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弘扬民间文化的新驿程
2014-06-13孟桂芳
文 孟桂芳
保护弘扬民间文化的新驿程
文 孟桂芳
《民间文化杭州论稿》
作 者:吕洪年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简介: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浅出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
第一次听到吕洪年先生的名字,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当时我在浙江大学读硕士,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听隔壁有位同学说:去浙大(原杭大)中文系听吕洪年老师的写作课,后来知晓他的写作课,在浙大(原杭大)中文系是出了名的“招牌课”。吕先生曾经对我这样说:“正因为我教写作课,打好了写作的基本功,所以写起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论文来,便觉得很顺手”。
今天我居然能成为吕先生新著《民间文化杭州论稿》的第一读者(责任编辑),实属有缘。等到我通读、编辑完书稿之后,我才见到他本人:一位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平易近人,还具有一种说不出的时尚气息的儒雅教授,同时我还见识了他颇具大家风范的原创性篆体墨宝,使我惊喜异常。
在编辑的过程中,最吸引我的当然是书稿本身。觉得其研究的课题、内容和方法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卓尔不群、耳目一新的感觉。
《民间文化杭州论稿》,可以说既是吕先生几十年从事民间文化采集和研究的一个完美句号,同时又是保护与弘扬民间文化新驿程的开启。民俗学、民间文学、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名称其实都是民间文化在不同时期提出来要保护与弘扬的侧重点,说到底,它们都属于“民间文化”这个大范畴之内的东西。吕先生提出“民间文化”的概念,便具有“终极性”的意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新概括和新提炼。
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知识的海洋。要说对它的分类研究,那么,子丑寅卯难以穷尽,而吕先生的分类则以“风”(由自然生态而形成的习俗惯制)为纲,分为“人文风韵”、“地域风土”、“景观风情”、“地方风物”和“创意风华”这五辑,组成内容大体有别的系列,从大处着眼,纲明目清,别具一格。这无疑是对民间文化这个学科理论框架和体系构想的开创和肇始。
而就每一个专题的内容而言,也颇具当代意义和社会价值,至少在以下三方面给我们以特别重要的启示。
唤起民众对自身民间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尊。民间文化向来被视为“下里巴人”而不登“大雅之堂”。如今,这种世俗偏见已被彻底推翻。民间文化其实是广大民众世代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产与生活文化。任何人都须臾不能离。因此对待它的态度只能是视之为脂膏而俯首吸纳,绝不能对之鄙视和排斥。广大民众对自己的文化如今当昂首挺胸和自爱自尊并力争享有原创的专利和特权。任何一个文化人,从民间文化中吸取营养壮大自己而有一点成果乃至于成名成家,回过来反而看不起民间文化,这些人才真正是失去“良知”的“忘本者”。这种对民间文化无比尊重乃至于高山仰止的理念和深怀挚爱的情感,几乎渗透在吕先生的每一篇文章中,读来深受感染而对其肃然起敬。
论析民间文化重要专题的旷世价值。民间文化一旦为全社会所重现,便有做不完的事情。地方上都有保护、弘扬和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规划。所以,或要求考察,或需要研讨,或参与论证等等,摆在吕先生面前的便有许多急需要做的重要课题,诸如绍兴的古越文化,诸暨、萧山的西施传说,杭州的“五水共导”,还有临安的钱王故事等等。只要社会急需,民众渴求,吕先生都是满腔热情地积极以对,总是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集中精力和时间,一件件地去做好。
对于每一个重点专题,吕先生总是向社会或者当地提交一份扎实的、可行的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并且几乎都有他自己的真知灼见。其立论和论证,往往有独到之处,发前人之未发,想今人之所想,读之无不令人击节赞赏。
所谓“重点专题”,往往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渊源深厚;二是特点鲜明;三是影响深远;四是价值重大;五是颇具创意。他的论文往往抓住这些元素,条分缕析,周详而完备。结果往往是:或为当地首长所批示,或为有关部门所采纳,或在学术会议上获奖。例如《绍兴黄酒酿造生态的保护与延续》一文,就被中国黄酒酿造基地所重视和采纳,立即将“酿造基地”改名为“酿造生态基地”。
对民间文化的发展提升提出不少有创意的构想。目前,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弘扬视不同情况而有这样几种方案:一是原生态保护;二是生产性保护;三是展示性保护;四是典藏式保护。而纯粹保护是我们的目的之一,我们还应当助推民间文化在新时代的提升发展,所以,可以有自己今天的创意构想。
吕先生书中提出的“保护钱江潮传承潮文化,申报‘世界双遗产’”,“做大做强杭州旅游‘水文章’”的构想以及“保护弘扬桐庐县桐君文化的创意构想”、“杭州西溪应当保护湿地生态和人文”等,都有不少独创的新见。对此有专家评论说:“吕教授研究民间文化的最大特点是真正迈出了民俗学在当代应用的坚实步伐,可喜可贺”。
最后,还应当称道的是吕先生的治学方法和经验。正如有学者这样说:“把口碑引入学术领域与文献、考古相并列,三者互参互证,解决诸多学术疑难,走出了一条学术新路”,真正称得上是“复数领域的研究成果”。吕先生还告诉我,他运用口碑是十分谨慎的,从口碑发现线索确定课题是第一步;以口碑为旁证,与文献考古三者互参,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口碑传承的力量是惊人的,但对口碑还应进行细心的甄别和鉴定。其实文献有的也是古人的口碑,勿视它的作用在今天已经站不住脚。
吕先生之所以取得学术上的好成绩,其根本的原因是出于他对民间文化的钟情和挚爱,以及对劳动民众的敬仰与臣服。他曾在一本专著《万物之灵》中这样表白过。“正像伟人所言,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子,既受其物质之享,又受其精神之养,无以为报,便以弘扬人民优秀文化为己任”。所以他的一生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倾心于此,孜孜矻矻,不以为倦。
吕先生是我导师陈桥驿教授的早年弟子,他曾说“陈老是我中学时代的启蒙老师,大学时代的学术引路人。”由于有这种渊源,所以吕先生的治学多少受老师的长期影响,具有严谨的风格。我为之编书,大有“惺惺相惜”的感觉,便写下此文,乐于向读者诸君荐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