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作霖与共青团(少共)苏区中央局
2014-06-19叶学丽
文 / 叶学丽
顾作霖与共青团(少共)苏区中央局
文 / 叶学丽
顾作霖团内主要经历
顾作霖(1908—1934),上海嘉定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春转为中共党员,任共青团上海杨树浦部委书记,11月任共青团江浙区委组织部部长。1927年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1929年春任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1930年底任团中央局组织部部长。1931年3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共青团苏区中央局书记,创办了苏区团中央局刊物《青年实话》和列宁团校。1933年1月任团中央书记。4月离开共青团从事党的工作。1934年5月28日在江西瑞金县病逝,时年26岁。
担任共青团苏区中央局书记
顾作霖1922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秋进入上海大学。翌年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党领导的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鉴于他在起义斗争中的非凡表现,党中央将他派到山东、江苏任共青团省委书记。1930年担任了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后又成为党中央长江局委员、长江局总行委成员兼秘书处负责人。这时候他只有22岁,已经是很有名气的共青团中央骨干。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地武装起义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共青团工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但受李立三“左”倾错误的影响,苏区团的工作一度陷入停顿。
1931年1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决议恢复已经损坏的党和青年团的组织。中央认为顾作霖年轻而富有共青团斗争经验,是领导苏区共青团工作的最佳人选。3月4日,中央决定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前往中央苏区传达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此行,3人各肩重担,任弼时、王稼祥负责健全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机构、处理富田事变等各项工作,顾作霖主要是抓好共青团工作,组建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带着重托,顾作霖与任弼时、王稼祥沿途几经化装,冒着霏霏春雨,于4月16日到达苏区中央局及红军总部驻地宁都青塘村。4月17日,他们出席在宁都青塘举行的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正式宣布成立共青团苏区中央局。
顾作霖到达苏区后首先从健全共青团苏区中央局的机关入手。1931年9月,一直随红军总部流动办公的共青团苏区中央局从永丰迁到瑞金叶坪的庙背村驻扎下来。经过努力,先后恢复和健全了苏区青年团、少先队、儿童团等青年组织,为苏区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1932年1月15日,苏区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00多名代表。顾作霖主持了大会。中共中央局的代表毛泽东,中央政府的代表项英、军委的代表朱德分别发表了讲话。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发动广大青年群众坚决投入革命战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会议通过了“政治问题”、“团的建设问题”、“团在工会运动中任务”、“苏区少先队第一次代表大会问题”、“共产儿童运动问题”等决议,使共青团组织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成为苏区青年运动的前奏。本次大会上,顾作霖当选为共青团苏区中央局书记。
创办《青年实话》
为了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帮助青年提高思想觉悟,顾作霖在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创办了团的机关报《青年实话》。1931年7月1日《青年实话》在永丰问世,由宣传部长陆定一兼任主编。顾作霖为创刊号撰写了《建立团报的领导作用》一文:“这个报纸是要成为苏区团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领导者。成为团员青年群众中扩大政治影响的有力工具,成为青年群众的组织者……”顾作霖几乎每期都撰写文章,以指导团的工作和青年运动。《青年实话》设立《轻骑队》、《共产青年团礼拜六》、《体育运动》等专栏,并以内容丰富、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特点吸引广大读者,《青年实话》成为指导青年工作、教育引导苏区青年的重要工具和阵地,在青年中,尤其是青年红军战士中有很大影响。《青年实话》发行量最多时达3万份左右,仅次于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最受欢迎的报刊之一。1933年初,上海团中央局迁入苏区与团苏区中央局合并后,《青年实话》成为团中央机关刊。1934年因红军长征停刊。
创办列宁团校
