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杭州档案工作“升级版”
——访杭州市档案局局长郎健华
2014-06-13文杨芜
文 杨 芜
全力打造杭州档案工作“升级版”
——访杭州市档案局局长郎健华
文 杨 芜
在全国、省、市人大、政协“两会”上,民生、发展、改革再次成为关键词,民生图景将与改革图景相互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2014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市档案工作如何围绕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谋篇布局和推进工作中彰显杭州档案工作特色,我们一起来听听杭州市档案局局长郎健华怎么说。
记 者:近年来,我市档案部门在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创新载体、提升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请您介绍下我市档案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
郎健华: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杭州市档案管理条例》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在为民服务举措上,我局开设市档案馆查阅大厅和市民之家资讯中心查阅点两个便民服务窗口,市民之家资讯中心获得“全国档案服务创新优秀案例”称号。去年底,我们在省内率先推出“省外协作查阅、省内跨馆服务、市内馆际联网”远程查阅服务,初步实现市级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与各区、县(市)档案馆档案资料就近查阅及部分省级档案馆馆藏资料代理查阅。
同时,我们注重技术创新,我市电子文件管理和网上档案馆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成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电子文件管理试点城市,我局成为国家档案局《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试点单位,并参与国家《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等标准规范制定。我局近年有4项成果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其中《数字档案海量存储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获一等奖,建立的档案实体与电子目录、电子影像页同步进馆模式,开创了我省乃至国内档案进馆模式的先河。
在档案文化建设上,我市各级档案部门积极挖掘馆藏,年均举办各类展览活动100场次以上,编辑出版各种专题档案成果15种、约400万字,奉献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档案文化作品。注重征集“三重一特”(重要人物、重点建设、重大活动和地方特色)档案,开展“杭州印象”纪实摄影作品系列大赛,形成文化档案征集的“金名片”。以“城市记忆工程”为平台,开展重大活动、城市建筑等资料征集和开发利用,建设企业和乡村记忆之窗等,丰富企业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记 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市档案局研究制定了服务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总体思路,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郎健华: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任务部署,结合杭州档案工作实际,我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确定了服务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总思路:
一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引,以“杭改十条”为主线,努力在档案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不可一蹴而就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科学发展各项事业的根本保障。档案部门要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前提是要讲政治、敢担当,把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与我市档案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做到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努力使我市档案工作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同步、相适应。
二是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导向,努力打造杭州档案工作的“升级版”。按照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要求,全力推进城市档案中心建设,推进区、县(市)档案新馆建设和档案馆功能完善,确保我市档案基础建设走在前列;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推进档案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履职高效的职责体系;围绕“智慧杭州”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文件中心项目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着眼基层所需,顺应群众所盼,完善就近查阅、就地出证的民生档案查阅利用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家庭建档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文化名城强市建设,继续实施“城市记忆工程”、档案文化精品工程,创新档案宣传多元化模式,充分发挥档案文化建设功能,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以民生问题为抓手,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缺位、有作为。要做到不缺位、有作为,关键是要深化对档案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地位作用的认识,深化对档案部门职能定位、履职方式的认识,深化对档案服务社会、服务民生重要性的认识。在满足群众利用服务需求上,要大胆运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去解决问题,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为民服务”理念,不断完善民生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档案制度建设,规范民生档案管理;必须加强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以构建面向民生的多元化馆藏档案资源体系为目标,落实好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建立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必须完善民生档案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档案公共服务标准化、便捷化,抓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深化完善“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跨地区、跨部门共享。
记 者:我市档案部门把推进民生档案工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方面我们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郎健华:多年来,我们坚持“为民、务实”,建立健全了上下联动、民需导向、直面群众的档案服务体系。以民生档案为重点,建立起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国家档案馆有馆藏档案400多万卷(件),资源建设走在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前列。我局建立林权、婚姻等10余个专题民生档案资源库,民生档案占馆藏档案的70%,在全国档案系统处于领先水平。构建了“一个平台(网上档案馆查阅平台)、两个中心(市民之家资讯中心、现行文件和档案查阅利用中心)”服务网络。推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措施,为群众提供档案文件资料,落实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窗口相继被评为“人民满意基层站所”、“市文明服务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统计表明,近年来全市查档需求人数每年以10%以上速度递增,2013年达到7.8万人次。民生档案工作的推进在满足群众诉求、解决利益纠纷、提供有效证明、消除重大误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 者:刚才您提到了建立“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工作机制,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跨地区、跨部门共享,这项工作目前效果如何?下一步还将推出哪些完善的举措?
