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从政策解读到理论评判

2014-06-18纪建强黄朝峰

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体系

纪建强 黄朝峰

摘 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产业选择和布局不合理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交集,既有一般产业的共同特征,又有“战略”和“新兴”的特殊性。文章从“战略性”和“新兴性”的经济学内涵出发,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特征,构建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选择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研究搭建了基础平台。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选择;经济学属性;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4)05-0063-05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中央各部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将培育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1]。但是,各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LED产业刚被选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却又很快陷入发展困局[2]。甄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对其内涵有科学认识。认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学属性,不仅对于从理论上进一步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深入化,而且对于从实践上正确地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索性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经济学理论概念化,并建立相应的选择指标体系,为推进该领域理论和实证研究,搭建对话、衔接和交流的平台。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明确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领域。与此同时,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其它30个省(市)都推出了各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但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不同程度存在产业同构、重复投资、项目拼凑、理解不到位、条件不具备等诸多问题。

一是产业选择雷同现象明显,同构趋势严重。根据各省公开资料统计,除新能源汽车仅有吉林、浙江、安徽等11个省市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其它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超过20个省市以上的地区选择。在更低一级的行政区域中,这种现象也比较普遍。在全国 333 个地级行政区中,292 个规划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87.7% 。布局最多的产业是新能源产业,有248 个地级市涉及,占比 74.5%;其次是新材料产业,有 227 个地级行政区进行了布局,占比 68.2%;即使是布局最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有 76 个地级行政区进行了规划,占比 22.8%[3]。虽然在细则中各地选择领域的重点稍有不同,但大同小异情况居多。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各地产业趋同会造成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不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二是产业选择与区域优势结合度不够。根据李金华[4]的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应该是:生物医药应以山东、广东、江苏、河南为依托,节能环保应以广东、浙江、江苏、天津为依托,高端装备制造业应以山东、江苏为依托,新能源汽车应以吉林、广东、山东、上海、湖北为依托,新一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以广东、北京、江苏、上海为依托。但各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并没有与理论研究相一致。北京、吉林、浙江、安徽、湖北、广东、广西、重庆把国家列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部选择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绝大多数省份选择的产业数量在五种以上。显然,对于本地区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资源条件发展这么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排除有的省市缺乏仔细论证,一味迎合国家政策,而不顾本地区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地方特色、发展阶段、产业基础、科技水平和人才储备,强行上马一些与国家规划名称一致但却根本不适合本地情况的产业[5]。

三是存在对“区域战略性”和“国家战略性”的理解差异。从确定的七大产业来看, 国家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第二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战略性所指的是相对于国家而言,不可以从区域层面来理解。一些地区选择的产业要么是“新兴性”不够,要么是“战略性”不足,把区域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山西省把煤化工产业,河北省、山东省把海洋经济,广东把核电装备列为本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说是结合了本地区的经济技术基础条件,但这些产业无论在技术的先导性和产业的影响性等方面,并不能达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此外,一些地区将绿色食品、林产业、石化深加工、养生长寿健康等传统产业,把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6]。

二、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提出的一个政策性概念,很少有国外学者使用这一概念。理论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学者大都根据《决定》的说法,提出自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表1所示。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研究

在统计指标设计方面,周晶和何锦义[13]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联系《决定》中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解释,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四位数编码细分行业进行选择。其它一些学者,也根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设计了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三)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述评

综观国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国内学者都认为:第一,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特征;第二,技术创新性强,需要重大科技突破支撑;第三,具有先导性,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第四,产业带动效应强。endprint

但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研究也明显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大多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缺少学理性的逻辑演绎。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定位都是基于该产业的功能和地位,描述性语言多,学术性语言少,无法形成统一交流和探讨平台,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的设计,“战略性”指标多,“新兴性”体现不够。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者对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静态指标设置大多有共同认识,但对反映“新兴性”的动态指标几乎没有,而多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或技术创新程度来刻画,设置的指标很难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性“高新技术产业”区别开来。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学属性

直观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交集,涉及到产业、战略性和新兴产业三个关键词。产业在经济学上有明确而又通用的定义,即生产具有相互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群体。一个产业的经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三个方面。产业规模主要有市场需求、投资存量、市场容量等标准;产业组织主要有企业规模、市场结构、进入退出壁垒、产业绩效等指标[19];产业技术主要反映在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生产要素特征、人力资本规模、R&D存量等数值上。作为一种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理应可以用这些一般的数量指标进行刻画,只不过需要加上“战略性”和“新兴产业”的特殊性。

