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感悟二则

2014-06-18王晓霞

未来英才 2014年1期
关键词:好心特长德育

王晓霞

“心、脸”论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经常会听到同事们针对“宁给学生好心,不给学生好脸”的观点展开的热论,就此本人也想谈谈自己的拙见。

依同事之意,“心、脸”的性质也就是两种,即:好心、坏心,好脸、坏脸。用排列组合的原理将各种心、脸搭配,不外乎如下四种组合:第一种:好心、好脸;第二种:好心、坏脸;第三种:坏心、好脸;第四种:坏心、坏脸。很显然一般人都不会采用第四种搭配,何况有着崇高品质的人民教师乎?第三种搭配,在电视剧、小说中常见,但现实生活中,尤其校园内也很少出现。总之用“坏心”配什么脸,老师们都不会使用,这里暂且不论。现在仅剩下第一、第二种搭配,其中第二种就是老师们所倡导的“宁给学生好心,不给学生好脸”的搭配方式。

大凡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越是自己的或与自己关系近的孩子,对他们就要求越高、越严厉。孩子偶尔写错一个字、算错一道题,老师首先就从多方面进行一番“耐心指导”,然后再给他们讲解错题,也就是做到了“宁给学生好心,不给学生好脸”。殊不知长期这样做,学生不但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反而会嫌老师啰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就算你的心再好,他也不领情,往往是多次故伎重演,久而久之,大有 “好心变成驴肝肺”的结果。

因此,本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应先找出该生的闪光点,再提示他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让学生先亲其师,学生才能信其道,这也就是本人最喜欢的第一种搭配,即:既给学生存好心,又给学生好脸色,这样的教育效果显而易见,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由“我的童年被×××同学毁了”

所想到的

背景介绍:“我的童年被×××同学毁了”这句话是我校一名学生在庆祝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文艺汇演前的感言。其中的“我”是本校2013届小学毕业生,现为初中某班学生。“×××同学”是同事的女儿,也是“我”的发小。她天资聪慧,兴趣、爱好广泛,加之父母从小重视引导、栽培,可以说该女是见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无论跳舞、唱歌,还是书法、二胡,她都是行家里手,曾被某电视台聘为节目主持人,主持了好几期儿童节目;她小小年纪就热衷于公益事业,还在省博物馆当上了义务讲解员。真是一朵人见人爱、多才多艺的“黑牡丹”(皮肤黑,老师们私下对她的爱称)。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她都能以不同形式参与,而且每一次精彩的表演都总是独占鳌头。由于她的出类拔萃,相比之下其他同学就显得逊色多了,在“每班只出一个精品节目”的条件下,水平一般的同学当然就没有展示的机会了,“我”就属于此类。

当“我的童年被×××同学毁了”这句话被一位同事当笑话讲给我听时,我的心为之一振,在感叹同学“我”独到的见解与非凡口才的同时,本人也反思了许多问题。

反思一:老师应给每位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首先他(她)自身应多才多艺,善于在这方面多发现或培养学生的特长,如果自身确实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以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才艺(王礼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值得借鉴推广)。其次,充分利用晨会、班队课多举行一些活动,给每位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或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在适当的时候,照顾一下平时沉默寡言不敢表现的学生,给他们走个“后门”,他们就不至于留下这样的遗憾。

反思二:学校更应把“素质教育”的理念放在首位、落到实处。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更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的理念放在首位、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音、体、美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每台节目中的缺憾,客观看待,允许学生出差错,学校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反思三:家长应抛弃功利的思想,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抛弃功利思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小重视孩子特长的培养,象“黑牡丹”的家长一样,把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教育、培养孩子上。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活动,这既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又培养了孩子的兴趣特长,也不至于造成孩子的终生遗憾。

反思四:社会应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为孩子提供一方成长的净土。作为政府部门,应把公益事业的天平多向青少年倾斜,在每个社区甚至每个小区都设立多种青少年活动室(阅览室、棋艺室、书画室、手工室、歌舞室及各类球类活动场地),并配以专业辅导员,组织孩子们在学习之余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也就是在培养发展孩子的特长的同时,既可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也能使上班家长安心工作,还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机率,真是一举几得的好事,更是每一个教育者的期盼。

反思五:学生应有敢于质疑、自我表现的个性。在小学阶段,老师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最权威的角色,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老师存在畏惧心理,对老师的决定往往是“敢怒而不敢言”。如果我们的教育能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个性品质的培养,使他们从小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愿望,甚至能据理力争,我想:这样的遗憾就不会再有了,那么结满“素质教育”硕果的秋天就不远了。

反思六:渗透德育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学生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对基本的道德规范,“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显露出学生道德愿望较为低下,德育意识较为谈薄。从学生个体而言,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与否,除外在环境的制约之外,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觉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意识,而不是取决于从外部施加的强制力。增强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意识,主要靠老师给学生营造合适的环境和进行正确的引导。语文是“百科之母”,内容包罗万象,综合性很强,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要知道,德育意识的渗透,仅仅依靠枯燥的说教是不可有良好的效果的,教师最好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事例,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舆论正确、是非分明、积极向上的德育小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惜的是,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地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在课文课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

猜你喜欢

好心特长德育
好心有好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好心的蛇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