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海蜕变:未雨绸缪 壮年转型

2014-06-16李秀江辛昕

中国民商 2014年5期
关键词:乌海市乌海焦炉煤气

李秀江 辛昕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乌海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其转型发展的经验,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有着普遍的意义。

2005 年,乌海市意识到要避免“矿竭城衰”的厄运,就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谋划、赢得主动。

乌海历届市委市政府摒弃只顾本届政绩的狭隘思想,“前人栽树,不怕后人乘凉”,从长远利益出发,大胆探索转型路径,由此诞生的“乌海经验”,受到专家的称赞。

站在新的起点上,乌海正以“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区域中心、民生优先”为目标,实现从“经济转型”到“社会转型”的蜕变。

在很多人印象中,乌海是一个污染严重、极度缺水、寸草难生,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八年前,你坐飞机到乌海上空准备降落。如果有人说‘月球欢迎您,你可能都会相信。”乌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瑞江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乌海当年自然生态环境之恶劣。

乌海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年轻城市,天然的资源优势曾给予乌海人骄傲的资本,但也带来致命的环境污染:几千座小煤窑、小石灰、小电石、小焦炉等“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形成“山山点火、户户冒烟”的壮观场面;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焦炉煤气在“点天灯”后排向空中,形成“炉火照天地、污烟漫寒川”的景象……这一“盛况”让乌海成为远近闻名的污染重地。

众所周知,资源型城市很难跳出对资源依赖的惯性。2005 年以前, 乌海市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对“一煤独大”的乌海来说,转型是极大的挑战。

“作为一座以资源起家的城市,乌海一直在谋划着转型升级,可是怎么转?转什么?向哪儿转?”刘瑞江说,乌海全市上下都在思考,有一点非常明确:“不能继续躺在资源上睡大觉,一定要提前谋划,赢得主动”。

乌海转型的典型意义,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至2010 年,乌海市原煤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十五”时期的74.2%下降到了38.7%,降幅近一半,改变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2011 年,乌海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5天,而2005年这一数字仅有87天。

转型犹如一场革命,这座正值壮年的城市,也经历了自断手腕的转型阵痛。

限制原煤产量 尽早谋划转型

“人类之所以告别石器时代,并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高世宽评价说,“乌海的经济转型并非资源已经枯竭的被动之举,更多的是自加压力、早谋出路。”

煤炭作为乌海地区的主要资源,经过50 多年的开发建设,现有探明的储量近一半已被开采利用,为国家贡献税收200 多亿元、提供商品煤14 亿多吨。

“虽然当前还有一定储量,但我们必须提前考虑资源的转型发展和替代产业,在发展中开始转型。”乌海市市委书记侯凤岐称之为“壮年转型”,否则到“老年”资源枯竭时再转就来不及了。

更为紧迫的是,乌海所处地区由于产业水平低、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众多,在卫星云图上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黑三角”。2005 年, 乌海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只有87天。环境污染使其被国家环保部和国家监察部列入挂牌督办城市。为了清除这个“黑三角”,国务院有关领导曾连续15 次批示,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监察部和电监会连续3 年督查督办,重点清理整顿这里的焦化、铁合金、电石等企业。

不转型没有出路,与其被动转型不如主动转型,趟出一条新路。

“作为资源型城市,不可能完全放弃资源型产业,但是要以此为支撑向多极化产业方向发展。”市委书记侯凤岐表示。

首先是加大力度整合煤炭资源,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原则,将1200 多家煤矿整合为13 家,使煤炭资源实现保护性开发、集约化利用和就地转化升值,乌海就此作别卖煤的历史。

“从源头上限制原煤产量,限制原煤外运,煤化工深加工企业多是从外省市买进原煤,产原煤必须有综合配套的深加工企业,而向外地运输原煤会受到严格限制。”刘瑞江介绍,2012 年乌海从周边地区及蒙古国调入煤炭共计1403万吨。

对于现存资源,乌海极为珍视:每年只动用3500 万吨,而且每一吨的开采、利用、加工、转化都要追求资源价值最大化,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竭力延长服务年限,为延伸升级支柱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产业再造赢得时间。

