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们的魅力细节

2014-06-11罗小军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冯其庸小泽征尔景泰蓝

罗小军

临近中考,我们特别策划了此篇经典人物素材运用文章,照应中考作文高频话题,注重人物素材的经典和运用,并围绕大师们的细节典故,做出精妙的多维解读。每一则人物素材都可以直接运用于适合某话题的作文之中,以求为考生们的备考助一臂之力。

冯其庸:国学大师的西域情怀

2014年春天,随着中央领导的慰问,冯其庸这位国学大师,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冯其庸生于无锡,成长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水乡,然而对西域的情感格外深厚。八十高龄时,他十闯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两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整整绕塔里木盆地走了一圈。途经巴音布鲁克高原时,夜里的气温零下几十度,别人都缩在屋里取暖酣睡,冯先生却夜半独出,到院子里欣赏冰峰罗列的月下雪景,体会苏东坡“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的诗境,差点没把自己冻成高山上的一尊雕像。

尽管吃尽苦头,西域之行却给了冯其庸新的学术生命。他早年学画,耽于花卉。西域之行,拓宽了他的胸襟,题材也侧重于祖国的山川大地。四次进入西部大沙漠、两次险越天山形成的《瀚海劫尘》摄影集,以深厚的历史内涵,展示了祖国西部古文化的灿烂,也为他赢得了著名摄影艺术家的头衔。他坚信,闻名世界的西域学,必将和敦煌学一样,发生巨大的飞跃。

【多维解读】

1.艺无止境。人到黄昏,该是享福的时候。冯老却不同,越到晚年,对艺术的追求越是执著。这种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正是大师的与众不同。

2.注重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治学的真经,在冯其庸身上更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数次边疆之行,也许就没有先生如今的高度。

【适用话题】

文化实践;追求;胸怀;高度……

莫言:记得来时的路

莫言对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常怀感恩之心,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也总是记挂在心。有一次,他与高密老友去青州仰天山,途经一山村。当时临街一户人家的门前,有三株柿树,绿叶落尽,枝头红柿累累,满树辉煌。他们下车拍照,并忍不住嘴馋摘了两个吃。这户人家的主妇带着一对双胞胎小孩出来看,他们要付钱,被主妇笑着拒绝了。回来后,他写了一副对联,“门前万棵红柿,家中一对娇儿”,托青州的友人转交给那位大嫂,以回报她送的两个柿子。

越是来自普通人的友善和情谊,莫言越是珍惜,越是难以忘怀。据河北保定市文联老编辑回忆,当年,莫言怀着对孙犁等文学大师的崇敬,到编辑部投稿。编辑们认为,其作品与保定荷花淀派相似,经毛兆晃老师打磨后,他的首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在1981年第5期《莲池》上刊发。文章发表后,莫言得知毛老师喜欢收藏石头,利用业余时间,跑了狼牙山区,为恩师寻到了一块,并且亲自送到家中。成名后,莫言对保定、对毛兆晃老师,一直心怀感激。他曾在文章中多次表示,“我的写作生涯,是从保定起步。”

【多维解读】

1.懂得感恩。一个人能力再强,影响再大,总是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成名之后,能够铭记着他人的关爱,带着感恩的心态去回报他人,这便是一种美德。

2.小事做起。很多人总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些惊天的大事,却忽视了身边寻常的人物或事件。要知道,任何的成功,其实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累积而成的。

【适用话题】

细节;尊重;感恩;感动;珍惜;回报……

季羡林:潇洒的高考范儿

1930年,19岁的季羡林与同学一起,从山东济南进京赶考。初入京城,坐在洋车上的季羡林,茫然地打量着眼前红的墙、黄的瓦。不过初来乍到的迷惘,很快就被一份新鲜和惊奇所代替。他没有像许多考生那样顶着巨大的压力,而是成竹在胸,没有一丝一毫高考前的紧张。

在住所,窗外刚刚发白,他就起床。不是忙着看书,而是悠闲好奇地观察周围的环境。不是对着一缸荷花、几盆杂花,兴致勃勃地欣赏,就是对着一棵墙边的枸杞树思接千载。到了黄昏时分,季羡林又约了几个同考,到西单一带散步,在黄昏充满了木樨花香的诗意中,放飞飘渺美丽的思绪。高中三年打下的坚实基础,使季羡林考前有了如此轻松的心态。在报考填志愿阶段,季羡林更是尽显潇洒,别的同学都报了七八所大学,而他独独只报了北大与清华。结果两所名校同时录取了他,羡煞多少人。据说当年北大的试题,堪称奇葩。北大国文试题是 “何谓科学方法?试分析详论之”,与一般的国文试题大相迥异。英文试题的汉译英,也让考生大跌眼镜,竟要求译李后主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凭着平日扎实的功底,季羡林把硬骨头当成小菜吃了下去。最终,季羡林选择了清华大学。

