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吕氏春秋》

2014-06-19张学伟

躬耕 2014年6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新法王安石

张学伟

《吕氏春秋》上说:“达乎生死之分,则天下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明白了生与死的道理,那么,世上的一切利害得失,都不会使他迷惑了。

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人生的意义,无非是指一个人活着的境界。人活一辈子,就是要图个质量、活个境界。什么叫有境界呢?如果说谁当的官越大越有境界,那么,自古以来,皇帝算是最大的官了,“二十四史”里,能数得上名字的皇帝四百多位,你能记住几个呢?如果说谁发的财越大越有境界,那么,从古到今,富商大贾不计其数,你又能记住几个呢?倒是贫寒的庄子叫人佩服,写《史记》的司马迁叫人难以忘怀。

今天,我们佩服庄子,不是因为庄子当了多么大的官,而是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被誉为无与伦比的精妙美文和博大精深的哲学思维;我们缅怀司马迁,也不是因为司马迁中了多少钱的彩票,发了多么大的横财,而是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名著和那种“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即便我们有时也赞美唐太宗和范蠡,但绝不是因为他们当了大官、发了大财,而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干得都不错。一个在位期间创造了辉煌的政绩,把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推向了极峰,另一个则能上能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治政经验和迄今先进的从商经营理念。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帝王将相不足羡慕,富商大贾不足称道,思想家则永垂不朽。

人活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总要活出点儿质量来。然而,正如韩非所说,尧当天子,可以使天下大治;若为匹夫,恐怕连三个人也管不住。这就牵涉出一个得志与失意的话题来。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失意而不灰心,努力管好自己;得志而不忘形,尽量多办好事,无疑是处理得志与失意这一人生大课题的最佳境界了。在此方面,我们不得不把我国北宋时的大文学家苏轼隆重祭出,树为榜样。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稍微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入朝为官四十余年,长期处于新、旧两党的对立面。王安石变法时,他认为新法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遭到王安石的排斥,被贬出朝廷;司马光旧党上台时,尽废新法,他又认为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不应完全废除,又遭到旧党的排挤。每当新旧两党交替执政时,苏轼都有重返朝廷的机会。面对掌权者抛来的媚眼,苏轼只要稍做回应,即可扬眉吐气,力改眼前贬谪的生活。但他没有这样做,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他才高名盛,引起朝中小人的嫉妒,诽谤、诬陷接踵而来,把他送入监狱,差点儿丧了性命。然而,在他眼里,却没有一个私敌。他和王安石、司马光都是好朋友。这两位好朋友在各自的执政期间,都因政见不同而排挤过他,但他不以为意。当二人失势、遭受不公待遇时,苏轼都为他们说过公道话。

面对长期的贬谪生活,苏轼总是坦然对待,从来没有哀怨过、失望过、牢骚过、放纵过,也不对皇帝存有多少奢望,抱有多少幻想。他好像随遇而安,对什么都想得开,最多是密州出猎时,虽然只有四十岁,居然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赤壁怀古时,只是感慨“人生如梦”,“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自己“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大自然的慷慨赏赐,自己可以尽兴享受。在徐州,他亲临一线,指挥人民抗洪救灾;在杭州,他带领百姓拦海筑堤,“堤成,植英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被人称为“苏公堤”。即便在宋哲宗绍圣初年,年近六旬的他被发落到了偏僻、荒凉的海南岛,还能吟颂出“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这样属于自我调侃式的轻快诗句。史载当时的海南岛生存环境恶劣,“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别人贬到这里,有悲观绝望不能活的,有万念俱灰破罐儿破摔的,惟有苏东坡,他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博大无垠,对周围一切,泰然相处,笑而待之,自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认为这是自己一生当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自己沦落到这步田地,除了庆幸之外,谁都不怨恨。对自己荣辱沉浮具有如此坦荡胸襟、失意而不失志的,古今中外,才有几人?

所以我说,苏轼堪称是当之无愧的孟子思想的模范执行者。他是《吕氏春秋》中所指的“达乎生死之分者”。如此人等,在官则为民谋福利,在民则为己谋安慰。这难道不是人生一世的最佳境界吗?但愿现实生活中,达此境界者越来越多,都能像苏东坡一样,具有坦荡而广阔的胸怀,独立而达观的价值之美。因为道理很简单,人生这一辈子,不管得志与背运,总得活出点儿“彩”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新法王安石
初夏即事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王安石的坏习惯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无痛肌肉注射新法
初夏即事
Performance of Ni/Nano-ZrO2Catalysts for CO Preferential Metha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