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外向型生产企业用工情况调查与对策建议
2014-06-18林存文
林存文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福建 厦门 361100)
为了解厦门市企业在经济回升后所遇到的用工问题,进一步促进就业、发展经济,本课题组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关于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留置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发放问卷35份,全部有效回收。样本选取采用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法,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工业集中的5个区中各选取7家对本区有代表性的企业走访调查,样本企业来源为湖里火炬工业园区、集美灌南工业区、海沧新阳工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翔安火炬园区。此次调查共涉及35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6家、三资和民营企业29家。被调研企业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生产企业,用工需求量大,覆盖到机械制造业、电子制造业、建筑业和服装、光学、制鞋、制伞等企业用工主要行业。
一、企业基本的用工情况
(一)企业开工率不足,缺工成常态
在35家被调查企业中,有33家表示缺工。用工缺口在5%以内的有16家,占总数的45.71%;缺口在5%~10%的有11家,占总数31.43%;缺口在10%~20%的有4家,占总数的11.43%;用工缺口在20%以上的有2家,占总数的5.71%。
(二)缺工企业的产业行业分布特点
此次调查的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光学、服装、制鞋、制伞、机械加工、房地产等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企业,产品大多都是外销,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生产企业。这些企业用工需求量都比较大,其中台资企业占厦门企业用工量的近50%,除少数用工规范的企业不存在用工困难外,88.5%的企业都反映存在招工困难问题。
(三)缺工的性别和工种特点
从此次的调查来看(见图1),企业缺工的工种主要为普工,占总缺工人数的75.56%;其次是技工,约占33.33%。缺工企业中45%要求女性,34%要求为男性,21%为男女不限。这可能是由于女工相比男工更心细更吃苦,比较受用工企业青睐。
图1 企业用工工种及性别比例
(四)企业招工计划和招工途径的特点
在35家被调查企业中,72.73%的企业近两个月都有招工计划,100%的企业都打算为新招员工加工资,工资计划涨幅大约都在10%~20%。从招工的途径来看(见图2),“人才市场”和“通过本企业工人介绍”成为招工的主要途径,占到了54.55%;其次是“媒体刊登广告”占27.28%;通过“劳动部门推介”和“职业介绍中心”各占9.09%。
图2 企业招工途径
二、企业用工短缺的成因
本轮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大体可从用工的条件、用工的需求和供给三个方面来分析。调查数据见表1。
表1 企业用工短缺的成因
表2 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
从企业的用工条件看,厦门企业用工的薪酬福利不具有竞争优势是企业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1]调查显示,有64.34%的企业认为导致企业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工资福利待遇不高,生产条件也不好,吸引力不强”,而36.37%的企业则认为是“岗位技术要求提高,难以招到合适的工人”。此外,从普工和技工的月均工资来看,63.66%的企业普工工资都在2 000元以下,2 001—2 500元的只有36.34%,2 500元以上的没有;而45.6%的企业技工工资都在2 500元以下,有54.4%的企业在2 501—3 500元之间,3 500元以上的没有。这点从厦门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可见一斑。从表2可见,厦门的最低工资标准偏低,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来厦就业的动能不足。
从用工需求的角度看,经济回暖,企业经营复苏,用工需求集中上升,这成了用工荒的最直接原因。[2]而我国中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行促使许多沿海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富士康等向中西部转移,加剧了同沿海的用工争夺。调查显示,94.29%的企业存在用工缺口,其中35.26%的企业认为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前期因订单减少而减员,现在订单开始恢复显得人手不够”。
从用工供给的角度看,一方面受到人口红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在下降,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正成为中坚力量,而老一代农民工正在退出舞台。新一代农民工的务工诉求更为多样化和高标准化,对从事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发展前景不大的重复性体力劳动意愿不强,这就是普工荒与技工荒交替出现的主要原因。[3]调查显示,企业缺工的工种主要为普工,普工缺口占总缺工人数85.56%的数据就说明了这点。此外,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大量外向型生产企业向中西部发展,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足不出户便能获得工作机会和待遇,比起沿海城市几十年不变的工资待遇,当地务工还可以兼顾家庭,自然更有吸引力。此次调查也反映了这一点,36.28%的企业认为,“农民工回家乡后被安置就业,不想出来打工”是导致企业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三、缓解外向型生产企业用工难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
1.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缓解企业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企业的人工成本上涨态势明显,涨幅较大。在招工计划中,100%的企业都选择了给新员工加薪,75%的企业加薪幅度在20%~30%之间,由此可见企业的人工成本压力之大。此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当前企业的税负明显偏高,一位小企业的老总向课题组罗列了一份税费清单:除了25%的企业所得税和17%的增值税这两种最主要的税外,企业还需要缴纳名目繁多的各种“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资源税、契税……以及林林总总的“费”:地方教育费、教育附加费、社会保险费、残疾人就业金、工会经费、水资源费以及卫生、环保、质监、工商、公安等部门征收的各类行政性收费,约有六七十种之多,此外还有各种违规的罚款和滞纳金。这些税费很多都是必缴的,而不管企业盈利与否。
政府应当降低中小型甚至微型企业的门槛,扩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范围,鼓励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减税减轻企业负担,缓解因人工成本持续大幅上升带来的压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吸收就业、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积极扶持职业中介机构,加强规范和引导
职业中介机构在人力资源市场的调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就业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对增强人职匹配,减少劳资双方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帮助很大。因此,政府应通过相应的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用工需求。通过前文的调查可以看出,企业“通过劳动部门推介”和“职业介绍中心”来进行招工的分别只占招工途径的9.09%,这说明职业中介机构在发挥劳动力市场调节的功能方面还有待加强。
3.加大农民工培训补贴,缩短职工技能差距
此次调查显示,36.37%的企业认为“岗位技术要求提高,难以招到合适工人”是导致企业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这说明职工就业上岗同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对农民工的培训补贴,加大职工岗前、上岗及转岗等环节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增强企业的务工吸引力。实际上,前文也提到我国当前的劳动力结构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正成为中坚力量,新一代农民工的务工诉求更为多样化和高标准化,成就感、发展空间及与之相伴的薪酬上涨是他们最为看重的工作需求,也是决定去留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补贴,也是提高地方务工吸引力、提高企业用工福利的有效措施之一。
