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人已逝 谁与争锋

2014-06-11理智

中国收藏 2014年6期
关键词:赵无极朱德画作

理智

赵无极:自我认同的升华

出身总是对人的一生有着某种决定性的影响,赵无极名门世家的出身以及来自祖上传统文化的积淀造就了他人生的随和、开朗和自信。而这些因素注定左右着他人生的成长轨迹和他的画作风格,并且将在长达90多年的岁月里一直环绕在他身边。

作为同班同学,数十年后朱德群谈起他与赵无极的区别时说:赵无极上课并不专心,而我则是老老实实地学习国画。朱德群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语实际上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他们二人对待艺术的不同——一个是学艺术,一个是玩艺术。而这种不同也深深地浸润进了他们的画作,并最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风格。

对于任由兴趣自由发展的银行家公子来说,赵无极从14岁考进杭州艺专开始,就卯足了劲要去学习西画。而对于传统书画,他早已耳濡目染,甚至有了些叛逆情绪。因此,当赵无极一开始踏上巴黎,他就完全将自己交给了这座浪漫的城市。

人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是痛苦的。赵无极带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去法国,却又一变再变,不断自我否定,试图消解自己的出处。这种矛盾与痛苦更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克利那种抛开具象,描绘感受和营造空间的抽象表达方式暗合了赵无极迫切需要摆脱现状,摆脱法则的束缚,去创造自我的需求。而他的无拘无束,开朗好动的性格又将其发挥到极致,因为这种风格事实上与中国传统书画的形而上的抽象精神几无二致。“这是我绘画一个阶段的结束,或更正确的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新阶段的开始”,赵无极说。

《抽象》是赵无极创作于1958年的代表性力作,曾代表他参加了“巴黎画派”的大展。在这幅透着墨黑、大地红褐与蓝紫的偌大画布上,浓烈的黑色线条向外扩散,不知名的文字符码互相衍生,跳跃、碰撞,空间膨胀又收缩,画布中心,浓稠的红色穿透黑暗的阴霾,与神秘的白色光线和黑墨激烈地交锋……“画家已经走通光线、色彩和物质之道,手执其中的奥秘回来。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归,画家的眼界从此向我们展示从形相本身之内而来的形状世界。”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这样称赞赵无极的作品。

风格即人。与朱德群外静而内动,矛盾激烈的个性不同,赵无极潇洒不羁的性格让他的作品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彰显着神秘抽象的东方神韵。因此,就作品本身而言,或许中国人更容易接受赵无极的缥缈与虚幻。

市场:酝酿积淀 坐享其成

相较于朱德群来说,国内藏家对于赵无极本人及其画作的认知显然要早得多。解放后赵无极曾多次回到国内,探亲和访友,并且早在1983年,赵无极就在旅法35年后回国内在中国美术馆和浙江美术学院(前身为其母校)分别举办了他的画展。与朱德群一样,赵无极的市场首先在港台拍卖场中被确立,在他们的带动下,1997年中国嘉德首次推出了赵无极画作拍卖,也是这个时期,中国收藏界才开始接受“抽象艺术”。2006年至2008年之间,伴随着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日渐升温,赵无极的作品数量和市场价格也持续上扬。2006年,赵无极作品上拍68件,成交率为93%,连续三年成交率保持着90%以上的高水准;2007 年,赵无极作品的成交价格继续上升,但幅度有所减缓。北京保利春拍中赵无极的一幅名为《19.05.59》的抽象画拍出了176万元,这也是赵无极的画作成交价首次在内地越过100万元大关。同年北京翰海春拍的一幅赵无极《16.4.1962》更是拍出了332万元的高价。这些都标志着赵无极在内地拍场中渐入佳境。

2008年,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全球艺术品市场骤然遇冷,赵无极也受到冲击,但其成交价却和2007年基本持平。2009年至2013年,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艺术品市场却一枝独秀,短暂调整后再度暴涨。赵无极的作品在这一轮中表现仍然强劲。2011年,其作品总成交额达到1.196亿美元,超过1000万港元的作品有21件,作品成交均价接近100万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43.96%。作品上拍量也是历年最高,达120件,成交率94%。在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中,赵无极的一幅《无题》拍出了1955万元的天价;而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10.1.68》在以6898万港元落槌。

2012年和2013年赵无极的作品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2013年赵无极辞世后,作品价格再度上涨,在苏富比北京的拍卖中,其作于1958年的《抽象》以8968万元创出新记录。但是在拍场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赵无极的作品似乎成为了多支机构投资资金炒作的一个目标。赵无极作为西方最杰出的华裔抽象画大师,随着人们对他的认可其作品依然还有升值空间。不过近一段时间,赵无极作品的价格应该会进入一个调整期。

