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的逆袭
2014-06-11孟延豹
孟延豹
主持人寄语:4月18日至19日,“2014中小学STEAM论坛暨第二届Scratch现场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在常州举行。这次活动,承续去年的温州论坛模式,依旧由国内立志于提高青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家长、老师、教育团体、中小学校及相关青少年科技创新企业共同发起,坚持开放参与、互惠互助、共同发展的研究活动形式。
较之2013年有所不同的亮点颇多,增加了不少时代的技术元素(如线上线下同步,场内场外直播,微信QQ齐上阵),但活动设计更凸显出围绕Scratch的教学、观摩和交流的天宁特色。展现了STEM、STEAM由点及线的教育教学深化,为与会者们提供了一桌丰盛的Scratch教研大餐。本期就将全视角地回顾这次论坛的台前幕后。
今天,正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家从“创客运动”中涌现,将DIY精神工业化。我们都是“创客”(Maker),生来如此。
克里斯·安德森(互联网经典《长尾理论》的作者)
对于STEAM,我是一个后知后觉者。
2012年7月,作为一个有“十几年军龄的IT老兵”,我开始参加到北师大“Pad新型教学法研究”课题的工作中,作为习惯,我开始恶补教育行业方面与信息化相关的知识,那时候偶尔看到了关于STEM的介绍,但还不知道STEM与“教育信息化”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那张奥巴马总统和“棉花糖大炮”男孩的合影才让我对STEM印象比较深刻。
而知道STEAM这个词已经是2013年的8月份,第一届中小学STEAM教育创新论坛在温州召开,相对于“教育信息化”界各种轰轰烈烈的会议,这个会议“无声无息”,我是在会后从几位相识的朋友微博上看到了会议的介绍,才知道有这次会议。
首先,我惊异于那次会议的草根性,我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教育会议,但还没见过这种纯“江湖”的教育论坛,会议中参会的领导们只是服务和参与的角色,专家也似乎只是起引领作用的配角,主角以一线教师居多,参与大会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外,还有高校教师、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教育企业,创客、校外教育机构和学生家长。
我还知道了从事STEAM的人们在江湖中的身份——教育创客,知道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自我母校的吴俊杰和我小学的计算机老师沙有威,温州的谢作如,常州的李梦军、管雪沨,当然还有上海的柳栋老师……后来我开玩笑地在微博里说,这就是基础教育界的“丐帮大会”。
其次,与会的专家虽然也都是教育信息化方面响当当的人物,但大家的发言却不像其他的“教育信息化”会议,讲什么“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的革命性影响”,而更多地是在讲学科的整合,倡导学生在一个综合的环境中学习如何在项目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了解到这里,我突然有了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教育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特别是云条件下智能终端教学应用模式以及智能终端带来的教学方式变革,是我当时研究的主要方向,我们主要就是希望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一个涵盖物理与虚拟空间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而STEAM教育正是我们的用武之地啊。
“一年一聚,为Scratch,为Arduino,更为STEAM。2014年,我们在常州聚会。”当看到这样的召唤时,我怎么还能无动于衷呢?在“Pad新型教学法”课题的推广中,我已经很熟悉常州、天宁,也很熟悉管雪沨老师了,打了个招呼我就不请自来了。
在两天的时间里,高密度的听讲、听课,我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吮着,逐渐加深了对于STEAM、Scratch教学的了解,开始理解了STEAM对于教育的意义。
我想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那么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功利一点的想法,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这里我仅以在常州听到的来自北京景山学校的毛澄洁老师的“反应时间的测定”一堂课作为例子,管窥一下STEAM教育的未来。
课程导入环节是一个游戏——“萝卜萝卜蹲”,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集中精神,唤起学生对反应时间的关注和兴趣,并且从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的游戏中,什么是“反应时间”以及“如何测定反应时间”。然后,毛老师引导学生借助Scratch中计时器和链表进行按键反应时间测定的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完成后利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涉及单元格填充、数据类型、求最小值函数Min、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最后将分析后的数据填写到实验报告Word中,这是一节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的课。
