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黄河博物馆的发展与新馆陈列设计

2014-06-19赵博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馆陈列黄河

赵博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黄河既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河流,又是一条孕育中华名族灿烂文化的母亲之河。黄河蕴含着厚重深远的文化,在黄河博物馆里展示着这些厚重文化,向人们诉说着历代治黄儿女的故事。

一、黄河博物馆的历史

黄河博物馆的历史,起缘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在1954年冬成立的“治黄展览会”。1955年4月,在郑州举办了“治黄展览”,并在北京、天津、郑州等地举行了巡回展览,接待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社会知名人士,总接待人数达129万人次,开创了治黄宣传史上的新篇章。1956年,正式在郑州修建馆舍。1957年,馆舍建成后定名为“治黄陈列馆”。该馆位于郑州市紫荆山路4号,占地面积10亩,为当时最具时髦的仿欧式建筑,不但在当时全国不足30个博物馆中,别具一格,成为河南省会郑州市紫荆山路上的文博中心。

自建馆以来,其名称由“治黄陈列馆”、“黄河展览馆”,直到1987年正式定名为“黄河博物馆”。其功能也由单一的展览功能,发展到现在集收藏保护、陈列研究、宣传教育、旅游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博物馆,成为水利系统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水利行业专题博物馆,成为普及水利科学知识,传播黄河历史文化、宣传人民治黄成就、倡导社会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治水患灾害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育场所,并被赞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

自建馆以来,共举办几十次大型展览,除长期保存反映历代治黄成就的固定陈列外,还在台湾举办了《黄河·黄土·黄种人》展览,引起轰动。《治黄成就展》、《中国农耕文化展》、《三条黄河建设展》等,均具有鲜明的黄河特色,也成为“博物馆里看黄河”的独特场所。

二、黄河博物馆旧馆

黄河博物馆旧馆,因主体建筑早已超过使用年限,馆舍狭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自1990年代以来,有关博物馆馆舍改造以及建设新馆的呼声不断。自2001年以来,在水利部领导的关注之下,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推动之下,把黄河博物馆新馆建设提到议事日程。2003年,水利部正式批复新馆建设项目建议书,2006年,水利部又根据新馆地址的变化,审批了新的变更建设方案。

黄河博物馆新馆位于郑州市北部,花园路、迎宾路和107国道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属郑州市规划中的北区园林广场。新馆规划用地面积45506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26666平方米,绿地面积9709平方米。新馆北距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仅3公里,与“模型黄河”试验基地,黄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南北连成一线,成为贯穿黄河景观的中心地区。并具备河流自然博物馆、水利科技博物馆、人文历史博物馆等诸多功能

黄河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工作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完成。该方案以黄河奔腾向前、百折不挠的宏伟气势为设计思路,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孕育中华文明为设计主线,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为博物馆的设计基调,期望把中华民族的起源、文明和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治理黄河的历史篇章交融在以博物馆建筑升华出来的黄河精神之中。总体规划设计依托于黄河母亲博大的精神内涵之上,整体设计一气呵成,即反映了黄河的滂湃气势,也腼含着黄河母亲纤纤柔情。黄河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围绕黄河之“形”(九十九道弯)、“色”(黄水、黄土)、“内涵”(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等三个特点出发,结合郑州市文脉,进行专门设计。在总体设计上体现历史性和自然性,即以黄河的两个本质特征出发,形成新馆的总体设计基调。在总体设计上,主要突出建筑的文化特色;突出反映出治理黄河的一种伟大不屈的人文精神,展现人类治理黄河的艰辛与成就;突出展现现代的、开放型的、自然式的博物馆设计理念,形成了具有黄河特色的鲜明的博物馆建筑。

黄河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布局分为展览陈列区、观众服务区、藏品管理与研究区、行政办公区、附属用房等五大部分,展览陈列区面积3810平方米,其中基本陈列厅1600平方米,临时与专题陈列厅1000平方米,并设有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观众互动参与室、信息网络中心、多媒体录像室、动感电影等部分,可以说,其建设硬件在现有的行业博物馆中将位列前茅。

