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一战”的硝烟与枪声

2014-06-19鲍磊翔

百科知识 2014年13期
关键词:战争飞机德国

鲍磊翔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战争史上的“分水岭”。它起于欧洲,波及世界,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世界大战有6500万人参战,约1000万人丧生,近2000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700亿美元。今天,一个世纪后,人类仍怀有负罪感,在良知的指引下不断追问一战的前因后果。从今年6月起,各国纷纷举办一战的纪念活动;民众缅怀一战的遇难亲友;艺术家传递一战的精神印迹;历史学家还原一战的历史底色;政治学者探讨一战的“尔虞我诈”……然而,作为世界大战,一战对后世最显著的影响仍然体现在军事上。拨开战场的重重迷雾,回首百年前的军事变革,一战其实“余音未止”。

科技武装下的战争

古希腊人赫拉克利特曾说:“战争是万物之父。”在一战中,科学上的发明创造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武器,军事武器的演变又催生出新兵种、新战法、新理论,反过来加速科学技术的军事化进程。一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科技战争。开战前,参战国预计战争将速战速决。谁能料到,一件件新式武器陆续登台亮相,释放出史无前例的惊人威力。在惊讶、恐惧、焦虑、绝望中,士兵们的生命像飘落的樱花一般逝去。

一战前的科技发明令人应接不暇,涉及炼金、化学、电学、生物学等领域。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电话、蒸汽涡轮、轮胎、牵引机就在当时诞生。对战争影响最大的是内燃机和无线电报。前者造就了道路运输的革命,使陆面战争为之一变,更解决了飞行的问题,让战争进入了第三个空间维度;后者引发信息传递技术的革命,消除空间、时间的限制,也开创了新战场——信息战场。

在科技的武装下,新式武器应运而生。

在路面战场上,坦克宣告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参战国重视火炮、机关枪的作用,极力生产军需,征召步兵。战局很快陷入僵持,各方只得挖掘战壕,修筑防御工事。首先发起攻势的一方没有正面掩护,往往损失惨重。机智的英国人在索姆河一役中首次使用坦克。这个钢铁怪物一方面阻挡正面炮火,为步兵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发挥火力优势,攻击对方防御据点。在短短两个半小时内,坦克就占领了纵横500千米的阵线,帮助英军完成第一波攻击。隆隆作响的钢铁怪物给双方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数量不足,机械性能也还不够可靠,但坦克在陆战中的决定性作用已初露端倪。

在空中战场,飞机带来了立体战争。以前,战场只由地面和水面组成,没人注意到飞机的战争潜力。事实上,一战爆发前,世界上已有近千架飞机,但陆军和海军瞧不起这些“空中骑士”。飞机上还没有武器装备,机身由木料和金属构成,上面覆盖涂过胶的布料。它的主要任务是侦察敌情,搜集情报。当时,全世界的职业飞行员不到100人。此时的空战近似游戏:飞行员们用随身携带的手枪、步枪射杀敌方飞行员。在一战的刺激下,真正的空战迅速降临。德国首先空袭伦敦,英国随即组建独立空军,对德国境内目标实施报复。一个编队中的飞机只有4~8架,携带的炸弹仅重数十千克,远不及二战中数量成百上千、炸药以吨计数的航空机群。然而,一战中飞机的功能和战法引起了军事家们的广泛关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飞机开启了航空母舰的序幕。为了在海战中发挥飞机的威力,英国借鉴美国的经验,陆续改装了几艘军舰,作为飞机搭载舰投入战斗。这些搭载舰搭载水上飞机,配合海军发动联合攻势。到1917年,英国开始打造世界第一艘具有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飞机与舰艇的结合方式和技术:飞机在舰上起飞和降落,需要适宜的平台;为保证降落安全,舰艇上不能有太多“上层建筑”;为增加飞机数目,要有空间宽敞的机库;飞机要能在相当有限的跑道上起飞和降落。现代航母的雏形终于出现了。

久拖不决的一战还召唤出另一个“恶魔”——生化武器。生化武器离不开生物学、化学理论及其工业的迅速发展,它的出现给整个人类带来新的灾难。德国在著名的“伊普尔毒气战”中率先使用氯气钢瓶。这次毒气袭击造成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德军缴获大炮60门,重型机枪70挺。生化武器的出现震惊了各国政府。参战国纷纷成立进攻性化学武器及其防御技术的研究机构,各种毒剂、投射工具、防护器材接踵而至。据统计,一战期间交战国共生产了13.6万吨各类毒剂,施放量11.3万吨,造成130万人伤亡,占伤亡总数的6%。

新军事理论呼之欲出

一战的规模和复杂性超乎想象。战前人们普遍认为战争不会太长,开战初的行动具有决定性,各国军人都有一种害怕错失先机的心态,所以出现了“动员即为战争”的说法。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先发制人成为主导思想。

然而,在一战的严酷战场上,所有主流战略思想无一生效,各国参谋部精心制定的策略也无一及格。他们都在“闭门造车”,没有认清战争的客观环境和战争性质的转变。随着战局推进,军事家开始转变思路,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战争新思路。

