面协议,焦先生带着心中的“一丝遗憾”当面向汪道涵汇报了这次两岸“两会”的会谈情况。
这次“汪焦会面”的地点设在上海市南京东路上的和平饭店“和平厅”。现场的氛围就像是“老友重逢”。当焦仁和说到尽管这次会谈大家都有诚心,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时,汪道涵对焦仁和说:“我觉得总的气氛还是好的,大家都有诚意。一是有诚意,二是要气氛是商谈,谁也不想强加于谁,在这样的前提下,无非是再见、再会、再议。”当汪道涵说到这三个“再”时,焦仁和一度比较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第一次发出轻松的朗朗笑声。
焦仁和随后表示:“目前的环境,两岸的互动,必然朝这个方向发展,这样对两岸都有好处。我们两会每次经过多一次的协商和沟通,双方的了解就多一点,误会与隔阂就会少一点,现在逐渐在化解。”汪道涵表示赞同:“我也很同意你的意见,两岸事务性的会谈,逐渐地在进一步的推动,共同考虑的是两岸经济利益的事情,这是重要的。因此我们两会之间今后更要加强了解。所以确实是大陆的每一次到台湾去的人,回来之后,都告诉我过去他没有了解台湾的情况。我看台湾的一些文艺团体、文化团体、学术团体到大陆来,也逐渐地了解大陆,所以,彼此都在发展当中。”
焦仁和接话说:“在您的指导下,这几年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台湾的经济当然也在发展。如果两岸的气氛趋向缓和的话,到台湾去看的地方也是很多的。”汪道涵感谢焦仁和在回台之前专门到上海来看望他,认为两岸“两会”要继续努力,特别是在一些事务性的议题上要多会面、多商谈,在会面商谈中增加了解,建立共识,特别是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这段只有七八分钟的会面谈话录音,后来被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独家播发,它历史性地记录了一位海协会会长对台湾来宾的尊重,对两岸关系的关切,以及对两岸关系走向的深刻思考。
进入新千年后,汪道涵一如既往,专注于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已使他力不从心。20世纪90年代中叶,汪道涵患胃癌动过大手术,后来又不幸罹患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病情严重。而他的夫人又先他而逝,更是雪上加霜,双重打击。但是,病中的他仍在为祖国统一和两岸和平鞠躬尽瘁。
2005年1月3日,比汪道涵年轻两岁的辜振甫先生在台北病逝。汪道涵立即派出他的个人代表、海协副会长孙亚夫和秘书长李亚飞于2月1日前往吊唁,并转交汪道涵信函给辜严倬云。信中句句凝咽,字字清泪:“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两岸之道,惟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表现出的沉痛不仅是对老友的哀悼,更是对历史的感慨,其生命最后时刻仍在牵念两岸关系。
强撑病体会见连宋
2005年5月2日上午,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久未公开露面的汪道涵经医生“特许”,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这里会面。
宾主就座后,连战说:“今天是特地来给汪道涵会长请安问候的。访问团到上海,汪老能拨出时间与访问团人士见面,非常感谢。”汪道涵说:“这几天从电视、报纸上看到连先生在各地的访问非常成功,感到非常高兴。”
连战说:“汪老是为两岸和平交流中创造历史的人物,我对此十分感佩。”“实在不敢当,为我们中华民族、为两岸做点事是应该的。”汪道涵说。双方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谈起12年前那次举世关注的“汪辜会谈”。
连战说:“1993年辜汪二老在新加坡的会谈受到肯定,1998年辜振甫先生又来到上海与汪道涵会长会晤,两岸不需经第三地就可以交换意见,对两岸关系是很大鼓舞。”提起辜先生,汪道涵语调悲伤:“我们是老朋友,很谈得来。对于辜先生的去世感到十分悲痛,他一贯认同‘九二共识的主张。”连战告诉汪道涵,原来访问团曾邀请辜夫人辜严倬云女士一起来,她也很愿意,但医生让她休息,她只好委托自己带了一封信和一幅辜老先生生前的画作送给汪会长。汪道涵说:“可惜辜严倬云女士没来,请代我问候她。”
对于这几年两岸关系的发展,连战“感到忧心”。不过,他表示,当前是一个历史契机,两岸应秉持辜汪二老当初建立的一个总的方向继续努力。汪道涵表示,汪辜两次会谈的基础是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只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谈起来,台湾方面关心的问题都可以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