会后,听课的老师反映,毛老师的课堂似乎没想象得那么精彩,课堂内容选择方面似乎不是围绕Scratch的,学生们的表现给人的感觉似乎也有点云里雾里。其实,不完美是很正常的,Scratch课程虽然已经进入我国有几年,但一直是在课外,进入课堂还只是非常有限的局部的尝试。这恰好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的赛课模式是很难表达出Scratch课程以及STEAM的功用的,在STEAM课程的展示上,应该设想出一种更合理的展现方式。
我以为,毛老师的展示课可以称为教科书式的展示,已经能够让我们看到STEAM给教育带来的变革的很多方面,包括课程本身的不完美,STEAM只是个开端,还远未到形成模式的阶段,这也是我们投身STEAM的原因与动力。
“毛老师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到现在为止还是中国STEAM大潮的主角,他们所做的事情是革命性的,他们作为草根阶层,却撑起了中国当代教育革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了在国内曾经流行的乔布斯之问,大意是,为什么中国难以诞生乔布斯式的商界领袖。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考虑,单从教育以及教育体制本身,如果我们从积极一些的角度出发,我们的教育要如何改变,才能产生培养出“乔布斯”式人才的土壤呢?
被很多人誉为乔布斯接班人(同时也是Tesla、Solar City和SpaceX三家最有创意的公司的创始人)的Elon Musk的自我评价,也许能够解释这个问题。他说自己:“我觉得我就是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
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从Musk的描述中,我们是否看到了STEAM呢?对于STEAM的界定,我非常推崇在常州会议上听到的柳栋老师的总结:“STEAM是什么?STEAM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是面对我们生活中人类的需求,根据科学的概念和原理(Science),借助数学的方法建模与分析(Mathematics),选择相应的技术的手段(Technology),在真实的世界里通过工程的途径(Engineering),创造出具有效用和美感的(Art)制成品,以改善我们人类的感受和生活的行为。”通过柳老师的总结,我们很容易看出为什么STEAM教育能够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能够塑造“乔布斯”式的人物。
STEAM教育就是要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建立这样行为的综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创新的习惯,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
最近在经济学界有一个很火的新概念“边缘革命”,大致的意思是,中国30多年来的变革,是中国民间主导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地从边缘成为主流的过程。这种民间主导的改革,是政府主导的改革的源泉。随着草根的创新性力量日渐显著,执政党内部的改革派日渐看到了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来自上层的改革被融入到底层改革所开创的经济活力之中,两种性质不同的改革最终汇合成一个巨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将这种边缘革命称之为“草根的革命”,或者“草根的逆袭”。
STEAM教育,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变革中“草根的逆袭”!endprint
主持人寄语:4月18日至19日,“2014中小学STEAM论坛暨第二届Scratch现场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在常州举行。这次活动,承续去年的温州论坛模式,依旧由国内立志于提高青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家长、老师、教育团体、中小学校及相关青少年科技创新企业共同发起,坚持开放参与、互惠互助、共同发展的研究活动形式。
较之2013年有所不同的亮点颇多,增加了不少时代的技术元素(如线上线下同步,场内场外直播,微信QQ齐上阵),但活动设计更凸显出围绕Scratch的教学、观摩和交流的天宁特色。展现了STEM、STEAM由点及线的教育教学深化,为与会者们提供了一桌丰盛的Scratch教研大餐。本期就将全视角地回顾这次论坛的台前幕后。
今天,正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家从“创客运动”中涌现,将DIY精神工业化。我们都是“创客”(Maker),生来如此。
克里斯·安德森(互联网经典《长尾理论》的作者)
对于STEAM,我是一个后知后觉者。
2012年7月,作为一个有“十几年军龄的IT老兵”,我开始参加到北师大“Pad新型教学法研究”课题的工作中,作为习惯,我开始恶补教育行业方面与信息化相关的知识,那时候偶尔看到了关于STEM的介绍,但还不知道STEM与“教育信息化”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那张奥巴马总统和“棉花糖大炮”男孩的合影才让我对STEM印象比较深刻。
