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切入点表演促精读

2014-06-11陈惠夷彭文韶

师道·教研 2014年3期
关键词:李四光气节小白兔

陈惠夷++彭文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活动广受学生欢迎。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既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又不影响课标的达成呢?

一、抓住人物“对话”点,先读后演

小学语文课文中,许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现的。教学时,找准人物对话的“点”让同桌之间借助拼音互评互读,然后,老师指导学生想象对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用笔简要写在对话旁边。最后进行小组表演或班级表演展示。

例如,在《要下雨了》中,我引导学生讨论:小白兔问燕子时在想什么?脸上有什么表情?燕子呢?学生讨论完后便批注(下面括号内是学生的批注)。

小白兔:(感到很奇怪、眼睛看着燕子)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燕子:(望了一下小白兔,边飞边捉了一只虫子)天快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如此准备之后再进行表演,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燕子低飞”与下雨的关系。

二、搜寻内容“承接”点,先想后演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的句子,抓住这些信息量很大的语句,让学生联系前后内容进行片断的表演,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梅花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体会到老华侨的爱国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表达的方法。文中有一段话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我用多媒体展示梅花迎着风雪怒放,接着在音乐声中描述风雪中苏武牧羊、文天祥就义的情景,启发学生理解,“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的含义。在文章的结尾,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段话,我寻找到与之“承接”的点:“当我登船要回国,外公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时,这位爱国思乡的老华侨,会对莺儿说些什么呢?”迎风傲雪的梅花图呈现在学生眼前,一位位有气节的人物浮现在学生脑海,学生很自然地呈现外公的神态、心理与语言。

三、创设读写“训练”点,先“写”后“演”

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设读写训练点,学生在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思考语言描写的奥秘,然后写话,在“演”与“写”的过程中,凸显人物语言表现的多样性。

在教授《奇怪的大石头》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李四光的好问精神,我们创设了一个读写训练点,让学生联系前面的“问自己”“问老师”,让学生思考李四光是怎样问爸爸的,并且与同桌设计一段对话,然后在班上表演。这样先写后演,加大课内读写训练,使学生可运用本单元提到的描写人物三种形式的对话,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李四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四、寻找课文“补白”点,先“补”后“演”

补白想象就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前后联系,在课文没有展开的情节或空白处,通过合理的想象进行情节的补充。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补白”点,确定写与演的话题,这样才利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联想。有些情节发展过程中呈跳跃状,留有很大的思考的空间;某些省略符号也可视为“补白点”,体味其文学情趣;若结尾处言犹未尽,这个补白点想象的空间更大。课文《小摄影师》故事结尾处是个空白点,让学生续写“小男孩又来了”的故事,然后组织表演。又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作者并没有详加描述,这时趁热打铁,以“想象人类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练习“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提示学生可抓住人们的动作、表情、神态、语言来描述,这也是写作方法的有机渗透。

五、选择“发散点”,超越文本表演

超越文本,依据现实生活的实际进行憧憬式的联想或想象,是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一种表演形式。如《水上飞机》蕴含了使学生好奇的科学知识,找准这一发散点,对穴施计,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水上飞机,然后演示自己设计的飞机。这样的发散性思维表演,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尽情发挥。这时,让学生再把想象付诸笔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妙的作文之道便悟出来了。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四光气节小白兔
气节,一个人的精神脊梁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竹外疏花
李四光的求学之路
小白兔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中国人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