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2014-06-13黎晓奇高梁张记欢
黎晓奇+高梁+张记欢
摘要:文章首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介,指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中国创造”之间的关系。之后对中关村科技园的情况以及新时期下首都转型升级期间的主要难题进行了介绍,在此之上对中关村科技园在首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根据“中关村模式”结合地方情况提出了四点启示,可以对其他城市的新型城镇化与高新园区联动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园;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关村科技园
一、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镇化建设对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人均资源稀缺等矛盾变得更为突出。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已经无法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质量已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同时,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潜力巨大的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储备已具有一定规模,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也正初具规模,如何有效地将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开发与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 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简述
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提升人民生活福利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从突出城市本身转向重视城市功能,提升经济效率,激发农村地区的潜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成功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协同推进。它不是把农民赶到城市,而是推动城市功能覆盖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以保护环境为契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环保、新能源等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传统的城镇化相比,在于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特色化发展,本质是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接,是先进产业与农村的“产村融合”。均衡发展就是将发展资源更加科学的分配到各个区域,显著提升经济效率。特色化发展就是要重视不同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发挥各地多种资源优势,实现个性鲜明的城镇化。同时,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物质和文化资源充沛,人口众多。这些都为乡镇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发挥农村市场潜力带动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在新时期下,大量的人口已经逐渐离开农村,许多来到了中小城镇,伴随着收入的提升,逐渐出现了新的市场需求,这是一种新的人口红利。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本国内最大的内需,形成有依托,有庞大市场的产业集群。因此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就在于涌现出一大批能满足中国农民需求的“中国创造”。
三、 中关村科技园在首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分析
1. 中关村科技园简介。中关村科技园全称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的高新园区。它起源于20个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历经多个发展阶段,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新园区中的璀璨明珠,享誉全球的“中国硅谷”。
中关村科技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格局,即在北京每一个区县都有一个分园,共计488平方公里,成为了首都跨区的高端产业聚集区,涵盖了北京市70%的工业用地。汇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2万家,形成了以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及应用、生命科学、环保新能源、先进制造等尖端领域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园区内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教人文资源,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坐落于此,聚集了全国领先的科技人力资源。留学归国人员超过1.5万人,汇集了北京市80%的“千人计划”人才。在充沛的人力资源支撑下,园区2013年总收入超过2.5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7 000亿元,占全市40%以上,从业人员达160万。获得授权专利2万余件,专利申请量过百的企业超过30家。全国每年创业投资金额的1/3都发生在中关村科技园,这里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9 000余家,上市公司总数超过220家。中央有关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各项政策在园区内先行先试,实现资本与科技的高效结合,逐渐形成国家级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的摇篮和国家首个技术转移聚集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园区成功获得2015年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年会举办权,是提升企业对国内外创新资源整合利用能力的机遇。目前园区所释放的科技红利已经带动环渤海圈经济的发展,并与全国多个省市携手建立科技园,如河北、山东、内蒙、贵州等,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带动全局。在未来,中关村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2. 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对首都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1)新时期下首都转型升级的新问题。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中心。这里拥有充沛的资金、人才、科技、文化等资源,是一个国际化的特大型城市。然而,北京的发展也有属于自己的“烦恼”。虽然这里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成就已经领先全国,但是由于城市规模较大,人口流动性高,市政运营成本高,基础设施处于发展期等因素,城市的发展依然受到制约。与同等级的特大型城市相比,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艰巨的任务,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征地拆迁、棚户区改造、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基层治理现代化等问题。如何提升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中央的战略部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北京面临的新课题。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月对首都工作的重要批示,北京要进一步研究新时期下的战略功能定位,抓好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破除约束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着力推动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这些新问题的本质,是一个特大城市如何通过转型升级来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经济质量、释放科技红利、带动区域经济,而这些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2)中关村科技园在首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时期的重要作用分析。中关村科技园作为先行先试的高新园区,是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核心动力,为首都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核心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①破除体制机制壁垒,释放科技红利。中关村科技园是一个大的示范区,在这个示范区内许多最新的科技政策可以先行先试。例如“1+6”政策体系,其中“1”是指搭建了一个联合多个中央部委,市局单位组成的综合创新平台,有效地优化了繁复的行政审批程序,打通了企业—政府间的绿色通道,提升了管理效率。“6”是指六大科技政策,涉及税收减免、股权激励、人才保障等方面,大幅度减少了企业的负担。此外还有“新四条”、“1+10”、“京校十条”等科技政策,全面优化了示范区内企业的经营环境,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机制壁垒束缚,以创新政策环境培育出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势、释放了科技红利,是北京数万家企业成长壮大的沃土。
