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区域软件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6-19罗凌杨有余平
罗凌 杨有 余平
摘要: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软件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重庆市为例,提出以软件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深度联合为平台,以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符合重庆IT高地战略的需要,为人才培养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能力;培养模式
1 研究背景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政策进一步明确了软件产业的重要地位,即“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软件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软件技术人才。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更需要大批实践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但目前我国的软件人才现状是:既缺乏高端管理人才,也缺乏低端基础程序员,中端软件人才相对饱和,但是这些软件人才在知识结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表面上中端软件人才充足,但是实际可用之才仍然缺乏的尴尬现状。中端软件人才主要源自普通高校,出现这一现状说明普通高校在本科软件人才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地方普通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本文基于区域信息产业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综合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2 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重庆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直辖后的重庆正在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十一五”期间,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超过380亿元,并以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领跑全国。目前已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城市,是西部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地之一。“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通过发展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软件信息服务外包和物联网产业,培育5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骨干软件企业,打造10条以上百亿级产业链,形成60亿美元软件出口,从业人员达30万人的规模,实现1500亿元销售收入,“产业规模力争达到西部第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对中端应用型软件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调查走访了重庆市30多家各类型的软件企业,并通过前程无忧网对重庆地区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文献[2]中对重庆市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能力需求分析如下:①至少精通一门主流开发技术,其需求依次是JAVA、.NET和嵌入式开发;②熟悉软件开发中其他一个或多个环节(需求分析、架构设计、软件测试);③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开发经验;④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且熟悉国外文化;⑤有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抗打压能力。对于软件外包人才,更需要具备:①掌握外语(英语、日语等)的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②具备扎实的行业技能和经验,掌握外包软件开发、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的专业技能,对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管理和行业知识都具有广泛的了解;③熟悉和遵守国际外包行业标准和流程规范,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态度;④能融入多元文化氛围,理解尊重国外客户在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并与他们密切交流和沟通解决外包项目的具体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3 构建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本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校企合作融入到人才能力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和实践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这种合作应该是深度的、紧密的。通过企业的参与,使得培养的人才更符合重庆市软件产业的需求。
3.1 校企合作。制定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重庆市中端应用型软件人才需求分析,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和人才培养特色,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了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即工程能力为核心,强调在适应企业需求的同时,注重提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重视软件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着眼其发展,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管理项目的能力、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六种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三种精神)。
3.2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1)根据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整合并优化卡相关课程,特别增加与工程相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IT前沿技术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培养目标实现矩阵”,将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落实到各具体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而且还需要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这些能力的实现方式。这里的课程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而且包含了所有计划培养单元,如实践、实习、实训、课外活动等。最后还应该紧跟软件技术的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发展,根据软件企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需求,实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
(2)着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以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为主线促进整个课程群的建设。
3.3 “2+1+1”三段式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两个阶段。前两年“厚实基础”模式主要以校论的基础理论学习为主,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基本的实践能力;第三年“精炼方向”是指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从重庆市急需的JAVA、.NET和嵌入式方向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特定方向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强化工程”是以企业实训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在真实项目的开发中不断提高工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在整个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中要坚持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4年不断线的原则,不断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其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endprint
3.4 深化“项目驱动”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团队精神。首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合理分组,打造“个性化团队”,让学生从教学一开始到后续的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都以团队方式进行,让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始终。
(2)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库”,是项目驱动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项目要来自于教师科研或者企业真实案例,而且项目既要难易适中又要能覆盖完整的知识点,另外最好由实际参与开发的教师授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项目,也能从细节上调整和控制项目的规模,并根据项目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3)突破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界限,将课堂教学从教室迁移到实验室,构建“项目为驱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探索如何将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完整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开发。
3.5 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方向)特点优化实践教学各环节,构建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递进式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1)专业基础实验。主要是各相关课程的实验,由于教学中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因此实验内容也就是组成项目的各个功能模块,学生通过各个功能模块设计和开发完成整个项目。同时,还需要大量增设一些和重要知识点相关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作为项目的补充,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重要的专业课程都有配套的完整的课程设计实验,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校内工程实训。校企合作,将企业最先进的开发平台和资源以共建联合实训室的方式引入学校,着力建设模拟真实开发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训项目也均来自教师科研或者企业真实案例,整个项目都由学生团队自主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新的思路和想法,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
(4)企业实习。学生最后一年直接到企业学习与实践,校企共同制定学生企业实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使得学生在精心设置实习训练项目和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5)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和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科技竞赛,培养并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6)建立学生优秀作品库。在以上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都注意搜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建设学生优秀作品库,这些作品可以为下一届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多的启发、借鉴与参考;并鼓励学生将其中来源于生活且具有使用价值的项目通过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销售,或搭建自己的网站进行展示或销售,这样不仅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也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3.6 加强外语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1)逐渐增加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使学牛不单纯为了考试而学英语,而是正在将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能接触到国外优秀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2)聘请外籍老师、企业专家授课等方式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英语软件文档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3)通过各种英语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提升学习兴趣。
3.7 建立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
(1)建立“重在学习过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优秀的考核机制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课程考核不再以传统考核方式,即期末的卷面考试(相当于给了很多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机会)和提交的实验(传统实验大都是验证类的实验)作为评判标准,而是将考核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课程的考核以学生工程能力为评价主体,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机制才能使得学生学习的目标从应付考试转变为掌握知识、提高工程能力、构建综合职业素质。
(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以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每门课程的教师都要在教学的各个时期采用座谈、问卷等方式和学生、校内教师、企业教师进行沟通,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
(3)强化质量监控队伍建设,选出责任心强、受广大师生好评的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质量监控成员,成立相对固定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对教师的课前备课、教案撰写、课堂讲解、课后辅导等环节进行抽样监控,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8 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双语型”师资队伍
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是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关键。
(1)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横向课题的拓展、专业证书考取、国内外进修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
(2)通过校企合作,聘任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导师评聘和管理机制,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制定和完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和毕业指导工作。
(4)专业教师外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参加国内外英语培训,从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角度不断提高自身英语应用能力。
4 结语
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本文提出了切合重庆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素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把这一培养模式应用到本专业软件人才培养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该培养模式,以期为重庆软件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也希望这一培养模式能为兄弟院校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曾智泽.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8):25-27.
[2]Luo L.Explore on new 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 to train high-quality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s[J].201 2 3r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2012(5):3835-3838.
[3]叶树江.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10-112.
[4]合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工程专业实施方案[EB/OL].http:∥www.hfuu.edu.cn/picture/article/21/b0/bf/05f994dd4bc7a6aoe464036c838d/c3ffl754-bbbc-4f69-9258-70ef33e3eb9d.doc.2011.
[5]罗凌.基于项目驱动的“ASP.NET程序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7):134-136.
(编辑:白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