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北京沟域经济

2014-06-16王建中夏胜银

前线 2014年6期
关键词:山区农民北京

王建中+夏胜银

沟域经济是北京的首创。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山区农民尤其是矿山关闭地区农民,主动摸索发展适合山区特点的产业,像怀柔虹鳟鱼一条沟、房山十渡景区等等,这就产生了北京沟域经济的雏形。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又成功打造了延庆四季花海、怀柔天河川、平谷十八弯和密云司马台·雾灵山国际休闲度假区等一批沟域经济典型,沟域经济已经成为北京山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大亮点。

明确沟域经济定位

沟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转变山区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沟域经济定位已逐渐明确并得到人们的共识。

首先,沟域经济是山沟经济。沟域经济就是在传统山区经济的基础上不断转型、演变过来,而又和传统山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山区经济,要么是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要么是依靠资源、无序开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经济。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资源型经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京西南山区多煤矿和石灰岩,为致富而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其结果必然是富了眼前,毁了自然,留下无穷隐患。长此以往,山区剩下的只有秃山干沟、污水臭沟,最终人们连基本生存也难以维系,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二是纯自然经济。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靠地温饱。农田里单纯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林场里种植有限的核桃、板栗等果树,产业纵向无延伸,横向无融合,农民充其量是丰年温饱,灾年靠救济,难以脱贫。三是封闭型经济。就是狭窄的山沟,独立的村落,与周围区域、外部世界相互隔绝。世世代代沿袭小农经济,过着“二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山村田园苦寒生活。本世纪初,北京关停矿产开采后,山区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山穷水尽,面临新的选择。2004年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山区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逐步探索发展沟域经济。

其次,沟域经济是生态经济。沟域经济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改变山区发展方式,挖掘资源潜力,发展生态友好、高效富民的产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提升与山区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

其三,沟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发展沟域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说,既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安居,又为首都市民“走进山区、享受自然、参与互动”服务。

沟域经济发展新举措

上世纪末以来,北京沟域经济经历了自发探索、试点建设、重点推进阶段,日渐成熟,成效凸显。四季花海、白河湾、古北水镇、十八弯,犹如一张张画卷舒展在京郊青山绿水之间,已经成为北京富裕山区农民、加快城乡统筹、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沟域经济为北京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一是生态修复切入。这个类型沟域往往处于矿山地区。矿山关闭后,进行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比如,门头沟妙峰山玫瑰谷,关闭矿山后,用工程带项目,实施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发展玫瑰、樱桃等花果产业。

二是龙头景区带动。依托有名气、有规模的自然或人文景区,对周边村庄或者农户旅游发展形成带动。比如,密云司马台·雾灵山国际休闲度假区,依托司马台长城,带动司马台新村等周边村庄乡村酒店旅游发展。

三是自然风光主导。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态,科学规划、整体包装,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比如,怀柔白河湾,依托白河湿地,按照“回归自然、崇尚自然、养生自然”的理念,打造“养生福地、休闲胜地、致富宝地”,在搬迁新村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四是特色产业发展。在沟域内因地制宜发展唯一性特色产业,并将产业融合、延伸,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如,房山上方花海,2013年发展油菜花、彩葵1500亩,安置就业621人,实现土地流转收益和花卉收益900余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00万元,户均增收7000余元。

五是民俗文化展示。该类型沟域往往有浓厚的宗教、民族或民俗文化底蕴,通过深度挖掘,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如,平谷丫髻山道教养生谷、怀柔满韵汤河、门头沟爨柏沟。民俗文化与自然形成了山水形胜、浑然天成的古韵,彰显了沟域的特殊魅力。

六是文化创意先导。整合资源,引进现代元素,形成文化创意先导的产业模式。像怀柔长城国际文化村,依托长城景区,引进西方休闲文化和经营理念,提升了乡村旅游档次。

北京沟域经济已经形成了一定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千篇一律地模仿,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沟域经济持续发展。新“三起来”,是北京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把山区土地流转起来,扩大沟域市场吸引力。目前,山区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利润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各区县积极探索盘活农用地、林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推动山区土地流转起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让山区土地点石成金,促进沟域经济发展。

