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异同
2014-06-19王颖马佳明
王颖 马佳明
摘要:
中国木版年画对日本浮世绘版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年画启发并发展了对西方后印象画派有深远影响的日本浮世绘。
关键词:中国木版年画;日本浮世绘版画
中国木版年画在清盛期康雍乾三朝时期最为辉煌。画店作坊最多时达50余家,题材以描绘城市生活和市民风俗为主,尤以景物、仕女和文学、戏曲、历史故事为最典型。中国四大民间木刻年画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的木刻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因地近京畿,明显受宫廷绘画影响;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等地的年画更为接近广大农村地区,最能体现农民审美倾向,更显原始和质朴;而苏州桃花坞年画最受文人画传统和外来文化影响,其市民化的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日本古典美术中,浮世绘的知名度最高。浮世绘样式的发展主要是在木版画形式上进行的,因此,人们提到浮世绘,往往专指木版画形式,其中以刻绘美人画、歌舞伎俳优画和风景画居多。在浮世绘中还出现了模仿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作品。这种与中国明清版画在文化上的同源性,使日本艺术家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尝试和努力,都与中国的同行颇为相似。首先是透视和明暗画法的运用,成为了在“西画东渐”的大背景下,向日本输入西画技法的“二传手”。如1740年日本出现了具有透视效果的“浮绘”,以线条方式来追求空间深度表现;而在中国俗称“西洋镜”的西方游戏具也就通过长崎传入东瀛,透过镜头可以看到描绘的风景画具有很强的透视效果,绘制的画片也因此被称为“眼镜绘”。这些版画中的西画因素比1783年司马江汉(日本早期西画代表性人物)制作的日本第一幅铜版画《三围景》要早40余年。日本艺术家们既有执著传统的精神,同时又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开放意识和融合性,从而最终积淀起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传统。
同是版画,但是苏州版画与浮世绘版画既有共通性,也存在个性上的差异。
受中国绘画的影响,在日本浮世绘的孕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版画艺术曾经起到过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浮世绘版画与中国版画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密切联系。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一,多法互融。从现有漳州木版年画旧样来看它的构图明显继承了明清插图版画的传统,同时还灵活运用多种优良的民族传统形式,包括渐已失传的古代界画、宋元花鸟人物画、院画、连环画、甚至西洋绘画等因素。浮世绘技法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日本传统绘画的精华、中国以及西方绘画艺术。浮世绘是以日本“大和绘”的屏障画、描写闺情与寻常世态的“绘卷”和古典小说的木刻插图基础形成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外来艺术的精华。二,题材一致,大都是表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内容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美人儿童等。尤其是浮世绘画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女性作为描绘对象,是浮世绘一大特点,如歌舞伎雅集、农家女收割、纺织女煮蚕茧、平民女子出行等。在表现这些市景民俗时,艺术家们力求在审美上达到带有纯粹日本精神的古典和歌式的境界。
而他们的不同点也有许多。其一,人格意识。木版年画里的漳州木版年画是民众集体意识的产品,绝大多数作品都不写作者的名字。而浮世绘画家却大方地在作品上签字画押,留下自己的姓名或画坊店号。其二,不同的艺术个性。中国木版年画极富象征性,将丰富的意味性主题如神、鬼、人物、动物、文字等用作符号,通过比喻或暗示来传达创作主旨。而浮世绘则强调感观性和工艺性,这与其所具有的招揽观众等实际功能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日本艺术家在本土绘画与外来绘画的碰撞中,不仅乐干学习与模仿,更善于交融与杂揉,不断摄取养分,探索出适合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崭新的艺术形式。但需要指出的是,浮世绘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版画有直接关联。如浮世绘的美人画、春兴摺物(猜谜用印刷物)、芝居番付(戏剧节目单)、双六(玩具绘)及一些绘本,在内容与形式的表现上均与苏州版画相似。“明末清初的彩印插图本,对浮世绘版画的‘红摺绘之成立,”则“不无影响”。锦绘的套色印刷,据载也是“模仿中国的套色版画……在版上刻见当,试印四、五次之后,逐渐改良成功的”。可见,日本浮世绘离不开对中国版画的摄入与再创造。
从东方艺术的特性来看,中日两国艺术关系的密切,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中国年画启发并发展了对西方后印象画派有深远影响的日本浮世绘。正如日本画家中村不折氏在他的《中国绘画史》序言中说:“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不懂中国绘画而欲研究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要求。”因此对于民间艺术,我们既要研究和发掘其自身价值和潜力,也要注重结合与借鉴国内外其它姊妹艺术,弘扬优良传统以促进其发展,为创造新时期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秋山光和.日本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2]石琪.吴文化与苏州[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3]王树村.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嘉实出版社,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