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因素探析
2014-06-12但飞翔
但飞翔
(长江大学 教育科学系,湖北 荆州 434023)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因素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人的人格影响程度不同。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能够与社会有更多的接触机会,能够接触到各种人和事,对他们的人格塑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影响
家庭是人成长学习的第一个地方,它较学校、社会对一个人人格发展有更为深远的影响,而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家庭的核心,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子女人格的成长与发展。好的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出外向、有亲和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大学生;不良的教养方式结果则恰恰相反。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可知,人格发展贯穿终身,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是为个体顺利地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创造条件,否则个体会遭到适应困难并影响后期的发展。该理论的前五个阶段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的,第六个阶段也就是成年期也间接受到父母影响。可见父母对子女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及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与完善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根据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同,可以大致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断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纵容型教养方式与未参与型教养方式。专断型教养方式的家长替孩子决定一切,他们要么过分干涉孩子的行为,要么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更容易在大学里表现内向、情绪不稳定及胆小怕事,易产生对他人的依恋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形成过分自我约束、缺乏自信、依赖家长、自卑易怒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人也可能易患神经症。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会以合理的方式对孩子实现控制,会根据孩子的特点控制自身行为。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容易发展成具有外向、情绪稳定、具有同情心等人格特征的人。
当然,会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所在的地区等。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的管教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面面俱到,那么严格。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成年,父母需要考虑的已经不再是教养孩子,而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当然,对待方式的不同同样会影响该阶段子女的人格塑造。如果该阶段父母能够尊重子女,能够理解子女的一些行为,对子女的成就能够给予恰当称赞,能够更多地同子女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就能够使子女的性格朝着外向特征发展,即喜欢热闹,好交际,开朗活泼。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表现出不理解、专断、过多地表达负性情感,则易使大学生形成倔强的性格特征。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就是大学校园,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学风,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舆论环境等内容,具有超前性、开放性、非强制性与持久性、广泛性、创造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等特点。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特长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发现自己,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创造条件。校园文化的最终价值在于形成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促进的人格能力。
1.校园物质文化给大学生健康人格提供物质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为校园文化服务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物质对象。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绿化美化、场馆建设、卫生环境等。一个拥有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的学校能够让就读的大学生产生自豪感,同时给大学生人格的良好发展提供可能。
2.校园的文化制度给大学生健康人格提供政策导向
校园文化制度是在保证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不限制大学生自由的基础上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为以后生活打下基础。就我们长江大学而言,就有“一工部”这一教学制度,“一工部”规定大一所有学生必须准点上早晚自习,学习内容以英语为主。这样的一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语学习,使大一英语四级的通过率在同类学校排名前列。也促使学生养成上自习的习惯,在未来的学习中积极主动。
3.校园活动文化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
校园生活除了学习外,还充实着各种活动,包括各类社团组织的活动、文娱活动、科技创造发明、公益志愿者活动、体育锻炼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置身其中能够让他们在学习中发展其他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能够给学习不出色的学生提供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的机会,减轻他们的焦虑感,并能够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
4.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无穷动力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校园优良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校风学风、治学理念等。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长江大学的校风是:“求实”、“进取”、“创业”、“报国”。简单几个字凸显出校园秉承的精神文化。另外,本校的“10.24大学生英勇救人”事件使得校园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
三、恋爱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恋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大学生恋爱的利弊根源并不在于恋爱本身,而在恋爱者自身。良好的人格发展状况有利于大学生较好地处理恋爱问题,而健康的恋爱也有助于促进人格的健全与成熟。正如莫里哀所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恋爱是心与心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会学到彼此怎样更好地交流并尝试与对方趋同。爱情首先是美好的,往往看到最多的是对方的优点与长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再者,恋爱的双方都想在对方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因而他们都会想方设法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对自己有所欠缺的地方极力改善;其次,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双方能够互相帮助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心灵与精神上的安慰,减少了不少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再次,恋爱总能够让人精神振奋,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在爱情的激励下,能够做许多平时不想做、不敢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真正的爱情能促进自我教育和不断进行白我完善,通过自我完善,人们变得更纯沾、更高尚、更勇敢、更忠于人类的崇高理想。”
首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极力渴望恋爱,但是由于心理发展上的滞后导致他们急于进入恋爱又无法面对恋爱中的矛盾,无力承受恋爱失败的打击。其次,大学生很多往往不知道怎么恋爱,由于缺乏爱的能力,往往会使恋爱中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并为此而烦恼、痛苦。不健康的恋爱观会影响人格的发展,有的同学把恋爱视为寻求刺激、填补空虚的途径,从而追求低级趣味,不愿承担任何责任,将爱情基础建立在沙滩上,极易导致恋爱的失败;而有些大学生则崇尚“爱情至上”的观点,把爱情看做人生的全部,一旦爱情失败就一蹶不振,使人格的发展扭曲、变形,形成虚伪自私、嫉妒贪婪、消极自卑、不负责任等不良人格特征。
四、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网络一方面能够促进人格的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人格的虚拟性。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渴望能够独立生活,渴望社会的承认。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包括经济与现实问题,他们往往有要求独立的想法而没有独立的能力。他们尚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处理好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时网络的力量得以体现,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网络交往比较随意,进退比较自由,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这种人机对话的网络交往中,人更具有独立意识。但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网络交往只是在虚拟的任人遐想的空间中进行。如果长期处于虚拟交往所带来的幻觉之中,就可能形成自我虚拟的人格。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实践。当虚拟交往导致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离,导致自我与其所联系的社会关系的分离时,自我也必然与人的本质相分离。
网络一方面促进人格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人格变异性。人格的个性化发展离不开宽松的环境、包容的心态。现实的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人格的个性化发展,他人的眼光、社会的舆论都是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而且,由于校园环境的局限及校园资源的有限,大学生在校园中充分显示个性的机会并不多。但是网络环境相对宽松,学生可以尽情地发表言论和抒发情感。同时网络是一个隐蔽而又缺少监督的世界,它在张扬人的个性的同时也令人的劣根性暴露无遗,它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巨大冲击,传统的伦理规范难以约束网络行为。在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冲击下学校及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网络一方面促进人格开放性发展,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人格的封闭性。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它对任何上网者都展示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从而增加了人们接触外界的机会。开放的网络使大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大量的网络信息、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更打破了他们封闭局限的观念。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的同时会对现实感到厌倦与冷漠,他们往往和网上的陌生人聊得热火朝天,却不能或不愿与身边的人交流,这种封闭性不利于大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了大学生正常人格的发展。
[1]赵永新.大学生健全人格及其培养问题研究.
[2]邢邦志.大学生人格发展研究.
[3]海蓝.大学生现代人格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4]王彤.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研究.
[5]尚秀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6]任秀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
[7]王东莉.论恋爱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8]黄映琼.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9]黄映琼.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10]陈会昌.人格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