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之父 入驻“朋友圈”
2014-06-17冯见女
冯见女
“只为在人群中看你一眼,我等了二又二分之一小时。“这可能是冲着“印象派之父莫奈”的名字来到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的文艺青年们的普遍遭遇。
作为莫奈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场特展,“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 落户上海闹市区的商场K11,于3月8日正式开展。包括莫奈真迹40幅,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等人作品12幅,以及莫奈私人物品3件,共计55件展品从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远渡重洋而来。
这场特展由民营机构上海天协文化引入。尽管门票100元(预售价70元),未开展前,网络预售销量已逼近令主办方“焦虑”的10万张。开展首日周六,不到9小时内超过3500名观众入场,工作日也要迎接至少2000人次的参观。
螃蟹不易吃
2011年,天协主办毕加索大展,谢定伟因而被认为是中国民营机构办国际大展的“吃螃蟹第一人”。在此之前,他却是长期任职于美国数家高科技芯片公司。回忆起放弃高薪工作、投身艺术事业的历程,谢定伟经历过文革,“当时为了前途考虑,去了美国读工科”。然而,由于出生于艺术世家,其父亲则是知名的书画鉴定师,谢自小酷爱艺术。毕加索大展是其创立的天协文化传播的第一个展览。
事实上,莫奈展一直是他的首要目标,相较之下,“办毕加索是偶然的机缘,”谢定伟告诉《东方企业家》记者,“当时恰逢巴黎国立毕加索美术馆装修,毕加索作品就外借进行全球巡展”。相较之下,此次和马摩丹莫奈美术馆的接洽从三年前就开始了。“国外美术馆的借展档期一直排的很满”,谢定伟说,有别于国内许多艺术馆展览安排的不定,“最早询问的时候,法馆方就表示至少2013年底才可以借展”。
颇让他无奈的,是天协作为民营公司在引进展览流程上所遭遇的“重重困难”。由于民营机构的出身,引入国际大展被认为是商业行为。天协因此不能同公立美术馆的策展一样享受免税政策,同时还必须作出许多行政环节的解释,而相关机构间甚至还有相互冲突的说法。谢回忆道,最初引入这些艺术品,海关定性是非贸易性的,“如此一来就不能申请外汇,但外汇管理局又认为借展属于租赁行为,要通过贸易公司来做”。
不同于公立美术馆,成本控制始终是令民营策展公司最焦虑的部分。而如此次高级别的国际特展的,至少需要上千万的启动资金。
向国外美术馆“借展”,常需要支付高昂的借展费。吸取三年前毕加索大展的教训,天协做了更多的压缩成本方面的考虑,此次敲定莫奈特展的项目还是和台北一家艺术宫协作的。“国外美术馆的借展档期一般安排为半年,也就是借6个月和3个月的借展费用是一样的,”谢定伟透露。实际上,在2月底,如今在K11地下三层的55件藏品还在台北展出。“除了平摊借展费,这样我们也可以节省运费,”谢定伟表示,“如果从法国空运,运输费至少要一二百万,而台北直运可以缩减到几十万。”
然而即便如此“精打细算”,谢认为“现在考虑盈利似乎尚早”。除了运输和借展费用,要承担保险总额达6亿欧元,保险金也很高昂。场地方面,此次获得K11艺术基金会的支持,免去了上一次大展1000万的场租费,属于免费使用。但莫奈展的成本“仍是天价“,谢定伟称。此外,两个展厅内的湿温度控制设备,以及大量保安人员也是天协出资配备。
当莫奈入驻“朋友圈”
作为申城著名购物中心,K11除了坐落位置优越,K11艺术基金会在对外合作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宣传攻势。谢定伟称其为“功不可没”。
除了筹办莫奈艺术讲座,莫奈展览的合作方当中,也不乏为年轻人熟悉的互联网产品。例如,知名国际云笔记产品印象笔记(Evernote)就在微博上发起了“一键保存笔记,带走50件大作”的合作活动。对慕名前去或未饱眼福的观众而言,又多了一个在网上欣赏清晰原图以及了解作品背景的选择。
尤其令谢定伟惊喜的是,新媒体领域的发展态势让策展方有了更多的公众话语权。“主要的宣传在微信号,”谢介绍,此次特展的微信营销由天协和K11在保持协作沟通的基础上分头开展。比起三年前的毕加索大展,莫奈展览与前者的冷热差异也让他深味得市场变迁。2011年办毕加索展时,天协花费了不少广告宣传费用。“当年办毕加索展,一个电视台特效要花去上百万,投一个杂志硬广至少30万,”谢定伟回忆,“这次,基本上没花钱,都是媒体主动来找”。