三、博物馆的陈列

博物馆的的陈列是什么?这是博物馆界参与论证的专家始终关注的问题。大凡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陈列,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设计者的创作过程,二是观众的接受过程;无论是教育作用还是娱乐作用事实上不能由陈列自身来实现,都是在观众接受过程中实现。这种实现过程,正是陈列获得生命力的过程。黄河博物馆,作为一个专题类行业博物馆馆,既有黄河水利的内容,又有黄河文化的内容,既有古代的成就,更有今天的辉煌,如何全面地反映这样一个博大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黄河博物馆的确切定位。做到给观众更好的指向性和学习型。

(一)黄河博物馆在总体设计中,我们选用馆藏文物中的典型物品,突出营造黄河文化的氛围,体现黄河博物馆的鲜明特点,以历史文化展示,借助图片辅助,利用场景复原、展柜、展台、浮雕、视频,从不同方面反映出黄河史前文化、黄河治河历史、治河成就以及各个时期中华文明和黄河文化相互影响、渗透、融合,设计根据陈列体系与内容构架,从整体到局部,空间均衡、重点突出、富于变化,观众参观路线顺畅,,采用象征、寓意等手法,运用丰富的陈列语言,建立起内容与展品间的内在联系,起到升华陈列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以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绿色陈列”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使陈列设计既具有较高的学术艺术定位,又能以人为本,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寓教于乐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二)黄河博物馆陈列做到了六大结合

1.古与今的结合:从古到今黄河治理一脉相承,因此要全面反映人类与黄河的互动历史,必须古今贯通,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并形成融汇与统一。

2.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黄河作为一条河流首先是自然的,是地质构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黄河是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要使自然黄河与人文黄河有机结合,也是黄河博物馆陈列的重要原则之一。endprint

3.治黄与文化成就的结合:中国古代的治黄史,体现了许多的伟大发明与创造,但治黄是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要恰如其分地反映这个史实,正确处理二者在陈列中的关系。

4.传统陈列与现代陈列手法的结合:传统陈列主要是文字、图片、实物,这些应该成为黄河博物馆陈列的要素。但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要形成具有震撼性的陈列,必须对重要景观进行复原,配合声光电电子技术,从而给人以冲击力,形成名符其实的国家级陈列水准。

5.室内与室外的结合:要在室内陈列的同时,充分利用庭院,形成一些类似于黄河碑刻、雕塑之类的景观,将室内与室外的陈列与展示有机地结合在一块。在室外,可以结合黄河相关议题,形成类似的文化景观,使人们对黄河博物馆特有的环境有一个明显的强烈的感受。

6.固定陈列与临时(专题)陈列的结合:黄河博物馆要有主题鲜明的基本陈列,也要形成专门的与黄河有关的专题性的、临时性陈列,同时也要引进一些陈列,使博物馆陈列不但有特色,常看常新,也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以黄河为特色的文化阵地。

黄河博物馆以黄河为基本陈列的主线。它通过600余幅照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文物标本、灯光图表、过水模型、录像、触摸屏、数字化信息地图和幻影成像等,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旱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包括黄河自然史、黄河文明史、黄河水利史、现代治黄发展等内容。但是,贯通整个陈列的主线,实际上是历史黄河与现代黄河二大部分。

历史黄河包含以下内容:一是黄河变迁史。如黄河的地质背景、黄河的形成、黄河的变迁等。二是黄河治理史。自大禹开始,人类与黄河的互动,包括治河的人物、治河的事迹、治河的方法、治河的成就、治河的经验、治河的教训等。三是黄河文化史。黄河流域的文化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也涵盖了相关的民俗风情、民间传统等。历史黄河,内容庞杂,头绪较多,但要对黄河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类,可以理出较为清晰的线索,使人们从展览中对黄河的最本质的东西有所了解。

现代黄河,主要是60年来的人民治黄成就。从黄河归故开始,将大规模治黄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黄河综合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支流干渠的整治与建设、历次黄河洪水的战胜、黄河河道的大规模整治、黄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完善、黄河水资源的有效调度与利用、保护母亲河行动等。尤其是十五期间的理念探索、调水调沙、拦沙防线,以及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建设,反映了科学治理黄河的最新进展。

如今,黄河博物馆的新馆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黄河治理与黄河文化展示的档次,不仅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也是水利部以及全体水利系统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将水利行业中的文化层面上升到更高水准。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馆陈列黄河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深圳科技馆新馆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黄河』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