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发烧 试试中药

2014-06-17刘君

家庭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糊状生石膏细末

刘君

中药退烧法

用于孩子退烧的中药主要有疏风清热、清热解毒、滋阴清热等几大类。以外感为例,看看中医如何辨证处方。

外感初起,发烧较轻,如低烧或中等度烧,属中医邪热在表阶段,疏风清热类中药可大显身手。药有桑叶、菊花、芦根、薄荷、防风、牛蒡子、荆芥穗、竹叶、蝉蜕等。此类中药煎煮不宜过久,一般煎15~20分钟即可,薄荷一定要后入,煎3~5分钟足矣。

随着病势深入,病情加重,体温攀高,升至39℃以上,属中医里热炽盛阶段,清热解毒类堪为良药。药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生石膏、生山栀、知母、丹皮、黄连、黄芩、鱼腥草、半枝莲等。煎煮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生石膏应先煎,剂量也应大一些。如高烧伴有大便不通,宜加大黄,以通便泻热;高烧伴烦躁,或出现惊厥,可加钩藤、羚羊角、蝉蜕、白僵蚕等。

恢复期体温渐趋下降,属于阴虚内热阶段,宜用滋阴清热类。药有生地、麦冬、沙参、青蒿、鳖甲、玄参、天花粉、地骨皮、白芍、玉竹等。煎煮时间宜长一些,一般在30~40分钟或以上。低烧伴有大便秘结者,加用火麻仁、郁李仁等;低热而兼盗汗,加用生牡蛎、浮小麦等。

中成药退烧法

柴胡注射液适用于病毒性感冒发烧,肌肉注射见效迅速。但目前国内的中药注射剂工艺不很成熟,不建议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使用。鼻腔给药生物利用率高,药物吸收快,作用强,使用方便,值得提倡。用时将柴胡注射液2~3滴湿润消毒棉球,塞入双侧鼻腔内;或取柴胡注射液适量,加入滴鼻器滴鼻,半岁以下双侧各滴2滴,7个月~1岁各滴3滴,4岁以上各5滴,30分钟重复一次。

紫雪散清热解毒,泻下通便,可使宝宝高热很快得到控制,且无不良反应。用时取紫雪散1支,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敷于肚脐窝内,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天换药1次。

风油精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促使体温下降。用时取风油精1毫升,用冷开水20~30毫升混合均匀,擦浴患儿上下肢两侧、背部、腋下、腹股沟及四肢关节屈侧,边擦边揉7~8分钟。15~20分钟后重做一遍。但出生1个月内的新生儿禁用,因其可引发新生儿黄疸,甚至使脑功能受损。

伤湿止痛膏疏风清热,解表退烧,对宝宝上感发烧特别有效。用时取伤湿止痛膏贴敷于双侧手臂“曲池”穴上,很快就开始退烧。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不仅退烧效果好,而且易为患儿所接受。先由中医师根据宝宝病情选定中药,将其研成细末,调和成膏,外敷于病变部位或特定穴位即可。

方一:吴萸、牛膝、大黄、生山栀各10克,黄连5克,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陈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掌心前正中部位)。若12小时烧未退,可再敷1次。

方二:生山栀10克,研成细粉,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做成药饼,敷于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敷8小时左右。

方三:栀子、杏仁、桃仁、大黄各6克,共研细末,蛋清调糊,外敷患儿手心(劳宫穴)、足心(涌泉穴)及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每次每穴2~3克,每日一换。

温馨提示:因为宝宝皮肤娇嫩,对药物刺激较敏感,敷药后如皮肤周围发红或起泡,应及时去除药物,并将皮肤擦洗干净。

中药灌肠法

将中药煎液,晾凉后灌入直肠内,通过肠道黏膜吸收,可收到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的双重功效。但需要在医院请医生操作。

猜你喜欢

糊状生石膏细末
麸皮掺假咋识别
助磨剂EDTA在超细石膏粉体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生石膏掺量及其比表面积对熟石膏性能的影响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治三叉神经痛
糊状钎剂浓度对其黏附行为的影响
治气管炎
红葡萄酒煮鸡蛋可治感冒
治病毒性感冒
治排尿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