为实现转型目标,乌海不惜自断手腕,以地方财政收入减少60% 为代价,“关小上大,扶优汰劣”,高于国家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采用市场自然淘汰法则,关停各类高耗能、高污染小企业1560 户,100 万吨以下焦化、60 万吨以下洗煤、30 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停。

令人欣慰的是,及早转型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2013 年乌海市地方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2.7 亿元,增长8.6%。这样一张成绩单在内蒙古自治区12 个盟市中也是一个亮点,乌海转型成效明显。

铁腕治理污染 淘汰落后产能

乌海一盏盏“天灯”的熄灭,见证了乌海治污的决心。乌海的煤炭主要是焦煤,过去为减少焦炉煤气污染,众多企业只能放散点燃,像点“天灯”,造成浪费和烟尘污染。

从2005 年开始,乌海市以高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当时国家标准是60 万吨,乌海又一次提早谋划,一下把标准提高到100 万吨,为产业政策的调整预留了空间。”刘瑞江介绍。

“全市一共就34 户焦化企业,乌海市一举淘汰了32 户, 淘汰焦炭产能占全部焦炭产能的75%。这种力度实在少见!”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在乌海市考察后说:“乌海市的经济转型简直就是一场革命,而且是自己革自己的命。”

“当时许多干部都忧心忡忡,回过头来看,当时的牺牲是值得的。”乌海市发改委一位干部说, 2005 年,乌海市大面积关停小焦化、小硅铁、小电石等企业后,各项经济指标全面下滑,GDP 增速同比下降7.6%, 财政收入下降66%。这位干部说,“乌海市因淘汰落后产能吐过血,但是也换成了健康的血。‘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比‘十五期间增长了4 倍、单位GDP 能耗较‘十五末下降了29%,碧空蓝天得以重现。”endprint

对于当时每年只有10 多亿元财政收入的乌海市而言,淘汰落后产能无疑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过去焦化企业很小,二十万吨就是大焦化厂了,现在乌海最低的都是百万吨。如果企业是小的散的弱的,产能是落后的,环保根本无法抓,不淘汰落后产能,再好的资源也会被浪费,再好的环境也会被糟蹋。”乌海市委书记侯凤岐说。

关停了小焦化企业,目前全市十八家百万吨的焦化企业产生的焦炉煤气怎么利用?乌海决定在产业链上做文章。

2010 年,总投资47 亿元的“乌海华油天然气焦炉煤气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全部回收了全市所有焦化企业产生的焦炉煤气,加工成液化天然气。燃烧在乌海上空的“火炬”终于熄灭了。

“这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因为唯有乌海有这么多高产能的焦化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里,产生大量焦炉煤气值得回收。”

乌海华油项目负责人说,如果量少的话,回收成本太高,只能在空中排放点燃,污染严重。

乌海市经信委副主任翟文和算了一笔账:“一个百万吨焦化厂年产4 亿立方的焦炉煤气,其中有2 亿立方白白地通过燃烧排空了,这相当于一年烧掉了10万吨标煤,乌海这样规模的焦化厂有十几个,这样就相当于一年浪费掉了100多万吨标煤。”

目前,乌海的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由原来的20% 提高到90% 以上,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5% 提高到50%,经济格局从“一煤独大”变为“多极支撑”。

“吃掉”焦炉煤气 “吐出”清洁能源

“转型有两方面,一是抛开资源,发展非资源产业。二是把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做深做细。通过延伸资源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 刘瑞江介绍,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一条产业链,引进乌海华油天然气就是这个目的。

乌海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仲文旭称:“现在不用担心焦化企业再偷排焦炉煤气了,因为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以往焦化企业要付排污费,现在我们出钱买它的气,焦化企业有了赚头,还实现了清洁生产。”

该项目创造了4 个世界第一:直接利用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时间最早;每小时处理15.6 万标准立方米焦炉煤气的净化装置规模最大;每小时利用10 万标准立方米焦炉煤气的甲烷化装置规模最大;乌海至银川富氢焦炉煤气输送管道距离最长,为223.832 公里。

整个项目全部投产后, 年处理焦炉煤气30 亿标准立方米,年产液化天然气50 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7 万吨,减少硫排放1640 吨。

“生产液化天然气的同时,剩余的氢气、氮气和其他物质可合成氨和尿素,一点儿不排放、一点儿不浪费。”仲文旭告诉记者, 项目建成投产后, 每年生产的液化天然气不仅能满足乌海地区的需要, 还能向银川等周边地区输出。

