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智拜名师
2014-06-18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
青年时期,张仲景的医术就十分高明,治好了许多人的病,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但谦虚的他仍遵照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教诲,四处拜访名医。对二十岁上下的他而言,没有什么比看一本好医书,拜一位名医为师更令人兴奋的了。
有一次,张仲景给人看病时,听人说起家乡南阳有一位叫沈槐的老中医,七十多岁,无儿无女。最近沈名医病了,当地的郎中来看病,都说没办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仲景心想,好医生除了济世救人外,最大的心愿就是一生医术能有传人;沈名医没有后人,可能与此有关。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不学,到时肯定会悔之不及!
沈槐凭什么收自己为徒呢?张仲景陷入思考之中。经过冥思苦想,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第二天,张仲景先让朋友转告沈槐家人,说自己有绝招,一定能治好他的病。沈家人听说后,立马请他到家中。张仲景先和家人闲聊,得知沈槐四月前整天闷闷不乐、神志恍惚,经常独自呓语,现在已经卧床不起、毫无精神了。
随后,张仲景来到沈槐床前。一生治人无数的沈槐见为自己看病的居然是一个年轻后生,当下有些不乐。出于礼貌,沈槐还是勉强配合张仲景,费心地从被窝里伸出手来。张仲景不疾不徐为沈名医诊脉,然后细细观察气色,最后退回客厅,胸有成竹地对其家人说:“沈老思考问题过度,心情郁闷,暗耗阴血,以致于心神失养,四肢无力。”沈家人忙问应该怎么办。张仲景笑说:“要我提供药方也可以,但你们一定要照办;否则就是神仙来了也没办法。”沈家人忙点头称是。
张仲景先让沈家人买来1.5千克玉米面和1.5千克黄黍,再到灶房找来0.5千克锅底黑灰;然后他捋起衣袖,亲自把玉米面、黄黍用水和好,做成了鸡蛋大小的圆球,最后在圆球外涂上锅底黑灰。告别时,他让沈家人把这些玉米黑球挂在屋檐下,让沈名医每天吃一个。
话说病床上沈槐也迫切想要看看张仲景给开的药方。当家人扶着他走出客厅,看到挂在屋檐下那一串像煤碳一样的“玉米黄黍丸”时,先是吃惊,继而哈哈大笑:“此人毕竟太年轻,只会哗众取宠呀!”
此后,沈槐一看到药就发笑。由于沈槐平时交际较广,亲友很多,每天都有不少人来探望他。亲戚来时,他笑着说:“你们看看,这就是那个青年人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你们见过五谷杂粮当药引的吗?哈哈!哈哈!”
同行来时,他笑着说:“玉米和黄黍当药引,我行医半辈子,听都没听说过。这种医生简直是不学无术啊?”大家都莫明其妙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沈槐又开心地笑了。一段时间内,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不知不觉竟能下床走路了。
这天,张仲景前来沈府,沈槐在客厅接待了他。沈开始还有些冷漠,只是斜眼看着屋檐下的“玉米黄黍丸”。张仲景平静地说:“恭喜沈老,您的病全好了。学生斗胆班门弄斧,还请以后不吝赐教。”沈槐一听恍然大悟,才知道张仲景是借事治自己的心病。想起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他感觉惭愧不已,脸也微微变红。善于察颜观色的张仲景见此,忙长身作揖道:“沈老师,我们医生的,都是为百姓造福,悬壶济世。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您的子女吗?如果老师不嫌弃,学生愿终生陪伴老师,并把您的医术发扬光大。”
沈槐一听,内心激动不已:这就是我最大的心病呀!看到年轻的张仲景行事如此成熟,说话如此到位,为人如此成功,沈槐当即决定把自己医术倾囊相授。张仲景也因为谦虚学习,最后终成一代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