(一)“战略性”的经济学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关键词是“战略性”,也是最缺少经济学理论共识的一个概念。贺俊和吕铁[20]认为战略性的经济学涵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产业所基于的主导技术的未来性和突破性,二是产业所面向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规模巨大。

综合其他学者观点,本文认为,战略性产业是在一般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加上如下一些限制条件:在产业规模方面,战略性产业是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市场需求大、投资存量巨大、市场容量大,可以解决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之间的“马歇尔冲突”问题;在产业组织方面,战略性产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受国家管制较多,核心企业需要规模经济,市场结构通常呈寡头或垄断格局,进入退出壁垒高、往往并不以经济绩效作为唯一考核指标;在产业技术上,战略性产业都是具有先导性的高新技术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需要在基础领域、应用领域和开发领域都有厚实的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核心产业技术依赖自主创新,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取,人力资本是产业核心生产要素,人均固定资产比例高,而且技术资金的边际替代率低,技术开发风险大,需要高额的R&D投入。除以之外,战略性产业还应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和侧向效应强。

(二)“新兴性”的经济学界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一个特征是“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从时间维度对产业加了一个限定,对这个时间段的长短和阶段特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但都承认新兴产业是一个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早期”或“初创期”[2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指出:第一,不同产业的生命周期有所不同,但大都表现出相似的发展变化规律;第二,同一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的经济学特征不同。初创期的持续时间主要是由产业所基于的主导技术的成熟度和技术产业化的时间决定。技术成熟度指的是原有生产技术被新技术改进或替代的可能性大小,即技术创新机会,技术越成熟技术创新的机会越小。

因此,新兴产业的“新兴性”是在时间维度上描述一个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动态发展变化特征,并且这种特征在普通新兴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有所不同。在产业规模方面,普通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需求、消费者群体等不确定性因素大,产业规模会依赖产品需求情况迅速扩张(产业培育成功)或萎缩(产业培育失败)。但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市场前景看好,容量大,产业规模呈快速上升趋势。在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方面,普通新兴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主导技术并未出现,技术创新机会多,存在对潜在主导技术的不同理解,大量新企业(可能是新设企业,也可能是相关行业或无关行业既有企业的跨行业投资)携自己的产品或工艺技术进入该产业,市场竞争激烈,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结构分散,市场份额在企业之间的分布呈动态变化,没有出现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垄断或寡头企业。但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主导技术需要重大科技突破,技术含量高,对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本要求高,一般企业很难提供革命性的原始技术创新,甚至消化和吸收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产业初创时期的企业进入退出数量应比普通产业初创期的数量少,资金、技术和人才壁垒较高,市场集中度也相对较高,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掌握与未来主导技术相关的核心高科技企业手中,而且市场份额变动速率较缓慢,即使销售额快速增长,但企业往往并未达到规模经济的盈亏平衡点,需要忍耐一段时间的亏损,竞争对手大多是原有同行或政府新扶持对象,竞争的目标主要围绕主导技术研发和主导产品技术性能展开。

(三)基于经济学属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

综合前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特征的分析,结合产业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可以设计出如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在全国各地纷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通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践和学术界理论研究现状的剖析,从产业特征和企业行为的角度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选择指标体系。本文认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抛开政策解读的惯性思维,从经济学属性出发进行理论界定,依据企业行为判断产业所处阶段,依据产业绩效判断产业的战略性。此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理论基础支撑,较为准确判断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和地位,也能为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交流平台,但该方法的不足是实证研究依赖于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支撑,对微观统计数据质量要求较高。endprint

但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研究也明显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大多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缺少学理性的逻辑演绎。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定位都是基于该产业的功能和地位,描述性语言多,学术性语言少,无法形成统一交流和探讨平台,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的设计,“战略性”指标多,“新兴性”体现不够。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者对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静态指标设置大多有共同认识,但对反映“新兴性”的动态指标几乎没有,而多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或技术创新程度来刻画,设置的指标很难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性“高新技术产业”区别开来。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学属性