目前,乌海华油在内蒙古境内已经建成51 座加气站,有30 座已经投入使用。乌海市建成加气站13 座,有5 座投入使用。加气站覆盖内蒙古境内中西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到边境口岸的干线公路。基本形成了液化天然气产运销一体化网络。

仲文旭表示:“现在没有必要担心焦化企业再对空排放焦炉煤气,这个项目能够回收乌海市所有焦炉煤气,我们现在都吃不饱,再多的焦炉煤气我们都吃得下。”

仲文旭介绍,作为乌海市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上游,乌海华油与焦化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既解决焦化厂的排放问题,又为焦化厂增加了收益。下游,乌海华油与陕汽重卡结成利益共同体,为陕汽重卡提供新能源保障。同时,使用液化天然气为燃料的陕汽重卡汽车,可大大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引进陕汽重卡 延伸产业链条

资源枯竭是每座能源型城市未来必将面对的严峻问题。寻求新能源,延伸产业链,成为转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引进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陕汽重卡)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乌海市华油焦炉煤气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后,为延伸相关产业链,乌海市与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新能源专用车辆项目协议。

一方拥有丰富的LNG(液化天然气)资源、日臻完善的配套供给设施及物流中心、交通枢纽等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优势;一方拥有先进成熟的生产技术,乌海市与陕汽重卡之间的联手水到渠成。

除有丰富的液化天然气资源及分布合理的加气站作保障外,乌海市乃至全自治区潜在的广阔销售市场也促成了双方的合作。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自治区运输服务业对自卸车、箱式运输车等专用车的需求正与日俱增。全区货运卡车保有量为42 万辆,仅每年新增重卡数量就达9 万辆。由于全区货运量大且主要为400 公里以内的点对点运输,非常适合使用LNG 重型卡车。

陕汽重卡副总经理李随江向记者介绍,乌海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10 亿元,占地1200 亩,年产能将达到5 万辆。到“十二五”期末,公司预计销售收入将达到160 亿元, 利税总额达到7.2 亿元,安置就业人数突破5000 人。

除生产销售LNG 重型卡车外,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还致力于在用汽车“油改气”及双燃料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改装后的汽车可安全实现油和气混燃切换,能节省燃料成本20%~30%。

在陕汽重卡入驻的同时,多家围绕重型卡车生产的配套企业也相继落户乌海,如配套生产线束的远洋电子设备有限公司、配套生产气罐的富瑞特种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配套生产车厢的冀东专用车有限公司、配套生产车灯的隆兴佰鸿LED 公司。

乌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瑞江称,“陕汽”和“华油”项目及相关下游生产企业的落户和投产意味着乌海市围绕焦炉煤气利用的可循环绿色产业链已经形成。事实上,这条产业链不仅在回收利用工业“三废”、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乌海市发展相关绿色产业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条产业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成为乌海市实施经济转型的样板工程。endprint

“循环利用 吃干榨尽”

“我们严格按照环环相扣、循环利用的原理设计产业链, 确保将资源吃干榨尽。”乌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孟凡阳说。

“就炼焦来说,在利用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焦炭就成了副产品,煤气和煤焦油应该是主产品,它们可是最优质的资源,能加工很多下游产品,远超焦炭价值。”

就像乌海华油冲着焦炉煤气而来一样,黑猫有限公司也是看中了泰和公司的焦油和煤气才来落户。两方“联姻”,生产的16 万吨炭黑项目,成为市场的新贵,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始终保持赢利。

利用煤焦油,乌海还上了为人民币印制提供颜料的项目,而这样的生产企业在全国只有6 家。

“焦化产业真的是越做越细,越做越深,越做越大了。”近两年煤焦化市场不景气,但乌海却一直保持着正常生产,这与其“吃干榨尽”式的产业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孟凡阳说:“我们现在已进入用下游养上游的全新发展阶段,上游不挣钱,下游挣的钱足以养活上游产业。”

乌海市以原煤为基础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原煤送到洗煤厂洗出精煤,精煤炼出焦炭,焦炭用于炼铁,炼铁产生的矿渣和尾矿作为水泥生产原料;洗煤厂还分离出煤矸石,煤矸石送到火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与水泥合成新原料送到砌块砖厂制造建材砖;焦化厂产生的煤气用作烧结厂、玻璃厂的燃料及煤气制天然气原料。

