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信访办主任的“真经”
2014-06-11左进
左进
“主任,快来,有人上了楼顶……”2013年10月的一个中午,巴南区信访办接待大厅里,一个身影奔进信访办主任办公室。
“什么情况?”区政府党组成员、区委群工部部长、区信访办主任吴伟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边赶往现场,一边了解情况。
“鱼洞一个商品房小区,开发商超过交房期一年半还没交房,十几名购房者拉着横幅上了该小区一栋18层楼房的天台。”身边的工作人员向吴伟汇报。
“是正当诉求吗?”吴伟问。
“是的。”
“十几个人,18层楼……”信息迅速在吴伟的脑海里织成一张网。
“各位朋友,我是信访办的吴伟,我理解你们辛苦大半辈子买套房很不容易,但对于你们的家人来说,你们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冲动,我一定尽力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午后的太阳正当头,吴伟手拿扩音器,反复不停地向楼顶的群众喊话,直至次日凌晨,这群人才被成功劝返。
“只有换位思考,从群众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难处,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难题。”从事信访工作七年,从接待信访群众到处理突发事件,吴伟从参与处理的上千次信访事件中得出了“真经”——“换位思考”。
“说群众听得进去,说得拢的话”
2013年11月的一天,接待大厅来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大爷。
“我的房子遭拆了半截,没人赔我损失!”老大爷走进大厅,铺开一张小凉席,往地上一坐就开始哭诉。
“来了一个‘长期作战的。”大厅里有人开始议论。
原来,老大爷因征地拆迁时房屋补偿面积一直没和拆迁方协商好,以至于一直没领到拆迁补偿金。
“拆了我180平方米的房子,现在只赔我100平方米房子的钱,我不得干!”说起赔偿,老大爷气愤不已。
“什么情况?”吴伟一边走出办公室,一边低声向同事询问。
“拆迁方的拆迁记录里只有100平方米,可老大爷一家却说有180平方米。”了解完基本情况后,吴伟朝老大爷走去。
“老大爷,坐地上多凉啊,起来起来,我们到屋里去,坐在凳子上再说。”吴伟笑脸迎上,搀着老人起了身。
“180平方米有点大哟,大爷,你家以前有几间房呀?”
“五间,拆迁拆了三间,还有两间。”
“拆迁的房子真有180平方米吗?”吴伟向老人递上一杯茶,温和地问。
“我没量过,但我儿子说的有180平方米。”老人说。
“三间房180平方米,平均一间差不多有一块院坝大哟,被拆的那几间是什么房呢?”吴伟心平气和地问老人。
“一间是猪圈,一间是灶屋,一间是侧屋。”老人一边回答,一边嘀咕,“你这么一打比方,好像是没得这么大,你跟我仔细说道说道吧。”
在巴南区信访办接待大厅里,像这样的“麻烦事”经常发生。在吴伟的工作中,连续接访七八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倾听是一种理解,‘讲理更是一种化解,但面对不同的群众,要讲不同的道理。”吴伟说,“说群众听得进去,说得拢的话,才能和他们坐到一条板凳上。”
“问题不解决,他们睡不着,我也睡不着”
2014年1月19日早上8点50分,接待大厅刚刚开门,农民工阳方军就一脸笑容地走了进来。
“老阳,这么早來,有事吗?”吴伟亲切地和阳方军打招呼。
“我是特意来感谢吴主任和信访办的各位工作人员的,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的血汗钱不会这么顺利地要回来,感谢你们!”阳方军紧紧握住吴伟的手。
然而半个月前,阳方军还是怒气冲冲来到这里的。
“还我血汗钱!”2013年12月30日,阳方军带着200多名农民工闯进接待大厅。
“我们要讨个公道!”原来,阳方军和另外300多名农民工在巴南区的一处安置房工地从事土建工作,项目完工半年多,10个班组400名农民工的190余万元工资却一直未发。
“家里老人等着钱治病。”
“一年没给家里寄钱了。”
…………
“假如我是其中的一名农民工,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被拖欠,我得有多着急!”吴伟一边耐心地倾听农民工们的抱怨,一边设身处地思考。
“各位朋友,你们的难处和要求,我感同身受,到信访办来反映情况,说明你们信任我们,请放心,我们一定尽全力解决好这件事!”吴伟斩钉截铁地说。
“多拖一天,农民工兄弟就会多担心一天。问题不解决,他们睡不着,我也睡不着。”送走阳方军一行人,吴伟迅速和同事们研究制订方案。
“那段时间,吴主任经常在办公室过夜,饼干当饭吃。”群众诉求表达科科长杨伦说。
接下来的半个月,信访办召集区城乡建委、人力社保局、公安分局等十余家单位,召开了十余次协调会。
2014年1月18日,农民工们终于领到了被拖欠的工资,而吴伟却瘦了一圈。
其实,吴伟原本是可以告别信访工作的。在2012年换届调整时,吴伟主动放弃调任的机会,向组织申请继续留任信访办主任。面对同事和朋友们的不解,吴伟平静地说:“我就想为老百姓多干一点实在事,晚上睡个踏实觉。”
“多听群众的抱怨,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的难题”
“你们一会儿喊找这个,一会儿喊找那个,到底要找好多人……”2011年12月的一天,一位手提文件袋的群众,在接待大厅发起了火。
因为社保金问题,这位居民往信访办已经跑了八趟。
“今天找不到的人,明天继续找,今天办不完的事,明天继续办,这样做,不仅浪费群众的时间,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吴伟决定从机制上解决信访渠道不够顺畅的问题。
2012年春节假期,吴伟闭门不出,思考解决方案。
“他一工作就钻进去了,真是一股子‘牛劲儿。”父母这样评价吴伟。
“在接访大厅设立联合接访中心和涉法涉诉联合接访服务中心,统筹安排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上访量较大的单位入驻中心,共同接待来访群众,建立‘大信访制度。”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吴伟就向区领导汇报了自己的设想。
“那段时间,政府办公楼各个楼层,都能看到吴主任忙碌的身影。”网络舆情科科长熊晓松说。
三个月后,在区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巴南区“大信访”模式正式启动——区信访办利用搬迁的契机,建成总面积1500余平方米的联合接访中心,并根据群众信访热点,安排相关单位入驻中心,主动接访。
“在中心就能把要找的部门找完,不用东奔西跑了,真是大大方便了我们。”跳石镇信访群众熊先奎说。
“巴南区信访办建立联合接访中心,有效地改变了过去来访群众多头上访的现象。”市信访办和巴南区领导高度评价这一创新举措。
从事信访工作七年,吴伟不仅赢得了信访群众的信任,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他先后获得“重庆市人民好公仆”和“全市信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谈起工作体会,吴伟说:“从事信访工作一定要换位思考,多听群众的抱怨,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