而知道STEAM这个词已经是2013年的8月份,第一届中小学STEAM教育创新论坛在温州召开,相对于“教育信息化”界各种轰轰烈烈的会议,这个会议“无声无息”,我是在会后从几位相识的朋友微博上看到了会议的介绍,才知道有这次会议。
首先,我惊异于那次会议的草根性,我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教育会议,但还没见过这种纯“江湖”的教育论坛,会议中参会的领导们只是服务和参与的角色,专家也似乎只是起引领作用的配角,主角以一线教师居多,参与大会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外,还有高校教师、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教育企业,创客、校外教育机构和学生家长。
我还知道了从事STEAM的人们在江湖中的身份——教育创客,知道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自我母校的吴俊杰和我小学的计算机老师沙有威,温州的谢作如,常州的李梦军、管雪沨,当然还有上海的柳栋老师……后来我开玩笑地在微博里说,这就是基础教育界的“丐帮大会”。
其次,与会的专家虽然也都是教育信息化方面响当当的人物,但大家的发言却不像其他的“教育信息化”会议,讲什么“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的革命性影响”,而更多地是在讲学科的整合,倡导学生在一个综合的环境中学习如何在项目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了解到这里,我突然有了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教育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特别是云条件下智能终端教学应用模式以及智能终端带来的教学方式变革,是我当时研究的主要方向,我们主要就是希望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一个涵盖物理与虚拟空间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而STEAM教育正是我们的用武之地啊。
“一年一聚,为Scratch,为Arduino,更为STEAM。2014年,我们在常州聚会。”当看到这样的召唤时,我怎么还能无动于衷呢?在“Pad新型教学法”课题的推广中,我已经很熟悉常州、天宁,也很熟悉管雪沨老师了,打了个招呼我就不请自来了。
在两天的时间里,高密度的听讲、听课,我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吮着,逐渐加深了对于STEAM、Scratch教学的了解,开始理解了STEAM对于教育的意义。
我想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那么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功利一点的想法,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这里我仅以在常州听到的来自北京景山学校的毛澄洁老师的“反应时间的测定”一堂课作为例子,管窥一下STEAM教育的未来。
课程导入环节是一个游戏——“萝卜萝卜蹲”,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集中精神,唤起学生对反应时间的关注和兴趣,并且从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的游戏中,什么是“反应时间”以及“如何测定反应时间”。然后,毛老师引导学生借助Scratch中计时器和链表进行按键反应时间测定的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完成后利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涉及单元格填充、数据类型、求最小值函数Min、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最后将分析后的数据填写到实验报告Word中,这是一节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的课。
会后,听课的老师反映,毛老师的课堂似乎没想象得那么精彩,课堂内容选择方面似乎不是围绕Scratch的,学生们的表现给人的感觉似乎也有点云里雾里。其实,不完美是很正常的,Scratch课程虽然已经进入我国有几年,但一直是在课外,进入课堂还只是非常有限的局部的尝试。这恰好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的赛课模式是很难表达出Scratch课程以及STEAM的功用的,在STEAM课程的展示上,应该设想出一种更合理的展现方式。
我以为,毛老师的展示课可以称为教科书式的展示,已经能够让我们看到STEAM给教育带来的变革的很多方面,包括课程本身的不完美,STEAM只是个开端,还远未到形成模式的阶段,这也是我们投身STEAM的原因与动力。
“毛老师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到现在为止还是中国STEAM大潮的主角,他们所做的事情是革命性的,他们作为草根阶层,却撑起了中国当代教育革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了在国内曾经流行的乔布斯之问,大意是,为什么中国难以诞生乔布斯式的商界领袖。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考虑,单从教育以及教育体制本身,如果我们从积极一些的角度出发,我们的教育要如何改变,才能产生培养出“乔布斯”式人才的土壤呢?