最后,宾主互赠礼品。巧合的是,双方准备了一份同样的礼物——连战祖父连横所著《台湾通史》。不过,汪道涵赠送的是1983年和1991年大陆出版的两种版本,连战回赠的是线装的台湾版本。汪道涵还赠送了一位北京老画家的作品《江山如画》,连战回赠台湾艺术家的琉璃作品《宏图》和他自己的书《改变,才有希望》。
6天之后,汪道涵不顾病体,又出现在上海虹桥迎宾馆二号楼。这一天,他身着白色衬衫和深色西服,还整齐地系着深色花纹领带,迎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
当天的会见气氛融洽,汪、宋两人谈笑风生,原先设定的10分钟会谈时间,后来延长了一倍,在工作人员提醒下才得以结束。
当时,汪道涵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体内的癌细胞已经扩散,他是在强撑着病体为两岸和平事业奔走。细心的人会发现,汪道涵的头发稀疏了许多,这是多次化疗的结果。会见连、宋后不久,汪道涵就又经历了一次大手术,很长时间卧床不起。
汪、辜未竟的事业正留待后人继续努力
2005年12月,汪道涵在沪逝世消息传出,台湾各界一片悲声。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分别致电海协,对汪道涵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对其家属表达深切慰问。马英九唁电:“惊悉道涵先生逝世,令人痛悼!道涵先生长期致力两岸关系,以温和理性创意之风格,扮演关键角色,对增进和平交流,贡献卓著。敬请先生亲属节哀顺变。”连战唁电:“遽闻道涵先生仙逝,至感哀悼!道涵先生致力两岸关系,德高望重,所做努力和贡献,永为各方景仰,足令两岸人民永远怀念!谨向先生亲属诚挚慰问。”宋楚瑜唁电:“惊闻汪老先生于今晨辞世,不胜悼念,特电敬致哀忱。对汪老先生长期沟通两岸事务之付出和贡献,深表敬佩与肯定。今年五月间,个人及亲民党大陆访问团成员代表一行蒙汪老先生拨冗于上海会面,先生之精辟见解及对两岸和平之企盼,令人景仰。遽遭大故,伤痛逾恒,尚祈节哀珍重。特电专唁,敬颂礼安。”郁慕明唁电:“惊闻汪道涵先生辞世,慕明率新党同志同申哀悼: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哲人其萎,民族同悲;风木萧萧,典型长存!”
汪道涵逝世后,辜振甫的夫人辜严倬云、儿子辜成允、女儿辜怀群,专程从台湾前来送汪道涵最后一程。神情哀伤的她率子女在汪道涵遗体前深深三鞠躬。
国民党第一副主席吴伯雄上前,向汪道涵遗体三鞠躬。他说:“我们是发自内心地表示哀悼之情。”前来参加丧礼的还有连战先生的个人代表林丰正,他说:“连先生每每念及沪上一会,他感到与汪道涵先生在两岸关系上的看法有颇多共同之处,无奈汪老驾鹤,不能再次与之展望美好未来。”在送行的人群中,还能看到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新党主席郁慕明以及岛内知名人士许信良等……
2005年12月的上海异常寒冷。汪道涵先生虽然走了,但留下的是两岸人对春天的期待!正如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汪道涵逝世的电文中所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2005年以来,连战、宋楚瑜和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受到了中共中央和大陆同胞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充分表明两岸关系的新局面已经开始出现……
2008年11月3日下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在台北拜会已故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的遗孀辜严倬云女士时表示,抵台后第一时间来拜会辜严倬云,“是感情使然、心情使然,也是广大大陆同胞希望我们这样做的。汪道涵、辜振甫两位前辈一生孜孜追求的,就是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两岸之间的和平发展。两位老人虽然都已驾鹤西去,但两岸同胞将永远怀念他们”。陈云林说,今天我们终于实现二老的愿望。他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将继续汪、辜未竟的事业,努力把两岸和平发展的事情做下去,用此次台北会谈的成果来告慰两位老人。
(责任编辑:吴 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