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讲课境界,增强哲学教学有效性

2014-06-12陈苑珍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4期
关键词:境界原理运用

陈苑珍

摘 要:面对学生学习、理解、运用哲学知识的困惑和疑难,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从概念—原理—运用三个层次,提出了哲学教学的三种境界: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畏浮云遮望眼—要识庐山真面目,从而提出了增强哲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哲学教学;境界;概念;原理;运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四个模块的教学中,高二“生活与哲学”这个模块是学生感到最难理解的一部分,面对抽象的哲学概念、深奥的哲学原理、庞杂的理论体系、灵活的哲学试题,学生往往觉得困惑茫然:听老师讲时清楚明白,做题时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原理和方法论烂熟于心,做题时无所选择,盲目罗列……面对教学哲学中的难点困惑,本文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点教学哲学的方法,以期能够增强哲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弄懂概念是基础

纵观整本哲学,羁绊学生思维、困宥学生理解的是一系列的哲学概念,然而对于高中这种能力培养型的教学和高考这种选拔人才型的考试,考概念背诵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很多教师受高考指挥棒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考什么就要学什么,概念不直接考就不要学生识记和理解,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在不理解哲学概念的基础上囫囵吞枣地记忆重要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好比万丈高楼建立在松软的地基上一样,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运用哲理解答问题埋下了隐患,所以哲学教学要让学生弄懂每一个基本概念。例如,“物质”的哲学概念是学习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起点,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其概念表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彻底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为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和方法论”来解答唯物论的有关主观题奠定基础。教师必须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解释清楚,明白“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但同时它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种“客观存在”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就要求学生把它弄懂,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共性,绝对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也要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区分开来。可以运用对比法来解释说明哲学的基本概念,例如可以把“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对比讲解:“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是客观实在的东西;而“意识”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目标、工作计划和设计方案等。另外,哲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运动和静止、实践和认识、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革、人民群众、价值观、人生价值等等,虽然高考很少直接考查概念记忆,但是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考查对它们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只有在让学生彻底明确它们的真正含义后,才能为以后的原理学习以及运用打牢基础。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理解原理是关键

很多教师在平时的哲学教学中存在误区,只关注原理和方法论的整理和归纳,然后让学生把老师总结的原理和方法论整理出来进行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原理的推理和讲解,导致学生在不理解的基础上“硬啃”晦涩难懂的理论观点,还不住地抱怨学生“笨”,总是记不住,其实是老师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违背了学习哲学的基本规律,教师似乎走了捷径,其实是走了弯路。如何教学生明白理解哲学原理呢?首先,要用好教材,因为哲学教材的编写运用是归纳法;总体思路是:由基本事实到基本结论。即从大量事实中筛选基本事实并且是学生熟悉的材料和事例,再对基本结论分析即分析基本概念,最后从基本结论到基本运用。例如,教材在阐述“世界的物质性”这个原理时,就是结合基本的事实,从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逐层说明,最后水到渠成归纳总结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个理论: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了解地球起源的故事,在学生明白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既不是人创造的,也不是上帝创造,很自然就理解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然后根据以往学过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感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中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再结合后面的知识简单一点“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学生才能彻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并且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学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以及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等知识,由于“世界的物质性”这个原理在整个哲学模块中考查的频率不高,很多老师就把基本的事实阐述忽略不讲,直接给学生总结原理内容,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无疑是拔苗助长,遮盖了学生理解问题的思维眼睛,为以后学习一系列的哲学观点制造了理解障碍。再如,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普遍原理其实是一个很简单易懂的观点,而当学生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却经常遗漏,究其原因也在于讲授新课时只是让学生整理记下了原理和方法论的内容,违背了教材由基本事实到理论归纳的编写规律,忽视了课本上图文并茂的差不多四页的事实阐述: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所以要让学生克服原理难以理解的心理惧怕,教师先要做到“不畏浮云展望眼,克服理在最高层”,要让讲解由浅入深、层层分析,不要“空谈误生”要“实讲兴教”。真正深入研究哲学教材,给学生讲细讲透抽象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三、要识庐山真面目,灵活运用是目的

学生在清楚基本概念、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要学会运用哲学观点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才是学好哲学的最终目的。“哲学与生活”教材的编写具有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突出特点,在选取哲学练习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基本哲学观点教育和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增强题目的时代感;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正确引导和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增强练习的针对性;选取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哲学知识为支撑的材料,加强试题的有效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试题的开放性、实践性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哲学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解答有关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达到“认识哲学真面目”的境界。由此可见,哲学教学必须注重讲练结合,讲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学生练一遍,教师讲解哲学概念原理固然重要,但是学生不加练习是不行的。要注重学生的练习,这是增强哲学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一环,要精心选题,要用心评讲。通过评讲练习题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领会如何实际运用。哲学只讲不练等于纸上谈兵,学生考试时就觉得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作答。并且结合学生做过的试题再把知识升华归纳,让学生以后遇到相似材料会得心应手地运用原理加以分析解决。比如,根据材料练习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后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以后在材料中遇到类似关键词要想到该原理:存在着差别或差异;区别对待;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不同条件下或在不同情况下或在不同历史时期,实施不同的对策、策略或政策;想问题、办事情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展特色农业或特色经济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新情况、新形势下的新特点;办事情要有针对性;发挥独特优势;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身定做;根据当地当时实际;比较优势等等。我们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当我们把有关原理的归纳和总结告诉学生,当他们真正理解了哲学观点内涵后,就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和作答了,教师的支架式帮助也就完成了教授哲学的使命,也不用在实践教学中一味地讲下去。真正达到“一个平庸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个好教师则是教学生发现真理”的目的。

以上三種境界主要是针对教师讲哲学而提出的要求,教师讲完了、讲透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会答哲学题了,任何一个模块的学习都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即在双边教学活动过程中,仍然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只是发挥支架和导学作用,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必须打破传统的强制灌输知识的被动模式,要将单一的课堂教学真正转变成为双边的动态互动。要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课下与课上相结合,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交桥”,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同时更多地为思哲学课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让学生走入哲学的灵魂深处,既可以提高哲学课堂的有效性,又可以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湖南:岳麓书社,2005(3).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3).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学)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境界原理运用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品“境界”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