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物质能量梯次利用和闭路循环,既降低了成本,还节约了资源。

据了解,为了实现完美转型,乌海市设置的招商门槛很高:只要是污染的、不在产业链上的一个也不能进。乌海完全是抱着一种“嫁姑娘”的谨慎态度在招商。

“好资源就要找个好婆家,最起码对方得是个综合素质高的棒小伙儿。毕竟他的档次品位,决定着这个资源能开发利用到什么档次和品位。”侯凤岐笑着说。

所以,乌海选出来的企业标准极高,都是国内技术、档次、规模方面最有实力的。

其中不乏君正、源通、黄河能源科技这样的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在全国同行业中拥有良好口碑的“好小伙儿”。

有了这些龙头,乌海开始依据自身产业优势,按食物链科学设计每一个产业的产品链,力求把资源吃干榨尽,提高产品附加值。

经过几年打造,已形成煤—焦—煤焦油—煤化工产品、煤—电—电石及电石化产品、煤—电—特色冶金产品3 条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

可以说,现在的乌海就是一个大的经济循环圈,不仅园区的各企业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且很多企业自身还形成闭合循环。

“变废为宝 做深做透 ”

转型前的乌海,有两个触目惊心的记忆令人难以忘怀。一个是多家焦化厂燃烧焦炉煤气腾空而起的“火炬”,另一个是50 年煤炭开采留下的后遗症——22座耸立的大型煤矸石山。

前者浓烟滚滚,造成的大气污染久久不散;后者大量堆积造成的土地、水体等危害后患无穷。焦炉煤气已经变废为宝,煤矸石山怎么办?

乌海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乌海在50 多年的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约5亿吨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经过自燃等消耗,目前累计堆存中煤和煤矸石总量约4 亿吨,形成22 座大型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山。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周边及蒙古国入境焦煤流入乌海交易和深加工,初步估算,五年将共产生1.25 亿吨。若不加以利用,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累计积存量将达5 亿多吨。

这些中煤和煤矸石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据乌海发改委的分析材料,乌海市的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的发热量在3000 大卡左右,热值较高,是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最好的燃料,具有成本低、性价比高的优势,是一种宝贵的可利用资源。特别是有利于解决乌海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电力缺口、城市热源点不足、节能减排压力和产业工人就业压力等问题。

乌海市发改委的预测是,需新建总装机容量为300 万~500 万千瓦的煤矸石发电机组才能满足乌海及周边地区发展需要。预计到“十二五”期末,除去煤矿回填、道路铺设、建材等方面综合利用部分外,乌海市煤炭洗选加工产生的中煤、煤矸石等低热值煤可支撑1500万千瓦装机煤矸石发电厂运转30 年。

据悉,乌海市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也有了着落。一个“煤电用、煤电热一体化”的煤矸石综合利用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按照“煤电热一体化”的思路,这将有利于解决乌海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因煤矿棚户区和沉陷区改造带来供热面积增加,而城市热源点不足的问题。

这又是一个变废为宝、吃干榨尽、做深做透的优势项目。

因势而谋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乌海经历了“先有矿后有市”的历程,走的是一条“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对一个资源型城市而言,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转型密不可分,城市转型尤其关键。

“资源型城市必须要在产业转型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切实增强城市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市委书记侯凤岐指出,“必须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转型,实现由工矿服务型城市向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转变。”

刘瑞江介绍,乌海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特别是在以乌海为中心,以乌斯太、棋盘井和蒙西为主体的“小三角”经济区域内,乌海要打造1 小时交通圈,提高对这一地区的辐射力,具备成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作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滨河新区正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住宅核心区和以“商务、金融、会展、酒店、旅游”为一体的区域性高端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中心城区海勃湾正在建设沃尔玛、红星美凯龙、万达广场、北京华联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商贸综合交易市场、科技创业园区,发展会展中心和总部经济,促进西部区域商流、物流、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扩散。endprint

商贸的繁荣和服务中心的建设,使乌海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给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组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13 年年底,仅有55万人口的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就达585.68 亿元,并且增长趋势明显。