二是把山区资产经营起来,释放沟域发展活力。山区“三块地”之一的宅基地上,闲置着房屋、古村落、生态景观、人文遗迹等资产。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各区县探索盘活这些闲置资产,通过村集体包装打造、引导社会优质项目落户沟域,实行股份合作经营,实现资产增值。密云县干峪沟村,将村内闲置房屋以一间1500元的价格出租,全村年租金收入达52万元,农民人均分红7000余元,按照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房出租2866元一间,小房1988元一间,营业收入村集体可以参与分红。

三是把山区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力。各区县引导农民成立沟域经济合作联社或沟域主导产业合作社,或者引进高端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既帮助农民提高经营收入,又帮助农民支配资源、经营资产、闯市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比如,平谷区九里山沟域闫式葫芦产销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民,开发葫芦烫画艺术品,每个葫芦由原来的两三元增加为二三百元,仅此一项户均增收2000多元。

明确沟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各山区县积极推进沟域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沟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沟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色不突出。由于各区县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同,沟域发展的层次也不同,既有四季花海这样的品牌沟域,又有至今面貌变化不大、产业发展没起色、富民效果不明显的一些沟域。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发展水平不高。水电路基础设施、旅游接待等服务设施不健全已经成为制约沟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路面狭窄,路边没有停车场、公厕,污水处理没有解决,标识系统不完善,景点节点不好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沟域的旅游接待水平。三是创新方法不活,发展后劲不足。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有的沟域在生态保护上实施了修复工程,但后续产业迟迟没有跟上;有的沟域产业有一定发展,但延伸和融合不够,或是单纯的种植业,或是“只留下游客赏景,留不下游客消费,结果还留下一堆垃圾”;有的以林果采摘、旅游为主,有的以吃、住为主,缺少文化内涵,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

北京沟域经济的鲜明特色,决定了北京沟域经济发展,要坚持走五条发展道路。

一要把握沟域经济的地位,走高端发展之路。沟域经济发展要与“三个北京”的定位和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相符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效发展。高标准规划,就是国际水平、首都标准规划,走高端发展之路;大尺度、大手笔规划,走引领示范发展之路;拓展视野、科学规划,走理性发展之路;改革创新、落实规划,走持续发展之路。高效发展,就是产业融合,实现高效发展;引进高端项目,实现高水平发展;引进现代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要把握沟域经济的要义,走生态友好发展之路。沟域经济,生态是底线,房地产是禁区。发展沟域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不可分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对山区的要求,也是沟域经济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山区农民致富的源泉,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沟域经济,就是实现山区农民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因此,沟域经济必须以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为前提,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同时要充分考虑经济总量必须与沟域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

三要把握沟域经济的生命,走特色发展之路。特色是沟域经济的生命,特色是沟域的产业定位。每条沟域要从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培育个性化、唯一性的产业,有吸引消费者的看点,有面向市场的卖点。沟域经济走特色发展之路,要根据沟域的区位、构造、资源、产业基础,从实际出发,因沟制宜、一沟一策,选准产业定位;提倡一招鲜,防止千沟一面。

四要把握沟域经济的目标,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发展沟域经济的目标是提升生态环境,富裕山区农民,服务首都市民。建设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绿色产业兴旺、城乡服务均等、山川景色秀美、人民幸福的山区。处理好162万山区农民与2000多万城市人口的关系,处理好1%的一产与99%的二三产的关系,处理好1万平方公里的山地与100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的关系,沟域经济就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建设“绿色北京”的“绿肺”,建设“美丽北京”的“绿心”,建设“幸福北京”的“绿金”。

五要把握沟域经济的推进方式,走聚力共建发展之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方式,高效整合,调动各方面参与沟域建设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加强政策和资源的整合,全力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品牌沟域。

(作者:王建中,市农委副主任;夏胜银,市农委山区建设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杜梅萍

猜你喜欢

山区农民北京
耕牛和农民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农民
北京,北京
山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