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需要避免的4个误区
2014-06-17沈毅韵
沈毅韵
发烧是很多疾病的表现,感冒、气管炎、肺炎、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等小儿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患都会表现为发热,体温超过37.5℃,我们就认为是发烧了。孩子可能表现为怕冷、头晕、想睡觉,这时,家长要警惕了,是不是你孩子发烧了,及时测量体温,及时就医是必要的,可是就医需要一个过程,包括路上及候诊的时间,还没到达医院前,你就是孩子的“守护神”。如何处理孩子发烧呢,有以下几个误区要避免:
误区1:体温越高,病情越重
澄清:体温高 ≠ 病情重
在临床诊疗中,有父母认为,体温越高,肯定病得越重,因此要求输液治疗。其实,发热是人体抗击病原体的一种反应,中医说“邪正斗争”就是这个道理,外感的病邪和体内的正气在作搏斗。若是一个年老体弱的病人,可能还发不了热呢。所以,年轻的父母不要如临大敌,高热并不可怕,发热是可以通过一些药物及物理的方法退下来的,比如服用美林、饮温水、温水擦拭、温水泡脚以助发汗等。关键是找准病因。也不要一味的只顾退热,待找对了病因,处以相应的治疗,体温是会逐渐下降的。
误区2:赶快退热,赶快打一针
澄清:退烧针 ≠ 安全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生病、高烧,心急火燎地要求赶快退烧,最好打一针,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体温的下降有一个过程,等找对了病因,体温会逐渐下降,服退烧药后发烧的间隔也会逐渐延长,这都是病情得到控制的好现象。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大,现在已经取消了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肌肉注射类退烧药,之前也有一种退烧效果很好的瑞芝清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原因是由于其对肾脏的副作用,由此,孩子用药原则是安全第一。现在普遍使用的是美林、泰诺林,副作用较小,较安全。所以建议家长家中常备,待高烧时及时服用,特别对于一些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孩子,能够及时退烧。
误区3:赶快退热,吃点抗生素、输点液就行
澄清:抗生素 ≠ 退热药
有些家长带孩子看病时,拒绝验血等检查,而是要求开一点抗生素。而我,作为一个妈妈,当然也心疼孩子抽血受痛,但是当女儿生病时,我第一时间想了解的是什么病因导致了发烧。若呼吸道感染,咽喉红肿,细菌和病毒都是常见的病原体,而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的(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并不需特殊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所以不需要抗生素治疗,长期滥用抗生素,造成耐药性,那将贻误孩子的将来。抗生素也不代表退烧药,有些疾病没有必要输液治疗。临床中,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原因,如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等也有可能发烧,那是需要医生综合性的诊断。
误区四:着凉了才会发烧,要多穿点
澄清:多穿衣服 ≠ 退烧
着凉的确是引起发烧的一个原因,但是多穿点的方法不太正确。近期还听到把发烧的孩子捂得太热,导致死亡的惨剧。正确的做法是,把家中的门窗关闭,将孩子的衣物散开。若孩子有汗出,应及时擦去汗水。可以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贴冰宝贴;温水擦拭孩子的颈部、四肢,以促进散热;温水泡脚,促进发汗;多喝温水等。值得注意的是,体温超过38.5℃,还是应该及时服用美林等退烧药,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以防止高热惊厥。高热惊厥一般发生在孩子体温骤升的初期,表现为失神、牙关紧闭及四肢抽动等。
沈医生特别提醒:
孩子发烧,正确的做法是:
→散开紧捂的衣物,穿上全棉透气的衣服。
→尽量以口腔及肛内的度数为准,口表即可读数,肛表减5分读数,若测腋下,请擦去汗水后测量,加5分读数。
→体温超过38.5℃,服用美林或泰诺林。
→多喝温水,可配合贴冰宝贴,温水擦拭等物理疗法,还可以补充维生素C。
→及时就医。建议孩子就医时,带上退烧药,及时服药,因为就诊、配药还有一个过程。
中药可以治疗小儿发烧吗?
孩子一旦感冒、发烧,查血象若提示白细胞正常或偏低,考虑病毒感染,无须用抗生素治疗。中药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且对于改善症状有良好的效果,如生石膏、寒水石等有泻肺退热的作用,柴胡除了发汗退热的功效,还有抗病毒的作用。医生会通过分辨风寒、风热,进一步选用对证治疗的中药。中药口苦,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选择中药灌肠,通过肠道吸收一样可以取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