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舟竞渡

2014-06-12

读者欣赏 2014年6期
关键词:汨罗福海荆楚

疏疏几点黄梅雨,佳时又逢重午。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形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锦,唤风绫扇小窗午。

沉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景,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韵鼓。

—周邦彦《齐天乐·端午》

龙舟竞渡自古有之,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故里秭归,锣鼓动天,《招魂曲》响,四乡八里的人们聚集到西陵峡南岸,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

《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龙舟竞渡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们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而去,争先恐后划船拯救,后来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便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所以在湖南汨罗县,龙舟竞渡前必定先往屈子祠,披红布于龙舟之龙头上,将龙头供于祠中拜祭,之后再安回船上。在屈原故里,同样有赛龙舟前拜祭屈原的仪式。划船过程中,人们大喊“何在”,可以解释为寻找投江而死的屈原。

除了屈原之说,不同的地方对龙舟竞渡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吴越地区,有龙舟始于越王练兵之说,《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在江苏一带,竞渡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曰:“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浙江地区,龙舟竞渡是纪念曹娥;广西地区则是纪念马援;福州则纪念闽王王审知。

最初,“竞渡”之舟只是一般的小舟,西周才有“龙舟”之说。《穆天子传》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春秋战国时期,“竞渡”活动已相当普及,这从浙江鄞县出土的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钺上的“竞渡”纹可以看出。

秦汉魏晋以降,民间“竞渡”已常在一些特定的时间里举行,只不过历代时间可能略有不同,但汉代、南朝已形成在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见《续齐谐记》)。《隋书·地理志》云:“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震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见,龙舟竞渡在隋朝已演变成“竞渡之戏”,而且“观者如云”。

到了唐代,龙舟竞渡的规模宏大,动辄数十艘巨大的龙舟参赛,并开始为比赛设置“锦标”,即在终点竖一竹 竿,竿头上悬锦彩,优胜者夺到锦彩就称为“夺标”。这就是后来体育竞赛中“锦标”的由来。“锦标”的设置,使竞渡变得更为激烈和扣人心弦。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千多年前的那场龙舟竞渡比赛。诗曰:“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为衬托竞渡的热闹场面,诗人又写道:“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这样精彩难得的景象,连封足禁闭的妇女也会梳妆打扮,出来观看,可以想见江边是多么热闹!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明快变热烈:“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那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顿时跃然纸上。

龙舟竞渡如此精彩好看,皇家怎能不热衷?历代的帝王们均有临水观看龙舟竞渡的活动,这些在皇家园囿举行的比赛,常被画家记录下来,实在是因为这精彩的画面本身就值得入画。

宋代为练水师并进行娱乐,水上运动盛况空前,龙舟竞渡丝毫不逊唐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龙舟夺标图》,就描绘了北宋皇室在宫廷后苑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

顺治十一年(1654年)端午,皇帝召内大臣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欢宴至暮。圆明园盛时,除遇天旱祈雨,每逢端午节便在福海举办龙舟竞渡活动。昭梿的《啸亭杂录》中有关于福海龙舟竞渡的描写:“命内侍习竞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龙妲首,络绎于鲸波怒浪之间。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皇帝及王公大臣在湖西岸中部的望瀛洲亭观看,嘉庆时改在澄虚榭;皇太后及后妃们则在湖心的蓬岛瑶台观赏。龙舟竞渡结束后,皇帝则到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戏楼看戏。“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就是乾隆在观看西苑龙舟竞渡之后留下的著名咏唱诗句。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龙舟竞渡活动,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它所传递的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让这项运动拥有了持久鲜活的生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汨罗福海荆楚
一个温暖世界的方向
走读湖北
荆楚老乡敲钟忙
赶会
荆楚战疫之歌
致逆行者
开春时节
仓央嘉措
吊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