被很多人誉为乔布斯接班人(同时也是Tesla、Solar City和SpaceX三家最有创意的公司的创始人)的Elon Musk的自我评价,也许能够解释这个问题。他说自己:“我觉得我就是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
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从Musk的描述中,我们是否看到了STEAM呢?对于STEAM的界定,我非常推崇在常州会议上听到的柳栋老师的总结:“STEAM是什么?STEAM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是面对我们生活中人类的需求,根据科学的概念和原理(Science),借助数学的方法建模与分析(Mathematics),选择相应的技术的手段(Technology),在真实的世界里通过工程的途径(Engineering),创造出具有效用和美感的(Art)制成品,以改善我们人类的感受和生活的行为。”通过柳老师的总结,我们很容易看出为什么STEAM教育能够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能够塑造“乔布斯”式的人物。
STEAM教育就是要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建立这样行为的综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创新的习惯,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
最近在经济学界有一个很火的新概念“边缘革命”,大致的意思是,中国30多年来的变革,是中国民间主导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地从边缘成为主流的过程。这种民间主导的改革,是政府主导的改革的源泉。随着草根的创新性力量日渐显著,执政党内部的改革派日渐看到了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来自上层的改革被融入到底层改革所开创的经济活力之中,两种性质不同的改革最终汇合成一个巨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将这种边缘革命称之为“草根的革命”,或者“草根的逆袭”。
STEAM教育,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变革中“草根的逆袭”!endprint
主持人寄语:4月18日至19日,“2014中小学STEAM论坛暨第二届Scratch现场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在常州举行。这次活动,承续去年的温州论坛模式,依旧由国内立志于提高青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家长、老师、教育团体、中小学校及相关青少年科技创新企业共同发起,坚持开放参与、互惠互助、共同发展的研究活动形式。
较之2013年有所不同的亮点颇多,增加了不少时代的技术元素(如线上线下同步,场内场外直播,微信QQ齐上阵),但活动设计更凸显出围绕Scratch的教学、观摩和交流的天宁特色。展现了STEM、STEAM由点及线的教育教学深化,为与会者们提供了一桌丰盛的Scratch教研大餐。本期就将全视角地回顾这次论坛的台前幕后。
今天,正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家从“创客运动”中涌现,将DIY精神工业化。我们都是“创客”(Maker),生来如此。
克里斯·安德森(互联网经典《长尾理论》的作者)
对于STEAM,我是一个后知后觉者。
2012年7月,作为一个有“十几年军龄的IT老兵”,我开始参加到北师大“Pad新型教学法研究”课题的工作中,作为习惯,我开始恶补教育行业方面与信息化相关的知识,那时候偶尔看到了关于STEM的介绍,但还不知道STEM与“教育信息化”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那张奥巴马总统和“棉花糖大炮”男孩的合影才让我对STEM印象比较深刻。
而知道STEAM这个词已经是2013年的8月份,第一届中小学STEAM教育创新论坛在温州召开,相对于“教育信息化”界各种轰轰烈烈的会议,这个会议“无声无息”,我是在会后从几位相识的朋友微博上看到了会议的介绍,才知道有这次会议。
首先,我惊异于那次会议的草根性,我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教育会议,但还没见过这种纯“江湖”的教育论坛,会议中参会的领导们只是服务和参与的角色,专家也似乎只是起引领作用的配角,主角以一线教师居多,参与大会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外,还有高校教师、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教育企业,创客、校外教育机构和学生家长。
我还知道了从事STEAM的人们在江湖中的身份——教育创客,知道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自我母校的吴俊杰和我小学的计算机老师沙有威,温州的谢作如,常州的李梦军、管雪沨,当然还有上海的柳栋老师……后来我开玩笑地在微博里说,这就是基础教育界的“丐帮大会”。
其次,与会的专家虽然也都是教育信息化方面响当当的人物,但大家的发言却不像其他的“教育信息化”会议,讲什么“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的革命性影响”,而更多地是在讲学科的整合,倡导学生在一个综合的环境中学习如何在项目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了解到这里,我突然有了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教育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特别是云条件下智能终端教学应用模式以及智能终端带来的教学方式变革,是我当时研究的主要方向,我们主要就是希望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一个涵盖物理与虚拟空间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而STEAM教育正是我们的用武之地啊。
