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恽代英与《中国青年》

2014-06-19叶学丽

中国共青团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恽代英马列主义

文 / 叶学丽

恽代英与《中国青年》

文 / 叶学丽

恽代英团内主要经历

恽代英(1895—1931),男,湖北武昌人。1919年领导武汉地区五四运动,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上被选为团中央委员,后任宣传部主任。同年10月创办并主编《中国青年》,撰写了200多篇文章和通讯,受到青年的爱戴和崇敬,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1931年4月被杀害,时年36岁。

走上革命道路创办《中国青年》

恽代英, 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书香之家。1913年,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1915年进入文科中国哲学系学习。这一年,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问世,恽代英读后欢呼这是“传播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劳动的福音”,并向其踊跃投稿。1917年,他在武汉发起并组织进步团体互助社,1920年,又创办了利群书社,成为在长江流域宣传新思潮的重要阵地。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入蜀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引导大批青年出川参加革命。1923年,他赴沪执教于党创办的上海大学。

1923年8月,恽代英到南京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中央委员,1924年4月担任宣传部主任。

团二大闭幕不久,团中央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青年》。28岁的恽代英成了《中国青年》的创办人和主编,开始了一个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10月20日《中国青年》第一期出版了,他为《中国青年》撰写的《发刊辞》中第一句话就是“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因此他对《中国青年》使命的阐述格外明确:“救中国是一般青年的使命。我们要为这些青年扫除一切陈腐邪恶的空气,指点他们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中国青年》是在极其艰苦、非常秘密的条件下出版的。陆定一回忆说:“狭窄的房子,有两个书架子的参考书,在那里开会、看书、写文章、编辑,有时还校对,夜里就在那里睡觉。为了避开敌人警察和特务的破坏,常常要搬家。印刷是在秘密印刷所里进行的”。

恽代英为《中国青年》组织了一个强有力的作者队伍。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邓中夏、任弼时、陈潭秋、沈泽民、沈雁冰、萧楚女、张太雷、林育南、李求实、刘仁静等中共的著名活动家都是刊物的作者。

恽代英从1923年到1927年间在《中国青年》上共发表约200篇的文章和通信,占他一生所发表的500多篇文章的五分之二,可见他与《中国青年》的密切关系。

宣传马列主义引导青年成长

为了宣传马列主义、引导一代青年,恽代英在《中国青年》这块阵地上倾注了心血。

党成立初,马列主义著作出版很少,而很多进步青年渴望学习马列主义以解答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前途,人生观等问题。《中国青年》经常向青年介绍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如《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唯物史观解说》、《社会主义讨论集》等,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黑背心拿上包,泰森套上汗衫,我不知道他们忙碌起来要干什么,仍吃着锅巴。泰森恶狠狠地说:“不吃了,出发!”

1924年1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逝世,恽代英就不失时机地在《中国青年》第十六期上开辟了“列宁特号”,发表了恽代英的《列宁与中国革命》、邓中夏的《列宁年谱》、敬云(刘仁静)的《列宁的政治主张》、陈独秀的《列宁之死》、仲英的《列宁之思想》等文章。在苏联十月革命节,《中国青年》开辟了“苏联革命纪念特刊”、“列宁李卜克内西纪念特刊”、“十月革命号”等专刊,集中宣传了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恽代英积极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号召青年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他撰写了大量文章,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社会的状况、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前途等。

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批判国民党右派、国家主义派、戴季陶主义等各种反动思潮,教育青年坚持革命的纲领和三大政策,对廓清革命障碍,灌输唯物史观,扩大马列主义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使党的理论和政策为群众所接受,恽代英经常针对青年中的思想问题,循循教育青年,清除一些青年中主张采取个人暗杀手段或“君子群而不党”的清高思想。恽代英还批判了青年中存在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工读主义思想残余,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错误观点。他根据自己在武昌创办利群书社的经验和教训,告诫青年要迈开第一步,团结周围群众成立进步团体,也要消除办小工厂小商店才有前途的幻想。他在《学术与救国》等文中还明确地阐述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政治不上轨道,学术也沦于无用。