银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表现出的稳健,增强了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信心和能力,部分有信用、有市场、有潜力的优质企业都不同程度得到了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扶持,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向好的格局初步形成,“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愈加完善。

以打造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乌海将逐步构建起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现代金融体系,构建起西部区域性金融核心功能区和后台服务基地。

一座水库催生乌海新城

乌海地处毛乌素、乌兰布和、库布齐三大沙漠交汇处,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5 倍,可想而知,乌海对于绿色和水的渴望是多么强烈。

可喜的是,善于利用自身优势、抢占先机的乌海,又牢牢抓住了一次难得的水的机遇。

黄河在乌海境内,正好是“几”字形的上端,由于上下游温差较大,极易形成凌汛。2010 年,经过乌海的努力争取,国家决定在此修建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这是黄河内蒙古段唯——个具有调节控制性的工程。

届时,将形成118 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再加上城市水系的建设,乌海市海勃湾城区与乌达城区通过水利工程连为一体,使得乌海在西部城市,乃至沿黄城市中独占大湖在城中的亲水优势。

“一旦乌海湖形成,就可以起到改善乌海小环境、小气候的作用。” 乌海市水务局副局长范权说,“我们以前种的每一棵树,树根下面都要铺设滴灌设备,这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投入,水对乌海来说太重要了。”

即便是在缺水的状况下,乌海市仍然坚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建设生态。目前,乌海有林地面积50 余万亩,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4 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 年6 月乌海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我们的期望不高,只要这些树木能够自然存活就行,一年就能省好几个亿,这些钱,可以投入到更多的民生工程中。”刘瑞江称。

按照规划,乌海将利用水利枢纽和即将形成的118 平方公里“乌海湖”舒缓水面,加快绕城水系建设、打造城市循环水系。乌海将以黄河文化为脉络打造黄河湿地生态公园,建设甘德尔山蒙元文化与山地生态特色旅游区,以稀、特、奇的项目丰富金沙湾旅游区;发展观光型农业,建设集葡萄采摘、酿酒、品酒为一体的葡萄种植观光园……这是乌海市从“富裕乌海”向“幸福乌海”转型的新征程。

同时,让乌海市引以为豪的是这座城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城”,过去“煤都”的称号逐渐被人淡忘。

乌海名片

黄河明珠:乌海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被誉为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于2010 年4 月开工建设,2013 年9 月开始蓄水,形成118 平方公里水面的“乌海湖”,水面面积是杭州西湖的20 倍、宁夏沙湖的5.4 倍,乌海市将成为依山傍水、水绕城中的“黄河明珠”。

乌金之海:乌海素以“乌金之海”著称。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好、易开采、工业利用价值高。其中,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 亿吨以上,煤系高岭土储量11 亿吨以上。潜在的经济价值在4000 亿元以上,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为乌海的矿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书法之城:乌海市于2008 年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城”,曾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的三项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即“规模最大的书法活动”、“规模最大的青少年书法比赛”、“各民族少儿用最多灯笼拼成的‘爱祖国大型表演活动”。成功举办两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2011 年又获得“中国硬笔书法名城”称号。

沙漠绿洲:截至目前,乌海现有林地面积50 余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4 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为沙漠绿洲。

葡萄之乡:黄河流经乌海市区105 公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无霜期达156 ~ 165 天,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国内可与新疆吐鲁番地区相媲美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多个葡萄品种荣获国家级奖项,曾被推荐为奥运会安全优质葡萄。

赏石之城: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中段,西接贺兰山和乌兰布和沙漠,东依桌子山山脉,黄河穿市而过,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美石资源。拥有被誉为“天书”的5000 年前 “太阳神”岩画。成功举办“中国观赏石。 乌海博览会”、“中国观赏石。 乌海博览会暨巴林石精品展”等活动。荣获全国首个“中国赏石城”称号,是乌海又一张耀眼的城市文化名片。endprint

猜你喜欢

乌海市乌海焦炉煤气
乌海恋曲
乌海市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乌海市2020年6月18—19日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山西运城建设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
陕焦化工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开工
不停输带压开孔封堵技术在焦炉煤气负压管道检修中的应用
包银高速铁路引入乌海地区方案研究
内蒙古乌海市通联站站长——靳刚
内蒙古乌海市水权转让项目节水工程建设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