郎健华:去年年底,我局在省内率先推出“省外协作查阅、省内跨馆服务、市内馆际联网”的远程查阅服务,实现与13个区、县(市)档案馆,上海浦东新区等馆际互证,查档效率倍增。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原则,着手建设与省级档案局馆、省内档案局馆、市内馆际间三级联网机制,通过电子阅览、影像视频阅览和网络利用等查阅手段,探索建立“省外协作查阅、省内跨馆服务、市内馆际联网”的就近查阅、就地出证的民生档案查阅利用服务体系。还将试点探索乡镇和村(社区)代理服务,创新民生档案查阅利用代理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通过先行先试、示范带动,推动乡镇和村(社区)民生档案查阅利用受理服务平台全覆盖、上水平、见实效。
记 者:我知道市档案局2013年年初启动了“家庭建档”工作,确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能给我们介绍下这方面的工作情况吗?
郎健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们着眼基层所需,顺应群众所盼,于去年正式启动家庭建档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步要制定家庭档案管理办法,对家庭档案的收集范围、整理归档和保管利用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设定家庭档案的价值鉴定标准,明确档案部门指导家庭建档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创新符合公众需求、能激发公众兴趣的档案宣传和交流形式,通过家庭建档培训讲座、成果展览、建档家庭互动活动等方式,调动老百姓参与建档的积极性。第二步要建成一批家庭建档示范户,将建档指导范围由生活型家庭,扩大到生活与生产相结合的家庭,如种植户、个体工商户等,指导此类家庭建立资本核算、技术变革、产品销售等生产性档案,逐步使家庭建档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第三步要在家庭建档已有一定基础的社区,协助建立以促进家庭建档和档案管理、培训居民档案知识和技能、宣传档案文化为目的的民间组织,通过建档活动促进家庭和睦、社区和谐。目前,我们在机关干部中先期开展家庭建档指导工作,并在桐庐、建德等地选择了有代表性的30户家庭,着手开展入户指导工作。
记 者:近年来,杭州市档案局承担了《国家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试点工作,请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的“智慧档案”建设做些介绍。
郎健华:我市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在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应用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局在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档案局要求,自2009年开始,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档案局《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适用性试点工作”和“全国电子档案接收与长期保存系统建设试点工作”,并参与国家《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等标准规范制定。期间,我们按照统筹规划、部门协作、分步推进、规范管理的工作原则,在组织协调、制度建设、业务研究、系统构建、安装部署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施方案和举措,总结提炼的规范标准被国家档案局采纳,圆满完成了试点工作,得到了国家档案局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还完成了对该系统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等保测评工作,为全国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工作的开展起了示范作用。
以试点工作为契机,我局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智慧档案”建设,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体化、智能化档案管理形态,着力提升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智慧档案”建设的目标是:第一,实现档案信息的广泛共享。就是要让档案信息广泛地、自由地、安全地涌流到有需求的地方去;第二,实现档案信息的高质量服务。就是要贴近用户需求,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档案服务就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第三,实现管理的高度智能化。就是要让被管理对象具备“智力”,能自主判断并与管理者有效“交流”,解放人力,实现智能化和高效率管理。并积极融入“智慧杭州”建设中,在档案信息与服务上提供基础保障,借势借力推动档案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