直观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交集,涉及到产业、战略性和新兴产业三个关键词。产业在经济学上有明确而又通用的定义,即生产具有相互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群体。一个产业的经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三个方面。产业规模主要有市场需求、投资存量、市场容量等标准;产业组织主要有企业规模、市场结构、进入退出壁垒、产业绩效等指标[19];产业技术主要反映在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生产要素特征、人力资本规模、R&D存量等数值上。作为一种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理应可以用这些一般的数量指标进行刻画,只不过需要加上“战略性”和“新兴产业”的特殊性。

(一)“战略性”的经济学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关键词是“战略性”,也是最缺少经济学理论共识的一个概念。贺俊和吕铁[20]认为战略性的经济学涵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产业所基于的主导技术的未来性和突破性,二是产业所面向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规模巨大。

综合其他学者观点,本文认为,战略性产业是在一般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加上如下一些限制条件:在产业规模方面,战略性产业是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市场需求大、投资存量巨大、市场容量大,可以解决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之间的“马歇尔冲突”问题;在产业组织方面,战略性产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受国家管制较多,核心企业需要规模经济,市场结构通常呈寡头或垄断格局,进入退出壁垒高、往往并不以经济绩效作为唯一考核指标;在产业技术上,战略性产业都是具有先导性的高新技术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需要在基础领域、应用领域和开发领域都有厚实的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核心产业技术依赖自主创新,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取,人力资本是产业核心生产要素,人均固定资产比例高,而且技术资金的边际替代率低,技术开发风险大,需要高额的R&D投入。除以之外,战略性产业还应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和侧向效应强。

(二)“新兴性”的经济学界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一个特征是“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从时间维度对产业加了一个限定,对这个时间段的长短和阶段特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但都承认新兴产业是一个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早期”或“初创期”[2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指出:第一,不同产业的生命周期有所不同,但大都表现出相似的发展变化规律;第二,同一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的经济学特征不同。初创期的持续时间主要是由产业所基于的主导技术的成熟度和技术产业化的时间决定。技术成熟度指的是原有生产技术被新技术改进或替代的可能性大小,即技术创新机会,技术越成熟技术创新的机会越小。

因此,新兴产业的“新兴性”是在时间维度上描述一个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动态发展变化特征,并且这种特征在普通新兴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有所不同。在产业规模方面,普通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需求、消费者群体等不确定性因素大,产业规模会依赖产品需求情况迅速扩张(产业培育成功)或萎缩(产业培育失败)。但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市场前景看好,容量大,产业规模呈快速上升趋势。在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方面,普通新兴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主导技术并未出现,技术创新机会多,存在对潜在主导技术的不同理解,大量新企业(可能是新设企业,也可能是相关行业或无关行业既有企业的跨行业投资)携自己的产品或工艺技术进入该产业,市场竞争激烈,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结构分散,市场份额在企业之间的分布呈动态变化,没有出现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垄断或寡头企业。但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主导技术需要重大科技突破,技术含量高,对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本要求高,一般企业很难提供革命性的原始技术创新,甚至消化和吸收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产业初创时期的企业进入退出数量应比普通产业初创期的数量少,资金、技术和人才壁垒较高,市场集中度也相对较高,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掌握与未来主导技术相关的核心高科技企业手中,而且市场份额变动速率较缓慢,即使销售额快速增长,但企业往往并未达到规模经济的盈亏平衡点,需要忍耐一段时间的亏损,竞争对手大多是原有同行或政府新扶持对象,竞争的目标主要围绕主导技术研发和主导产品技术性能展开。

(三)基于经济学属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

综合前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特征的分析,结合产业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可以设计出如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在全国各地纷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通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践和学术界理论研究现状的剖析,从产业特征和企业行为的角度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选择指标体系。本文认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抛开政策解读的惯性思维,从经济学属性出发进行理论界定,依据企业行为判断产业所处阶段,依据产业绩效判断产业的战略性。此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理论基础支撑,较为准确判断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和地位,也能为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交流平台,但该方法的不足是实证研究依赖于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支撑,对微观统计数据质量要求较高。endprint

但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研究也明显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大多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缺少学理性的逻辑演绎。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定位都是基于该产业的功能和地位,描述性语言多,学术性语言少,无法形成统一交流和探讨平台,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的设计,“战略性”指标多,“新兴性”体现不够。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者对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静态指标设置大多有共同认识,但对反映“新兴性”的动态指标几乎没有,而多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或技术创新程度来刻画,设置的指标很难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性“高新技术产业”区别开来。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学属性