为了培养根据地的共青团干部,顾作霖领导团苏区中央局于1932年下半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开始筹办列宁团校。当年12月24日,列宁团校第一期在江西瑞金叶坪洋溪村开学。这期学员共124人,都是14-25岁的青年,其中有女学员35人。在开学时,专门举行了开学典礼,红军总司令朱德、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任弼时等出席了开学典礼。任弼时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并且宣布由少共苏区中央局书记顾作霖兼任列宁团校校长。列宁团校第一期学习时间是两个月左右,学习内容有中共党史,共青团团史,政治、地理常识和游击战术等。教员由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人担任,任弼时讲党史,顾作霖讲团史,徐特立、陆定一讲地理、政治常识,总参作战科派人讲游击战术。1933年2月25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也到列宁团校给学员讲中华苏维埃革命运动史。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要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理,还指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并且勉励学员要在工作上、学习上起模范作用,做好党的助手,扎扎实实做好苏维埃、红军中的青年工作,调动广大青年的积极性,为革命战争服务。1933年2月底,列宁团校第一期结业。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出席了结业式,并勉励学员要发扬共青团的革命传统和作风,做反“围剿”的先锋战士。列宁团校的创办为苏区建设培养青年革命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和健全苏区团的组织
顾作霖最为重视的是苏区各县团的机构建设,他多次到江西、福建和湘赣苏区指导团组织的建设。1931年8月,顾作霖主持成立了少共福建省委。同年11月,顾作霖出席在于都桥头召开的少共江西省“一大”,指导成立了少共江西省委。
“哪个地方共青团员的数量少于共产党员的数量,是我们工作的失职甚至职责耻辱!”这是顾作霖每次在团的重要会议发出的呼吁。在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少共江西省委统计到的数字。江西苏区的15个县,共青团员才有1万人,而同期这些地方的党员超过了1.8万人。顾作霖强调:“要像大年初一迎客那样热情地敞开团的大门。”1932年1月中旬,在中央苏区共青团“一大”会议上,通过了《团的建设决议案》和《红军中团的工作决议》,提出“广泛而有效地发展团的组织”,但要“坚决反对关门主义的、以及拉夫式的发展”。1932年2月20日,在顾作霖主持下,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再次做出《发展苏区团的组织决议》,强调“要在红色区域普遍建立团的组织,在所有的工厂、作坊和乡村中建立少共支部,要在红军和地方武装每个伙食单位中建立团的基层组织——支部”。地方共青团组织的健全和有关共青团的几个《决议》的通过,加强了地方共青团工作,理顺了红军中共青团与共产党组织的关系,以及青年工作与红军政治工作的关系。
在顾作霖的领导下,苏区各地的团组织得到迅速扩大。兴国、于都等15县至1932年4月新增团员10675人。至同年12月,江西省比1932年春之前增加了4倍多。共青团苏区中央局下辖的省区,拥有共青团员71000多人,加上红一方面军各部队的团员18000多人,共有10万余共青团员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成为党组织的有力助手,也成为苏区斗争的最具活力的中坚力量。
在肃反运动中保护团的三位重要领导人
从1930年开始,中央苏区不少地方出现了肃反扩大化的倾向。顾作霖到瑞金后不久,任弼时就派他去调查前万泰地区共青团负责人张爱萍的所谓“AB团分子”问题。顾作霖到万泰等地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调查核实,证明了对张爱萍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从而使张爱萍免遭迫害,继续留在领导岗位工作。时过一年,湘赣省的一些人又控告湘赣少先队总队队长谭启龙和在省儿童局工作的胡耀邦为“AB团分子”,还要把他们抓起来。此时,正逢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巡视员冯文彬到那里视察工作,他为了保护谭启龙、胡耀邦,就把他们带回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审查”。顾作霖听了冯文彬的汇报后,他要求张爱萍进行认真审查,既不能冤枉好人,也不能漏掉坏人。张爱萍分别找谭启龙、胡耀邦详细询问了出身、经历、爱好和特长,当即认为控告材料没有事实根据。张爱萍向顾作霖汇报说,谭启龙是苦出身,胡耀邦是在大革命风暴秋收起义影响下投向革命的,都是很优秀的干部。顾作霖和张爱萍商量后决定解除对他们的审查,分配工作。谭启龙担任少先总队巡视员,胡耀邦在青年部当干事。顾作霖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对革命对同志的负责态度得到了许多同志的赞扬。
顾作霖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以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为建立和发展苏区共青团组织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受当时政治路线的影响,顾作霖在工作中有些方面贯彻执行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然而瑕不掩瑜,顾作霖不愧是中央苏区共青团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青年领袖。1934年5月28日顾作霖因病抢救无效逝世,年仅26岁。顾作霖是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是在中央苏区牺牲的级别最高的中共领导人。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称顾作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中国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活动家”。
(作者系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