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岗位分离机制在贷后管理中的应用

2014-06-18陈挥弘

经济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

陈挥弘

摘 要: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在贷前调查、客户评级、项目评估、额度授信、信贷审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贷后管理水平的提升一直落后于上述领域,成为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文章通过探讨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机制,旨在为国内金融机构提升贷后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贷后管理 岗位分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4-134-02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长期薄弱,很多学者和业内人士都在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症结所在。客观地说,意识观念、管理技术、队伍建设等问题都是贷后管理长期以来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但深入分析,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市场营销和贷后管理的脱节。因此,如何理顺贷后管理与市场营销的关系,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是提升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水平的关键。

一、当前贷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对公贷后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贷后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贷轻管”普遍存在,始终未能把贷后管理放到与贷款营销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二是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检查深度、广度不够,潜在风险隐患不断扩大。三是贷后管理队伍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未建立专职贷后管理队伍,贷后管理各项职责难以有效落实;四是部分客户经理素质不高,学习不够,无法满足信贷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需要;五是贷后管理考核体系不完善,正向激励不足,导致贷后管理执行力不高。此外,制度建设滞后、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基础管理薄弱等问题也普遍存在。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信贷营销和贷后管理目标存在“矛盾”:前者的目标是市场拓展,后者的目标是风险防范,当二者职能集中到同一经营主体上时,风险控制很容易让位于市场营销,进而导致“重贷轻管”情况的发生。

二、推行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机制的现实意义

为有效解决上述矛盾,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尝试推行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机制,即改变过去由客户经理负责信贷业务“一手清”的做法,通过市场营销岗与贷后管理岗的分离,实现贷后管理集中化、专业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实施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有利于突出贷后管理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是提升商业银行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商业银行对公业务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营销服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对公业务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实施贷后管理岗位分离,可以实现对公业务流程的优化,提升对公业务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公业务的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是有利于提高对公业务的营销服务能力。通过实施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营销和谈判能力、资源和产品支持能力、综合和专项服务水平、服务和决策效率、风险发现和预警能力等,提高对公业务系统整体市场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提高对公业务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实施贷后管理岗位分离,能够实现贷后集中化管理,形成有效制衡,有利于商业银行上下按照统一风险偏好开展经营,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对信贷客户风险的识别、分析、判断和防范能力,进而促进信贷资产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贷后管理岗位分离的基本思路

1.建立专职贷后管理队伍。贷后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管理,不仅需要多层面、广泛的风险信息收集,还要依靠专业的风险判断与决策,更需要持续的风险化解措施推进,因此,成立一支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是极为必要的。贷后管理专职团队可以设置在各级机构,也可以上收至某一层级机构,其基本职责是实施客户贷后风险管理,定期对客户风险事项进行分析评估、研究风险应对策略、推进贷后风险防范。

2.分离市场营销和贷后管理职能。将市场营销和贷后管理职能进行分离,原则上,市场营销岗位负责业务拓展、贷前营销、授信方案设计及申报、授信条件落实、贷前环节押品管理,并在贷后阶段协助做好贷后管理工作;贷后管理岗位负责贷后走访、信贷检查、客户风险分析和预警、风险分类认定、预警客户跟踪管理、重大风险上报与处置、押品监控和重估、档案管理等工作,发掘存量客户潜在业务需求,在贷前阶段参与授信方案制定。

3.集中对公大中型客户的贷后管理。相对于中小企业贷后管理,对公大中型客户的贷后管理工作专业性更强,涉及面更广,影响范围更大,因此,贷后岗位分离可以优先考虑在大中型客户中实施,中小企业客户的贷后管理工作,可以尝试采用“信贷工厂”流水化作业管理。

四、贷后管理岗位分离应遵循的原则

1.以客户为中心原则。坚持以提高对公客户营销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出发点,优化业务流程,完善营销服务模式,努力提高决策效率和对市场变化、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2.专业化管理原则。根据业务发展和信贷管理的需要,做到职能完善、岗位明确、分工清晰,集聚专业人才从事授信评价和贷后管理工作,依托专业分工和集约化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3.专职专注的原则。贷后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岗位,对风险经理的要求不同,既有业务能力要求较高的分析岗位职责,又有业务能力要求较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要根据不同环节的职责要求,配备合适的专职风险经理,专注于贷后管理各项工作。

4.职责明晰原则。要根据新的业务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并将各环节的职责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确保信贷经营、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位。

5.利益一致原则。坚持市场营销岗位与贷后管理岗位利益一致原则:从业务流程上实行岗位分离,要坚持在经营部门或团队内部增设专门负责贷后管理的岗位人员,市场营销岗与贷后管理岗岗位的职责不同,责任不同,但利益应一致。