直观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交集,涉及到产业、战略性和新兴产业三个关键词。产业在经济学上有明确而又通用的定义,即生产具有相互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群体。一个产业的经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三个方面。产业规模主要有市场需求、投资存量、市场容量等标准;产业组织主要有企业规模、市场结构、进入退出壁垒、产业绩效等指标[19];产业技术主要反映在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生产要素特征、人力资本规模、R&D存量等数值上。作为一种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理应可以用这些一般的数量指标进行刻画,只不过需要加上“战略性”和“新兴产业”的特殊性。

(一)“战略性”的经济学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关键词是“战略性”,也是最缺少经济学理论共识的一个概念。贺俊和吕铁[20]认为战略性的经济学涵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产业所基于的主导技术的未来性和突破性,二是产业所面向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规模巨大。

综合其他学者观点,本文认为,战略性产业是在一般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加上如下一些限制条件:在产业规模方面,战略性产业是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市场需求大、投资存量巨大、市场容量大,可以解决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之间的“马歇尔冲突”问题;在产业组织方面,战略性产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受国家管制较多,核心企业需要规模经济,市场结构通常呈寡头或垄断格局,进入退出壁垒高、往往并不以经济绩效作为唯一考核指标;在产业技术上,战略性产业都是具有先导性的高新技术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需要在基础领域、应用领域和开发领域都有厚实的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核心产业技术依赖自主创新,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取,人力资本是产业核心生产要素,人均固定资产比例高,而且技术资金的边际替代率低,技术开发风险大,需要高额的R&D投入。除以之外,战略性产业还应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和侧向效应强。

(二)“新兴性”的经济学界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一个特征是“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从时间维度对产业加了一个限定,对这个时间段的长短和阶段特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但都承认新兴产业是一个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早期”或“初创期”[2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指出:第一,不同产业的生命周期有所不同,但大都表现出相似的发展变化规律;第二,同一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的经济学特征不同。初创期的持续时间主要是由产业所基于的主导技术的成熟度和技术产业化的时间决定。技术成熟度指的是原有生产技术被新技术改进或替代的可能性大小,即技术创新机会,技术越成熟技术创新的机会越小。

因此,新兴产业的“新兴性”是在时间维度上描述一个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动态发展变化特征,并且这种特征在普通新兴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有所不同。在产业规模方面,普通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需求、消费者群体等不确定性因素大,产业规模会依赖产品需求情况迅速扩张(产业培育成功)或萎缩(产业培育失败)。但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市场前景看好,容量大,产业规模呈快速上升趋势。在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方面,普通新兴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主导技术并未出现,技术创新机会多,存在对潜在主导技术的不同理解,大量新企业(可能是新设企业,也可能是相关行业或无关行业既有企业的跨行业投资)携自己的产品或工艺技术进入该产业,市场竞争激烈,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结构分散,市场份额在企业之间的分布呈动态变化,没有出现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垄断或寡头企业。但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主导技术需要重大科技突破,技术含量高,对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本要求高,一般企业很难提供革命性的原始技术创新,甚至消化和吸收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产业初创时期的企业进入退出数量应比普通产业初创期的数量少,资金、技术和人才壁垒较高,市场集中度也相对较高,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掌握与未来主导技术相关的核心高科技企业手中,而且市场份额变动速率较缓慢,即使销售额快速增长,但企业往往并未达到规模经济的盈亏平衡点,需要忍耐一段时间的亏损,竞争对手大多是原有同行或政府新扶持对象,竞争的目标主要围绕主导技术研发和主导产品技术性能展开。

(三)基于经济学属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

综合前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特征的分析,结合产业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可以设计出如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在全国各地纷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通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践和学术界理论研究现状的剖析,从产业特征和企业行为的角度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选择指标体系。本文认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抛开政策解读的惯性思维,从经济学属性出发进行理论界定,依据企业行为判断产业所处阶段,依据产业绩效判断产业的战略性。此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理论基础支撑,较为准确判断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和地位,也能为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交流平台,但该方法的不足是实证研究依赖于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支撑,对微观统计数据质量要求较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体系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