②创新政府服务职能,助力企业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北京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履行着服务园区企业,推动创新发展的职责。在园区,政府机构不仅是企业运营环境秩序的维护者,更是解决企业迫切需求的服务者。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严格把关落地项目的质量。组建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简化企业办事程序,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广泛调研,积极服务一线,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发动社会各界贤达的智慧,举区域之力,共同解决园区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推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丰富服务机制,内化企业和市场的交易成本。积极构建良好的创新业态,吸引科技金融资本和领军科技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机制,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全方面的大后勤服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正在构建统一的企业信用体系,为后续的科技金融、产权保护打造坚固的基础。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维护创新积极性。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创新服务方式,建立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平台及服务体系,让企业可以从繁复的事情中摆脱出来,专注于技术和市场,极大地盘活了园区的创新资源。
③统分结合,推动园区特色化发展。在全市层面,中关村科技园区下辖16个分园,分别位于北京的16个区县。每个分园领导一般由所在区县主要领导担任,中关村管委会(大管委会)从规划,信息,资金等方面推进市级层面的统筹管理,根据不同的项目和规划在市层面有对应的领导小组,各分园领导和中关村管委会领导入组。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各区县的积极性,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实现特色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多种组织机制创新,可以有效的进行全市方面的统筹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推动各分园区建设,从人才、官员考核、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使各分园区围绕着首都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向心发展。在区县层面,采用“一镇一园”模式,在条件适合的地方建立乡镇所属的科技园。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区县是规模较小的行政区域,外部效应可以更好的内部化,区域内各部门交易成本也会下降,因此乡镇科技园可以同时得到所在乡镇、区县两级政府更为直接有力的支持,从而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抓手,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例如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它是海淀区东升镇的乡镇科技园。该园区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创新利用,建设科技园区的成功典范。以各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形成大的股份合作社,成立专业的公司,统一负责高新园区建设,所有权和收益权归农民所有,成功的解决了融资、收益分配等一系列难题,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园区总收入近百亿,是盘活集体土地、提高农民收益、推动产业转型的有效模式。
④发挥自主创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就在于“中国创造”与中国市场能否有效对接,而自主创新在这方面有两大优势。一个是区域内的自主创新更能“接地气”,满足当地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对当地文化进行挖掘、弘扬,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文化环境。另一个是掌握核心技术,尤其是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可以大幅度增加企业利润,同时降低产品的价格,让更多的人能用得起,进一步激发创新,增加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在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时候,科研院校等教育机构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的加强。通过发展当地的科教机构,可以聚集和吸纳更多的人才。教育和就业是息息相关的,教育产业的繁荣将对本地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汇集更多的企业,从而振兴当地的经济并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
⑤突出城市功能,以点带面,辐射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是优化经济质量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功能的重视将逐渐超过城市本身。换句话说,科学、生态、人本的城市功能将成为目的,而城市建设本身只是手段。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新园区本身就是一个新型小城镇。从空间上来看,也许这种小城镇的面积并不算大,但是从经济质量、规模等方面来看,它甚至超过了一些小的城市。城市的意义不在于它有多大,而在于它能否提升经济效率。高新园区作为一个小城镇,各种商业、生活、休闲等城市功能齐全,且环境状况优良,经济效益好,解决大量就业,投入产出效率高。高新园区是传统城市的升级版,在发展建立的过程中由于空间规模小,因此许多问题容易解决,风险也可控,还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北京许多园区外观上看着像公园,例如海淀北部的环保园,绿地面积达70%,是汇集科技、生态、人文于一体的循环经济生态圈。同时,各科技园的辐射效应也非常大,相互之间都有积极影响,可以遥相呼应,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整个城市转型升级。
四、 启示与建议
国内高新园区正处于蓬勃的发展阶段,借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经验,可以更好的将地方上的高新园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城市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梳理中关村科技园在首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经验模式,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与建议:
(1)以科技政策“开源节流”,构建优质创新环境。目前国内高新区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但共同之处在于科技政策创新与先行先试。政策创新的意义在于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打造一个适合创新的业态,激发园区创新活力,让更多的创新人才可以在这里面发挥自己的才华。同时,高新园区的职能定位就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在选择项目落地时要根据政策严格把关,真正发挥好高新园区的功能,避免圈地搞房地产等情况。
(2)推动组织创新,实现高新园区与城镇联动发展。高新园区发展要紧密结合本地需求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因此在条件适合的地方设立乡镇高新园可以发挥地方积极性,并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高新园区的组织创新,可以建立市、县、乡科技园的联动机制。县级,乡镇级科技园作为市科技园的重要补充,可以实现多层次、全方位互补型的高新园区。以区县、乡镇科技园为依托,优化城镇质量,丰富城市功能。以市级科技园为核心,辐射带动乡镇科技园发展,从而使高新园区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抓手。
(3)以高新园区为依托,聚集高端人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技园区的建设也依赖于人才。因此需要以高新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契机,聚集、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包括科技人才和企业家人才。科技园是对接高端人才与本土需求的一个“离合器”,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释放巨大的科技红利,吸引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将成为人才战略的第一步。之后地方科教产业和创新文化会得到新的发展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一批本土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战略的第二步。这两批人才将有力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科技人才为核心形成高质量的城市。
(4)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无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是高新园区,顺利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人才与资本的有效对接。这种对接高度依赖于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的绿色通道,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完整的社会信用平台、提升市场信息交流效率是推动现代化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提;二是中国的国情和市场需求结构决定着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最为重要的几大产业之一,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对接市场需求与国家战略方向,为地方高新园区发展注入动力;三是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基础,完善的信用体系将大幅度降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优化投资效率,将金融资本有效的配置到有发展前景的高新企业当中,为科技进步、企业发展、区域繁荣、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二厚.李克强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人民日报,2013-07-10.
2. 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中国发展观察,2010,(4).
3. 郭洪.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年鉴,2012.
4. 张越,冯新力.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乡镇企业突围的样本.中关村,2012,(5).
5. 折然君.中关村绘制创新发展新蓝图——中关村版图扩张至一区十六园买上发展新台阶.中国高新区,201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13BJY060)。
作者简介:高梁,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黎晓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张记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