五、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岗位设置及职责。按照“职责分离、集中管理、定期交流、考核激励”的原则,设置市场营销岗和贷后管理岗。市场营销岗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客户以及产品全流程营销工作,拓展新客户,服务存量客户,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并进行持续营销;对于信贷客户,负责受理信贷业务申请,并按规定组织授信业务申报,配合进行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岗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贷后管理工作,包括督促落实贷(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34页)款条件,负责放款审查和支付审查,负责贷后走访并撰写走访纪录,负责贷后定期检查并撰写贷后检查报告,负责财务报表分析和贷后检查分析,并对发现的风险信号进行跟踪预警,负责押品管理,负责信贷资产分类,负责到期和逾期管理,负责档案资料合规性的审查并整理移交等。此外,根据需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岗位,设置放款审核岗和押品管理岗,将贷款支付审核工作和押品评估管理工作分离出来。上述各岗位之间应坚持既分工又协作的原则,同一岗位要实行AB角制,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关于管理组织架构。在设置专门团队、独立人员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机构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设置方案:如在管理机构层级,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条线来成立贷后管理团队或设置贷后管理岗,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风险经理,负责本业务条线客户的贷后管理和督导工作;在经营机构层面,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大小成立贷后管理团队或设置贷后管理岗,配备专职风险经理,负责本机构分管客户的直接贷后管理工作;对于不具备设置风险经理的经营机构,贷后管理工作可由上级机构贷后管理团队或岗位直接负责,对于距离较远的,可由客户经理负责管理,上级机构贷后管理团队或岗位负责督促指导。

3.关于风险经理配备。首先是要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工,合理配置,原则上将对公条线新增人员优先充实到客户经理岗位,并选择有经验的客户经理充实风险经理队伍。风险经理的配备原则上是:数量上应能适应工作量的要求,能力上应能胜任贷后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

4.关于绩效考核。考核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机构的评价,重点考核贷后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制度建设、组织推动、问题整改、风险控制、综合贡献、管理效果等工作。二是对人员的考核,重点考核风险经理贷后定期走访、贷后定期检查、预警跟踪管理、重大风险事项报告、信贷资产分类、信贷策略调整、押品监控等。考核过程中,应注意厘清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职责:风险经理主要对贷后管理的合规性、信用风险识别发现负责,并承担贷后管理的主要责任;客户经理对客户接触层面的营销、信息收集负责、对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对营销业绩和信贷资产质量负责。

5.关于管理半径问题。贷后岗位分离,往往与贷后集中管理和经营重心上移结合在一起,这就涉及到管理半径问题。比如,如果在地市级机构集中贷后管理人员,负责所辖区域客户的贷后管理工作,虽然专业性提高了,但由于管理半径也变长了,很可能无法及时获知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导致市场反应速度下降,影响贷后管理效率。因此,建议根据地市分支机构和城区分支机构的不同经营特点,实行差别化政策,即优先考虑在城区分支机构先推广,在条件成熟时再全面实施。总之,无论集中也好,分散也好,县级机构仍然建议保留专门的贷后管理人员,负责与客户沟通和信息采集。

六、配套机制建设

推广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机制、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第一,建立前后台良性互动机制。要培养先进的信贷文化,认识到贷后管理与市场营销是相辅相承的,建立贷后管理与信贷营销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树立科学的、先进的、健康的信贷文化理念,克服“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错误思想。

第二,建立流程优化机制。通过不断优化和再造贷后管理流程,制订体系化的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操作手册,实现贷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

第三,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根据岗位分离后的工作流程和环节,进一步完善贷后信息管理系统,如开发信贷档案管理系统、企业经营指标异动系统、授信业务监测系统、资金流向跟踪系统等等,提升贷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四,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对于尽职尽责做好贷后管理各项工作,因客观原因造成信贷资产风险和损失的信贷人员,要相应减轻或免除其责任,打消信贷人员及时报告风险信息的顾虑,鼓励及时发现和暴露风险。

第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联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充实相关信息数据库,搭建一套多维度、多指标的风险评价体系,增强贷款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从国内外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模式及变化趋势来看,贷后管理岗位分离已成为一种方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该机制的逐步推广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水平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岳鹏,解铭,高建军.加强贷后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存量资产安全[N].建设银行报,2008.7.4

[2] 崔碧增.建设银行贷后管理模式及机制探讨[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9(7)

[3] 赵阳.关于商业银行如何加强中小企业贷后管理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3(1)

[4] 倪海青.中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制度变革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3.7

[5] 马青桂.对设置信贷专职机构强化贷后管理的探讨与建议.新疆金融,2005(3)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
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迎来发展新契机
“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关于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国有商业银行软件开发项目组合风险管理模型探索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