恽代英深知,要引导青年就首先应该关心青年,成为青年的知心朋友,《中国青年》中的通讯栏目就是他同青年接触的一个途径。许多年轻人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碰到了困难,或者在婚姻问题上遇到了麻烦,就写信给他或编辑部,要求帮助,恽代英总是来者不拒,有时在刊物上展开讨论,让青年互相交流思想,提高觉悟;有时他亲自耐心地解答。他循循善诱,要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他们走革命的道路。恽代英写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丰富多采,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他在《怎样才是好人》中提出好人应该是有操守、有作为、能为社会谋福利,那些“好好先生”、“混世虫”算不得好人。“要做好人,先硬起你的脊梁,多做事,多研究,多存心为社会谋福利”。

在《文学与革命》一组通讯中,恽代英指出:“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

1925年8月,山西一位署名“乔刚”的青年写了一篇通讯——《山西学生的抗税运动》,投寄《中国青年》编辑部,反映山西青年学生不满阎锡山“强征房屋税”、“发行流行券”而举行游行抗议活动的情况。恽代英将这篇通讯发表在刊物上,并写了近500字的按语,号召全国青年向山西青年学习。乔刚深受恽代英的鼓舞,当年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薄一波同志晚年回忆起这段历史时非常激动,由此大家才知道“乔刚”原来就是薄一波。

《中国青年》由于密切结合现实形势,联系青年的思想实际,反映青年的愿望和要求,同时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言之有物、不讲套话,因此深得青年和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发挥宣传组织作用广泛团结青年

恽代英注重发挥《中国青年》的宣传组织作用,没有局限于狭窄的少数先进青年的范围,而是着重于广泛联系青年群众。《中国青年》除了刊载团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的许多文章外,还开辟了“青年团体消息”、“新刊批评”、“民间的调查”、“青年问题”等专栏,介绍各地进步青年团体的动态、各地青年刊物的简况、青年社会调查的汇报、各种青年问题的讨论,和广大青年密切联系起来。

《中国青年》通过和各地进步的青年团体的联系和报道他们活动的消息,起到了指导和交流的作用,而各地进步青年团体通过《中国青年》取得了和团中央的联系,许多骨干分子加入青年团和共产党,使这些团体成为党和团的外围组织,并在其中开展党团工作,使青年运动在各地蓬勃地开展起来。因而,《中国青年》成为团和广大青年联系的枢纽和渠道。许多革命青年自发地组织了各种进步团体,他们和《中国青年》通信联系,在恽代英的关怀指导下逐渐走上革命的道路。

南通师范有几个学生在《中国青年》影响下,组织了一个进步社团“晨光社”。恽代英与“晨光社”建立了通信联系,并在《中国青年》第36期介绍了“晨光社”的活动情况,鼓舞了南通师范进步青年。晨光社的骨干丛永琮、王盈朝等人在恽代英影响下先后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在恽代英的帮助下,在南通师范成立了南通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王盈朝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恽代英还通过《中国青年》与各地团组织加强联系。各地团组织经常给《中国青年》写信反映情况或供稿,这成为《中国青年》掌握青年脉搏的重要途径。

为了把《中国青年》办成全国青年喜爱的、并能真正指导青年参加革命的读物,恽代英不辞辛劳,呕心沥血。有一次他患严重眼疾,无法动手写文章,还闭着眼,口授了题为《学术与救国》的文章,请人录下后发表在《中国青年》上。

由于恽代英等人的努力,《中国青年》在大革命时代顽强地发展下去,发行量不断增加,1927年上半年发行到3万份。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中,《中国青年 》编辑部从上海撤到武汉。此后,《中国青年》又艰难地出版了5期,当年10月,因环境险恶被迫停刊。

《中国青年》培育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整整一代青年,恽代英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正如郭沫若所说的:“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

恽代英和《中国青年》永载中国青年运动的史册。

(作者系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副馆长)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恽代英马列主义
五四时期的恽代英与学生运动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胡耀邦和《中国青年》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国青年》创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