“一年一聚,为Scratch,为Arduino,更为STEAM。2014年,我们在常州聚会。”当看到这样的召唤时,我怎么还能无动于衷呢?在“Pad新型教学法”课题的推广中,我已经很熟悉常州、天宁,也很熟悉管雪沨老师了,打了个招呼我就不请自来了。
在两天的时间里,高密度的听讲、听课,我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吮着,逐渐加深了对于STEAM、Scratch教学的了解,开始理解了STEAM对于教育的意义。
我想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那么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功利一点的想法,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这里我仅以在常州听到的来自北京景山学校的毛澄洁老师的“反应时间的测定”一堂课作为例子,管窥一下STEAM教育的未来。
课程导入环节是一个游戏——“萝卜萝卜蹲”,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集中精神,唤起学生对反应时间的关注和兴趣,并且从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的游戏中,什么是“反应时间”以及“如何测定反应时间”。然后,毛老师引导学生借助Scratch中计时器和链表进行按键反应时间测定的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完成后利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涉及单元格填充、数据类型、求最小值函数Min、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最后将分析后的数据填写到实验报告Word中,这是一节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的课。
会后,听课的老师反映,毛老师的课堂似乎没想象得那么精彩,课堂内容选择方面似乎不是围绕Scratch的,学生们的表现给人的感觉似乎也有点云里雾里。其实,不完美是很正常的,Scratch课程虽然已经进入我国有几年,但一直是在课外,进入课堂还只是非常有限的局部的尝试。这恰好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的赛课模式是很难表达出Scratch课程以及STEAM的功用的,在STEAM课程的展示上,应该设想出一种更合理的展现方式。
我以为,毛老师的展示课可以称为教科书式的展示,已经能够让我们看到STEAM给教育带来的变革的很多方面,包括课程本身的不完美,STEAM只是个开端,还远未到形成模式的阶段,这也是我们投身STEAM的原因与动力。
“毛老师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到现在为止还是中国STEAM大潮的主角,他们所做的事情是革命性的,他们作为草根阶层,却撑起了中国当代教育革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了在国内曾经流行的乔布斯之问,大意是,为什么中国难以诞生乔布斯式的商界领袖。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考虑,单从教育以及教育体制本身,如果我们从积极一些的角度出发,我们的教育要如何改变,才能产生培养出“乔布斯”式人才的土壤呢?
被很多人誉为乔布斯接班人(同时也是Tesla、Solar City和SpaceX三家最有创意的公司的创始人)的Elon Musk的自我评价,也许能够解释这个问题。他说自己:“我觉得我就是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
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从Musk的描述中,我们是否看到了STEAM呢?对于STEAM的界定,我非常推崇在常州会议上听到的柳栋老师的总结:“STEAM是什么?STEAM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是面对我们生活中人类的需求,根据科学的概念和原理(Science),借助数学的方法建模与分析(Mathematics),选择相应的技术的手段(Technology),在真实的世界里通过工程的途径(Engineering),创造出具有效用和美感的(Art)制成品,以改善我们人类的感受和生活的行为。”通过柳老师的总结,我们很容易看出为什么STEAM教育能够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能够塑造“乔布斯”式的人物。
STEAM教育就是要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建立这样行为的综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创新的习惯,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
最近在经济学界有一个很火的新概念“边缘革命”,大致的意思是,中国30多年来的变革,是中国民间主导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地从边缘成为主流的过程。这种民间主导的改革,是政府主导的改革的源泉。随着草根的创新性力量日渐显著,执政党内部的改革派日渐看到了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来自上层的改革被融入到底层改革所开创的经济活力之中,两种性质不同的改革最终汇合成一个巨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将这种边缘革命称之为“草根的革命”,或者“草根的逆袭”。
STEAM教育,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变革中“草根的逆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