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年,我读《傅雷家书》

2014-06-11陈建

师道 2014年4期
关键词:傅雷纸箱家书

陈建

1985年的夏天,父亲在汉口处理他们公司被诈骗的事。

父亲被一摊子事缠着,心情自然不好。人在遭难时也许最需要亲人。适逢暑假,父亲便带信让我随他公司的同事一同赴汉游玩。我到汉那天,父亲去江边的码头接船,我远远地就看见父亲清瘦的身影。他是被公司的烦心事弄成这样子的。几个月父子没见过面了,父亲很是高兴。

父亲和同事吃住在汉办的招待所,整天与骗子周旋,催讨货款。其间,父亲也陪我游览了几处名胜古迹。其余时间,我闲着没事,便捧着新买的《傅雷家书》读。

大约十多天过去,父亲公司的事似乎也没什么眉目,我们便登上了返程的轮船。船开了,我和父亲站在船舷,看着父亲疲惫而消瘦的脸庞,不禁让我联想起父亲这段时间辗转奔波的情形,心里难免辛酸。傅雷给儿子傅聪的一封封书信以及那令人动容的父子情不住地在我脑中萦绕。

整个暑期,我的身心几乎被傅雷家书所包裹。我终于明白了父亲接我去汉口的缘由。

十五年前,我离开故土南漂,与父亲见面的机会渐少,但这本《傅雷家书》一直相伴在我身边。平时,我时常翻翻它发黄的书页,闻闻它略带油墨的书香,看着一道道红红的波浪线,一行行密密的读书心得,内心里总有一阵阵的翻滚。它是我一辈子读得最烂的一本书啊!

虽然,在这个世上混了二十多年,但却也没弄出个什么名堂来,十几年里孝心尽得都说不出口。幸亏父亲身边还有孝顺的女儿,妹妹担当起了本该由我承担的责任。如今父亲早已退休,在家里安度晚年,其乐融融。有几回,我将已过七旬的父亲接来家里住,可他总觉得不习惯,住不久就要我将他送回老家。每年,父子俩都是暑假相见,除此以外,这《傅雷家书》便成了我思念父亲时最好的寄托。

读《傅雷家书》,就是读父亲。书捧在手里,一幕幕父亲的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小时候,父亲温暖的手总是牵着我的小手,父亲走在前面,我一步一步跟在后头。后来,我长大了,离开父亲在外面上学。每次离家,父亲都会早早地准备好纸箱子,把我要带走的吃的用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一边装箱还不忘一边告诉我各种东西放的位置,生怕我用的时候找不到。然后用麻绳将纸箱十字相交扎好。那时在我的眼里,父亲捆扎纸箱的技术真是高超,从不担心装的东西会在路途中洒落。现在,父亲的孙子到国外读书去了,每次儿子离家,我也像父亲一样早早地帮儿子准备行装,不过现在用的不是纸箱,而是箱包了,用不上从父亲那儿学的捆扎的功夫了。

年纪越大,对父亲的理解越深。如今,我已迈入奔五的行列。也许,几十年的磨练给了我些许生活的沧桑,让我多少明白了一些人世间的道理。

前年,我带着儿子陪同父亲赶了半天的路程,回了趟他好些年没回过的大山中的故园。父亲是家族中在世的辈份最高的长者,他的长辈和兄嫂都已过世。父亲坐在老屋厅堂的中央,花白的发须,红润的面颊,手中杵着一根三尺长的竹棍,正和他的侄儿们拉着家常。我十六岁的儿子远远地看着爷爷,听着陌生的述说。我则在一旁静静地拍摄,用影像记录下家族的珍贵档案,也是在用心铭刻一位游子的遥远的记忆……我们一行人来到一座座先人的墓前祭奠,鞭炮在山谷里炸响,硝烟在树丛间升腾,久久不绝。

父亲出身不好,解放那年不满十七岁的他就离开家乡参加了革命工作。我的祖父母死在三年自然灾害里,因种种原因,父亲终于没能回家与老人家作别。后来父亲出钱总算请人为二老立了墓碑,了却了他心中的愧疚。这次还乡祭祖,祖孙三代第一次同行,对于我和父亲来说都是尽孝,于我那即将飘洋过海去异国他乡求学的儿子而言则有多重的意义。父亲此行自然是高兴不已。

我的父亲是普通的,他没有傅雷那般的渊博学识和非凡成就,也没有傅雷那样独特的教子之道;同样,我更不能与傅聪相提并论。但是,天下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没有分别。

读《傅雷家书》,就是享受父爱。从那一年那一刻起,我第一次在意识里真正明白,我的血液里早已流淌着一种东西——那是浓浓的父爱。

(作者单位:深圳市东湖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傅雷纸箱家书
傅雷的称赞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纸箱打包机的设计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没有寄出的信
小赛的纸箱
家书( 连载一)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用吸管与纸箱打造密室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