《东方企业家》采访当天是开展第三天,也是开展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前来K11的观展游客要比客流激增十几倍的“恐怖”双休日些微少一些,但入口处的叫号系统显示仍有200余人在等待。谢定伟的身影仍被电视台摄影机紧紧跟随,忙碌穿梭于K11地下三层的人群中。接受专访时,他几次强忍睡意睁大双眼。“自开展以来,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谢定伟有些无奈地表示。
同时,得益于恰逢2014“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公众脑海里的莫奈“印象”得以不断发酵。此次展览作为其中重要庆典活动之一,以莫奈“经典·印象”为主题的多形态文化传播也在几乎同时延伸入公共空间艺术领域。上海申通地铁已发行出莫奈系列的纪念地铁卡,此外,还预计将于4月推出“莫奈作品展”文化列车。
在商场里遇见莫奈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是一群叛逆青年,并不为大众趣味欣赏,反而更像是独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他们的“年少轻狂”曾被评论家嘲讽,但在当下策展方角度,印象派更能为21世纪的年轻人所接受。
“西方美术有较多古典主义题材,例如宗教,并不容易与中国观众产生共鸣。” 谢定伟分析道,“莫奈与年轻人更贴近”。此次观展人群出现了不少80、90后年轻人, “从毕加索展到莫奈展,几年间年轻观众培养起来了”,谢定伟对此景相当欣喜。
作为非专业的艺术馆场所, K11地下三层的“Art Space”并不令法方满意,谢定伟介绍。“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说服法国美术馆”,谢说。实际上, K11交通发达的市中心位置带来了相当高的人气和客流量,这也可能正契合了几个联合主办方的办展初衷——让莫奈艺术尽可能接近大众。
落址于“购物者朝圣地” 淮海中路,K11的吸引力也辐射到了大量年轻消费群体,当中不乏原本对艺术没有太多兴趣的人。对有些观众而言, “莫奈”展具备了周边娱乐、餐饮、购物一条龙消费的便利性,观展能顺理成章地成为周末逛街吃饭的节目之一。而与此同时,消费性客流给莫奈展同时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周末平均等待2~3小时。
开展首日参观人数逾3500人,这对于限流200人的展厅是个挑战。门票并不限定观赏时间,但为了控制流量,主办方在现场环节,一方面严格设定了两个厅单向的游览路线顺序;另一方面,运行叫号系统以保障一定的空间舒适度,尽可能地加快人流出入速度。
即使在工作日,除去为数不少的安保人员,簇拥而上的游客也通常把画作紧紧包围,对于尺寸较小的作品,后进的游客几乎难见真容。地下三层的展厅内并未设1米线,事实上,考虑到有限的展厅面积和大客流量的因素,或也不具备这个条件。
被认为作品蕴含着东方艺术的影子,莫奈超越其他印象派画家,在中国具有“压倒性”的高人气。但也不是人人都对此处“凑热闹”的艺术“瞻仰”满意。来自美院的学生则在现场抱怨,称对频繁举起手机的观众们失望,总体的参展素质仍待提高——在两个不大的展厅内,安保人员们提醒“不要用手机拍照”的声音此起彼伏。但仍是阻止不了许多人“狂晒朋友圈”的热情。
“想在商场里读懂莫奈是个奢望。”有人这样评论道。
莫奈本人是“大空间”的爱好者,其一生都在追求“外光”,其作品主题以户外风景居多,阳光和水则是他的最爱。而其绘画构思也有意融合了“使人宁静”的主张。正如莫奈在知名《睡莲》系列联画中的说法,“因为过度劳累而紧绷的神经,应该会因为这止水的现实而放松。对住在其中的人而言,这个房间应该会提供一个可供安静冥思的避难所。”
而这一点可能令专业艺术爱好者遗憾。从本次K11商场展出的现场环境看来,百元门票可一睹大师真迹,但若对艺术欣赏氛围有更高的追求,确乎有些奢侈。因此也免不了受到“过于商业化”的批评。对此,对“印象派”情有独钟的谢定伟有自己的看法,“与其说它是有商业元素的艺术展览,不如说是艺术展览的市场化探索”。
定位于高端国际展,天协文化当前的目标是做到收支平衡。其收入来源则完全依赖于门票收入、衍生品销售及赞助三个渠道。对于门票的销售预估,谢表示“还不好说”,但网络预售的大好形势令他对这次展览倍增信心。“如果能够打平成本,肯定会办下去”。这位年逾五十的民营策展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