朱德群:个性与追求的碰撞

2014年3月26日,享年93岁的一代艺术大师朱德群在巴黎去世。作为200年来法兰西艺术院的第一个华人院士,朱德群在东西方美术史中都注定会留下光彩夺目的一笔。朱德群的伟大不仅在于其融汇中西,打通了抽象与具象的界限;更在于他毕生追求自由,以中国传统书画之精神表现西方抽象油画之灵魂。

吴冠中曾说:“朱德群画面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动,每幅画都是运动的和声,作者将他运动的节奏之美统一在和谐的色调之中,让人隔着水晶看狂舞而听不到一点噪音,粗犷的力融于宁静的美。”事实上,这种“动”源于画家内心的激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安于现状、渴求自由的天性。朱德群也曾回忆少年时代:小时候,被家长要求要临摹楷书,但自己偏偏就缺乏那股子耐性去端坐桌旁一笔一画。后来偷偷在父亲的书房内找到了王羲之的行草书帖子,由此才疯狂地迷恋上了书法,并且伴随终身。

朱德群的回忆向人们透露出了他尚在童年就已经显露出的豪放不羁的天性,这种天性使得他在以后的绘画岁月里,一次次地打破常规,向自我、向世俗挑战,而这种天性也最终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画风。

然而人总是矛盾和复杂的,虽然朱德群的天性引导着他去一步步走向巴黎、走向印象派、走向斯塔尔,但是在他的灵魂深处对中国传统笔墨点画意趣的眷恋却也与日俱增,于是人们看到他在完全摒弃具象绘画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增加着中国书画笔墨的顾盼。

2005年,朱德群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奥瀛》油彩布画在台湾罗芙奥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了533.25万港元的高价。该画在其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960年曾被巴黎夏邦提耶画廊挑选出来,被作为远东地区艺术家的代表,和其他100余位国际抽象画家以“巴黎画派”的主题在当年初秋共同展出。当时在巴黎引起巨大轰动,而朱德群本人也因《奥瀛》而成为“新巴黎画派”的成员之一。在作品中,朱德群以蓝色为主调,其上点缀铺陈着大块大块相互叠加错落交叉的黑色线条。远远看去就如同一幅被笔墨反复涂抹的蓝色宣纸。而法国的艺评家皮耶·卡班在看到这幅画作时却又感受到了另一番景象:“深蓝、赤红、海绿、赭色,夜的鸣响随翻腾的节奏穿透云雾……”

朱德群法国家中的摆设几乎多为东方风格,屋中挂满了书法和水墨画。他的夫人董景昭说:“他生活很简单,很严肃,也很单纯,也不善于交际,不喜欢出去,喜欢安安静静地在家。”一个内心狂野和不安的人,却将这一切隐藏在平静如水的生活中,这就是朱德群。同样,这也是他作品的风格。因此,朱德群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某种刻意,这种刻意是一种天性与人性的纠结与争斗的结果。朱德群曾表示,中国文化在滋润着他,他一直追求将西方的色彩与抽象艺术中的自由形态结合成阴阳和合之体,寻找东西方艺术的一种最佳结合点。

市场:人画俱老 已入佳境

在《2014雅昌·胡润艺术榜》最贵艺术家榜单中,朱德群凭借2013年拍场中2.83亿元的总成交额获得亚军。而这也是1997年朱德群的画作开始进入内地拍卖场中以来最为出色的表现。

相对于港台以及国际市场上对于朱德群抽象油画的追捧与认同来说,内地市场对于朱德群的了解才刚刚开始。据统计,从1994年至今,朱德群的油画在中国嘉德一共上拍了21件。相比中国嘉德,其他国内一线拍卖公司对于朱德群的认知与开发就更晚一步。一些拍卖劲旅在2004年后也相继推出朱德群作品,不过它们的表现并不像近现代画家那样火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朱德群的艺术还需进一步推广和认知。

2006年北京保利春秋两季拍卖各推出了一幅朱德群力作,最终分别以110万元和93.5万元成交,这也创下了朱德群画作的内地新记录。然而从2007年起,似乎行情又急转直下,从2007年至2010年间,朱德群的作品几乎没怎么在拍场中出现。

此后的朱德群市场虽然拍品数量大幅增加,而且不时有高价拍品现身,但总的来说不温不火。事实上,纵观拍场,朱德群在艺术探索上的三个时间段是比较重要的,也是藏家们对其作品最认可的年份。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绘画开始由具象向抽象风格转变、加入东方书画因素、建立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图像风格阶段。此外,那些拍出天价而且对整体市场价格具有带动作用的作品,无一不属于精品范畴。不过总的说来,朱德群在艺术风格上的创造已几近完满。经过长期的沉淀,市场上其作品数量早已呈现稳定的状态,其作品的流通规模和换手速度上较之前均不会产生大的变化。

今年3月26日,朱德群仙逝,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市场有所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助推人们对这位艺术大师艺术价值的认知。

猜你喜欢

赵无极朱德画作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学生画作欣赏
赵无极救恩师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赵无极救恩师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赵无极版画展登陆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