英国坦克部队参谋长富勒提出“机械化战争”理论。他主张集中使用坦克,对敌方主要军团和后方目标实施迅猛突击,以此决定战争的结局。他于1919年出版《1914~1918年大战中的坦克》一书,主张建立少而精的机械化部队,认为装甲坦克是决定性的力量。富勒的“坦克制胜论”挑战由步兵、骑兵和炮兵部队组成的传统军力结构。只可惜,当时英国军费缩减,军界人士视他的理论为异端邪说,富勒郁郁不得志。战后他专心从事战争研究,出版了《论未来战争》《机械化战争论》《装甲战》等。直至二战德军的“闪击战”席卷大半个欧洲,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富勒的理论贡献。

另一位独具见解的理论家是意大利将军杜黑。他基于战场经验写出《制空权》一书,从战略高度讨论空军建设、空战方案等许多问题。杜黑认为,飞机用于战争将彻底改变战争的面貌,在未来战争中制空权将成为重中之重。他提议建立一支与陆、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空军下设多类职能兵种。各国也要为空军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争取在战争之初就在短时间内给对方造成最大伤害。杜黑的思想颇受争议,但他的很多建议逐渐被各国采纳。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不断提升空军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制空权是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已举世公认。endprint

在新开辟的生化武器领域,不得不提德国的“化学战之父”哈伯。哈伯是个化学天才:他利用合成氨技术生产化肥,解决德国的粮食问题;又利用氨氧化技术生产黄色炸药,解决德国的军火问题。可是,他很快转变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哈伯和几位教授夜以继日地研制毒剂和施放方法,向德军参谋总部提出了灭绝人性的提案:借助风力把氯气云团吹向敌方,大量杀伤有生力量。在德军的化学战秘密机构A10局,哈伯亲任局长,参与了几乎每一次毒气作战行动。直至1917年,哈伯才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辞去所有职位,一年后德国终于投降。他的历史功过还有待商榷,但他对化学战理论与实践的推动作用无可替代。

对社会形态的改造

一战的规模和时间如此出人意料,斗争的形式也慢慢发生着变化。波兰军事理论家布罗赫曾评价道,“这场战争已经不再是一个肉搏性的斗争,双方人员互相考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实力;现在却变成了一种僵持的局面……这就是未来的战争——不是战斗,而是饥饿;不是人员的杀伤,而是国家的破产和全部社会组织的崩溃”。参战国为维持战争进程,改造其国民经济体系;为切断敌方供给,展开海上封锁战;为瓦解敌方士气,组建战争宣传机构。一战的冲击由前方战场传递到后方本土,使参战国的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很多变化一直保留到今日。

参战国改造国民经济体系,视战争需要提高武器、食物、人力储备。以德国为例,它的军事工业极为发达,早在战前就开始拟定战争措施:储备原料和产品,规定征召熟练工人入伍的优待办法,吸收一部分民用工业参与军事生产,使他们脱离了日常的生产事业。参战国对海战、陆战、空战的侧重不同,所以把资源投入到不同的计划中,如英国制造大量军舰,德国修筑密集的铁路网;各国要为战争储备一定的粮食,不能过度依赖进口,并要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材料和器具工业要能从事军用品制造,比如钢铁业、机械业、化学工业、采矿业等。

改造本国经济的对立面就是封锁敌国的跨国经济。由于战争的需要,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日俱增。“所以战争中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使对方受到经济上的封锁。”到战争后期,西线的决定性战果不是靠军队,而是由参战国工业和海上补给决定。德国自1915年起就努力用潜艇封锁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周围的一切水域。后来德国击沉了美国商船“露西坦尼亚”号,英国才借机宣布一切进出德国的货物都是禁运品,对德国建立起完全的封锁。海上封锁反映参战国对资源的争夺,是军事斗争和社会生产的互动结果。

一战还是战争宣传的新高潮。英国在战时成立了隶属于政府新闻部门的机构“对敌宣传司”,它对德国的宣传战卓有成效。在东线,列宁以报刊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宣传员和组织者,成功夺取了政权。参战国普遍使用报纸、宣传手册、传单、书籍、海报、电影、图片。宣传重点是激起军队对敌人的仇恨,增强与中立国的友谊,瓦解敌人的斗志。宣传策略由政治领导人、军方、外交部协商制定。各国都认识到,战争已经蔓延到如此广阔的地区,必须动员人民,迷惑敌方的头脑,才能赢得胜利。战后,宣传归入了情报工作,俨然成为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余音不绝”

亲历一战的军人渐已逝去。银幕上,一战惊心动魄的场景近在咫尺;凡尔登、索姆河的炮声依旧余音不止。一位法国战地记者这样描述一战中士兵清扫战场的情景:“检查一具一动不动的尸体总让人毛骨悚然,先要把他身上的衣服脱掉一些,然后任由他僵硬的身体重重地摔在地上……”今天,人们还不时在当年的战场上发现遗留的弹药和毒剂,它们渗入土壤、水层,威胁人们的生存。一战士兵或许想不到,他们为之付出生命的战争,至今还在毒害他们的子孙。

【责任编辑】林 京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争飞机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飞机失踪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他们的战争
乘坐飞机
神奇飞机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