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想用投资协定试探中国
2014-06-18
【德】康斯坦兹·皮金在李克强总理访欧之际,第三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昨日在京举行。这是欧盟首次代表其28个成员国启动的投资协定,旨在取代中国与各成员国签署的26份双边投资协定“大杂烩”。该协定将有利于改善明显不协调的中欧贸易和投资。尽管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但双边投资量却相对微乎其微:去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仅有5%来自欧洲;2012年欧洲吸收外部投资中,中国的比例不到2.6%。因此,其间存在巨大发展潜力。欧盟各成员国与中国的现有双边投资协定是“次优”局面。此类协定大多在中国力求吸引投资时签署,未必包含保护中国当前对外投资的措施,亦未解决欧洲投资者面临的市场准入问题。欧盟正与美日等国进行多项对中国至关重要的贸易谈判,美国也在进一步推进“排挤”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尽快参与类似双边或地区协定符合中国利益,以避免被孤立。与欧洲和美国达成双边投资协定将为更多投资流入中国铺平道路,并为中国改革国内投资机制提供支持。同时,这一协定还将协调处理欧洲和中国投资者的利益关切。欧洲期盼当前谈判取消许多市场准入障碍,而达成统一的投资协定将大幅减少中国在欧盟28个成员国经营的不确定性。中欧投资协定将对双方经济产生显而易见的积极影响,可能为中欧带来双赢局面,当然实现起来也并非易事。以下三种因素可能尤具挑战性:一是投资自由化。中国承诺以负面清单取代《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使外国投资者获得与中资企业相同的市场准入资格,还将为外企、私企和国企获得同等待遇铺平道路。这种雄心勃勃的目标或许不容易实现。二是可持续发展条款。欧洲对环保和劳工权益等事务极其敏感,在欧洲议会内部的非政府组织和政党相信中国保证实行特定程度的环保和劳工标准之前,可能很难最终达成协定。三是新的欧洲领导层。欧洲议会选举以及欧盟委员会及欧盟理事会的领导层“换届”或将影响谈判结果。中欧投资协定是通往全面贸易协定的第一步。中国希望与欧洲就深层次的全面贸易协定展开可行性研究,但欧洲并不太情愿进行更深入的磋商,因为部分欧盟成员国担心中国将用廉价产品“淹没”欧洲市场,并加剧欧洲就业危机。欧洲重视的人权、企业社会责任和环保标准等问题也将成为障碍。这些问题妥善解决前,任何贸易协议都不可能获得通过。为减少欧洲社会的忧虑,双方谈判人员应听取商界领袖所提供的经验和建议。中欧商业对话等平台可提供可行建议,并应得到双方政府的支持。总之,欧洲首次参与双边投资协定磋商的战略,可能是旨在试探中国是否确实有意进一步开放其市场,而一个成功的结果将明显有利于促进有关更广泛贸易协定的谈判。▲(作者是“欧洲中国商务桥”创立者和执行主任,本文由王会聪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