4.加大务工保障体系建设,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调查显示,企业缺工的工种主要为普工,这说明农民工已成为企业用工需求的主体。因此,政府应当围绕进城农民工的基本需求落实公平对待政策,通过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范围,推进农民工公租房建设,完善农民工维权和服务管理体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等具体措施,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4]
(二)企业应修炼内功,改善用工条件
1.制定合理的薪酬,改善福利待遇
根据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能让企业有效地激励员工,更能使其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吸引留住优秀的员工。[5]调查显示,64.34%的企业认为“工资福利待遇不高,生产条件也不好,吸引力不强”是导致企业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这提醒企业应该善待员工,提高其薪酬。而针对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注重“成就感、发展空间”的现实,企业还应该着重加强员工福利待遇的提升和改善,可以通过增加额外的商业医保和意外险、改善工作环境、提供住宿、改善伙食等方式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以增强员工的稳定性。
2.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人文关怀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务工诉求更为多样化和高标准化,成就感和发展空间成为其最看重的工作需求。因此,企业应转变用人观念,创新用人机制,注重自身文化建设,注重员工的发展和需求,可以通过组织员工集体活动,关心员工文化娱乐和身心健康,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以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使其与企业结成长期的合作共存关系。
3.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调查显示,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大多数外向型生产企业还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劳动密集度高、附加值低。为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外向型企业的用工需求主要是普工了。而对员工技能要求比较高,能吸引大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工种,如创意设计、营销、服务等却相对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在国际上还未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因而用工需求也就相对不足。因此,企业应该主动加快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自动化程度和产品附加值,改变低效益、劳动密集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对产业的升级减少对员工尤其是农民工的依赖。
4.加强校企合作,主动培养人才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主要可以分为农民工市场和大学生市场。这两个市场虽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仍然可以从中寻求接近或交叉之处,比如中职和高职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最为重要的来源。[6]在用工荒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更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地加强同各类职业学校的联系和合作,通过积极的校企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同高校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未雨绸缪,为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打下基础。[7]
(三)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划分劳动力市场
上文提到,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是分为农民工市场和大学生市场,这也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分法。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尽管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出现过剩,一个出现短缺,却不能简单地进行相互替代和整合,否则会出现一边是农民工用工荒,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现象。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有所突破,需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重新整合划分,可以将原来的两个市场划分为三个市场,在大学生市场和农民工市场中找到交叉点,单独归类,比如分为高端的大学生市场、中端的技术工人管理市场和低端农民工市场。这样,中端的大学生市场就可以跟农民工市场进行互补,从而解决劳动力市场分配不均匀的问题。
2.加大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培养企业适用人才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的并存,既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也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就高职人才培养而言,实践教学是重中之重,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因此,把握好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这里,我们建议重新构建并完善三大实践培训基地,可以从校内实践课堂、校内第二活动课堂和校外实习课堂三大方面提升高职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途径。
3.积极介入农民工培训市场,服务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面对企业的用工荒问题,高校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大同政府、企业、职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积极介入农民工培训市场。通过课程培训化、双证化等方式服务于农民工的岗前、上岗、转岗培训,定期培训及新技术培训等培训需要。这一方面可以缓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提升农民工的素质,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建立更紧密的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及顺利就业打通道路。
[1]杨聪艺.厦门企业用工形势分析及相关对策措施[J].公众品探讨,2011,(4):37-38.
[2]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用工情况调查研究报告[J].经济界,2011,(9):80-96.
[3]林存文.外向型生产企业“用工荒”问题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12,(8):63-66.
[4]陈鹏飞.厦门中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招用工难问题的现状再析及相应对策[J].公众品探讨,2011,(7):27-28.
[5]万晓兰,林存文.我国外贸生产企业外来工报酬水平设计——基于效率工资和托达罗模型的一种改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45.
[6]曾黎.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交点——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发挥人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0,(2):154-155.
[7]胡昌宝.浅谈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