【多维解读】

1.超然物外。季先生之美,不仅美在其学问,还美在其对身边万物的那种关注与热爱。也许正是这种超脱与淡然,让他的人格有一种令人敬仰的高度。

2.胸有成竹。真正的潇洒,往往源于美好的梦想与踏实的追求。虽然时光流逝将近一个世纪,面对当时年少的季老,我们依然不由生出无限钦佩与赞美。

【适用话题】

热爱;从容;心态;压力与动力;大师风范……

林徽因:景泰蓝有她的光彩

美女诗人林徽因,世人大概是熟悉的。但对于工艺美术大师这一桂冠,尤其是对于她与景泰蓝的情缘,知道者却不多。

1951年的一天,在萧条的古文化市场,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发现了一只景泰蓝花瓶,他们很是惊喜。摊主说:“这种正宗老天利的‘国宝,到这会儿算是要绝根儿了。”这话对林徽因来说,无疑是一个震撼。望着那刚买回的景泰蓝花瓶,林徽因想,绝不能让这一“国宝”在新中国失传。她与丈夫决定,在清华大学营造系成立一个美术小组,抢救景泰蓝这一传统工艺。她找来珍贵的历代装饰图案分析后发现,中国的装饰图案数量多,用于景泰蓝的却只有荷花与牡丹等几种图案,且几百年一直没有改变。于是她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图案,并亲自设计了一套以敦煌飞天为题材的景泰蓝图案。产品一出,别开生面,顿成经典。第一批敦煌艺术风格的产品,被作为正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纪念品,送给与会的国际友人,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多维解读】

1.保护传统。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国家大事,也是每一位华夏子孙应尽的义务。林徽因的这一举动,让我们看到了她令人钦佩的文化情结。

2.重视创新。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不断注入时代的元素。唯有创新,中华文化才能走得长远,并在世界文化的星空里永远地光彩熠熠。

【适用话题】

文化;传递;创新;光彩;保护;责任……

梅兰芳:一个动作也不放过

一个冬季的夜晚,北京正值大雪。在北影的摄影棚内,却是春意盎然。灯光照耀之下,两个十五六岁的小演员,载歌载舞,正在排练昆曲《游园惊梦》。这两个戏曲学校的学生并不是来拍片的,她们是给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做副演员,做些走位、试光、试音之类的工作。当时梅先生已年过花甲,为了保护老艺术家的精力,才请来了她们。两个小姑娘排练入神之时,已经化好妆的梅兰芳先生走进摄影棚。他披着一件大衣,往水银灯下看,立即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看学生们表演,直至一场戏演完。

梅先生亲切地对两个小姑娘说:“你们走得挺好,请再来一遍。”两个小姑娘低声回答:“好吧。”这一遍有梅大师在场,她们有点紧张了,没演好,就不好意思地退到一边,观摩梅先生的表演。梅先生在悠扬古雅的乐曲声中,将《牡丹亭》中的人物再现。他先用右手拿着扇子演了一遍,又换到左手重复了一遍。然后征求导演和大伙的意见:“左手比右手拿扇子的动作,是不是要好看一些?”大家都点头称赞。正式开拍后,梅兰芳永留在胶片上的杜丽娘,就用左手拿着折扇。事后梅兰芳先生告诉大家,过去他都是右手执扇,看了两个小姑娘的表演之后,他才把动作进行了改变。

【多维解读】

1.精益求精。没有天生的大师,也没有一蹴而就的艺术。大师之所以能够成就艺术的辉煌,往往在于他们能够将精益求精的精神贯穿生命的始终。

2.谦虚好学。韩愈有言,“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与谦虚之心,让梅兰芳先生成就了非凡的艺术高度。

【适用话题】

借鉴;谦虚;改变;成就……

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

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享誉世界的大师级指挥家。1978年,他访问北京时,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指导,提出想听二胡独奏一曲《二泉映月》。民乐系17岁女生姜建华操起二胡,演奏了起来。旋律如泣如诉,哀婉凄凉。小泽征尔专心听着,不禁掩面而泣。后来他终于忍不住,从椅子上顺势跪到地上。身旁的人惊慌地想拉他回座位,他婉言谢绝说:“这种经典的音乐应当跪着听,站着和坐着,都极不恭敬。”就这样,他一直跪着,直到曲子奏完。事后有人告诉小泽征尔,《二泉映月》不过是中国落魄艺人的作品。他说:“我只知道真正的天籁,得用敬畏之心去倾听。”

【多维解读】

1.尊重经典。经典虽美,却需要有人来传承。小泽征尔的那一“跪”,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经典艺术的极致魅力,也看到了尊重中华文化的动人瞬间。

2.敬畏之心。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往往在于他们执著的追求、严谨的创作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而与其艺术造诣并驾其驱的,是其高超的品格。

【适用话题】

欣赏;敬畏;尊重;品格……

猜你喜欢

冯其庸小泽征尔景泰蓝
国宝京粹景泰蓝
La eterna belleza del cloisonné chino
错过的橄榄枝——悼念冯其庸先生
乾隆款景泰蓝花开富贵 加座兽足天球瓶
冯其庸与二月河的忘年交
冯其庸的“笨办法”
何谓景泰蓝?
《不!是乐谱错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泽征尔患食道癌暂别乐坛
小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