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编辑感言

2014-06-20赵法山

博览群书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学者

○赵法山

《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编辑感言

○赵法山

胡适之先生在《晚年谈话录》里,曾经对身边的助手说:

书,是要它流通出去给人看的。在从前的读书人想借阅一部宋版的或善本的是很困难的,自己没有财力买得起,借看也不容易……商务印书馆,名字叫做商务,其实做了很大的贡献。像张元济先生为了影印《四部丛刊》,都是选用最早最好的版本……读书人花了并不太大的钱,买有这部书,就可以看到了,这部书对中国、日本的贡献之大,也可以说对全世界都有贡献的。像《百衲本廿四史》,都是顶好的书。当时想征求一部善本的《五代史》,在报上以重价征求,始终没有出来。商务的确替国家学术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张元济当选院士之后,全国没有一个人说话。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柴德赓 点校全3册定价:560元2014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胡适之先生的这段话,不仅仅是对商务印书馆的赞誉,更说出了古今学术界的一大问题,即图书的流通与学术的传承问题。图书既是学术成熟时的结晶,又是学术传承时的载体。书之不行,则学术蔽塞,文化衰落;反之,则学术峥嵘,文化璀璨!在古代,图书是宇内升平、天下文明的标志,“河出图、洛出书”即是历代学者梦寐以求的治世。梁任公曾经说:“学术者,天下之公器”,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做到“图书者,天下之公器”才行。

学术是经国之大业,是民族慧命之所系。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出版社之一,百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构筑学术平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是商务印书馆的职志。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商务印书馆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应当被低估的。

胡适之先生在近百年前购买不到的《五代史》,后来经张元济先生不辞劬劳,终于使百衲本的《五代史》面世。建国后,政府进行出版事业调整,古籍出版遂由中华书局等出版社执行。1956年,政府召集大批文献学者和历史学家开始规模宏大的“二十四史”点校整理工作,首次为史书加标点,并进行版本校勘。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即膺其列。当时那一批学者的阵容无疑是很庞大的,它囊括了各个史学领域相当一部分的知名学者,比如陈援庵先生、顾颉刚先生等。1964年,作为援庵先生的高足,柴德赓教授由援庵先生点将,从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借调至北京,参加中华书局《廿四史》点校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点校欧阳修的《新五代史》;1966年,《新五代史》的点校工作基本完成。离京返苏州之前,他将中华书局的《新五代史》点校工作本(百衲本)及校勘笔记交与刘乃和教授。然而柴德赓点校的《新五代史》却未能与读者见面。1970年,柴德赓教授逝世。在中华书局《新五代史》2007年第八次印刷本的出版说明中写道:“本书‘文革’前在陈垣同志的指导下,由柴德赓同志进行点校,但已完成的点校稿后来遗失。”这部研究中古社会变迁巨著的手稿的“遗失”,使中华书局遗憾不已。

这也许是因缘会聚,时隔近50年,柴先生批校的《新五代史》不但重新被其家属发现,而且仍然选择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其间种种,只能改用欧阳修的那句话来表达了,“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原句“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是对柴德赓教授批校本的影印,原书为光绪癸卯年(1903)五洲同文书局石印乾隆四年的校勘本(殿本石印)。原来,柴德赓教授在点校完百衲本《新五代史》之后,唯恐原稿不易保存,故而特意存了一个备份,把点校成果誊录到了自己平常读的殿本上,多亏有此一举,才使得这一学术成果不致湮没!这倒让人想起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他在晚年也把《柳如是别传》的草稿誊录了几份,虽经浩劫,终能使其放光于后世!禅宗公案讲,传衣之人命若悬丝,即便如此,代代仍不乏为法忘躯之士。在儒家这里,命亦不足惜,书要传下去!

全书总计校注3100余条,50000余字。对史学界来说,尤其对中古史的研究者来说,其价值自不待言。唐宋之间的社会转型是一个大问题,五代十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柴德赓教授对《新五代史》全面的句读与批校,必将是促进五代史研究的一件“利器”。

非独此也,柴德赓教授作为近代的著名学者,其学术领域是广泛的,学术成就是斐然的,若天假以年,当能增辉东壁、充实西园,为后世学者留下更多有益的大作。然而,斯人已去,更增安归之叹!作为后辈,能结集出版前人之遗著,使得薪尽火传,既是荣誉,更是使命!

谨以此书的出版与即将出版的《柴德赓全集》向柴先生致以无尽的纪念!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最有思想的句子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商务印书馆120年
学者介绍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