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大本营》的长寿秘诀
2014-06-11谢丹丹
谢丹丹
“凯丽老师为什么来参加《花儿与少年》?”
“我想熟悉我的朋友一定知道我为什么来。观众朋友,你们知道吗?”
“……”
现场停顿了几秒。
何炅接过话茬,“责备”观众:“你们怎么那么不懂事?”
“凯丽老师再来一遍!”
“知道我为什么来吗?”张凯丽略显腼腆地问道。
这一次,全场观众使出吃奶的力气:
“知道——!”一时间,卖力捧场的观众自己都笑得前翻后仰。
2014年4月27日晚8点许,这是《中外管理》记者在湖南广电大楼T2演播厅《快乐大本营》(简称《大本营》)录制现场见证的一个小花絮。当晚,新开播的明星旅游秀《花儿与少年》的7位明星,悉数到场。
原本以为三小时的现场录制远没有电视上的成品看起来那么紧凑有趣,然而事实是,录制过程近乎完美的流畅,除了场景的转换,现场没有一次中断重来。接踵而至的笑点,让人笑到脸抽筋。
难以想象,本以为是少男少女天下的录制现场里,竟然有很多中年甚至老年观众。他们既不是疯狂的追星族,也不是时尚的潮流一族。但面对《大本营》,却依然开怀大笑。
17年的笑声
仔细一想,台上一帮人在那做游戏,相互打趣开涮,竟然做成了一档热播节目,而且还一做就是17年!这在以一个节目最多5年生命周期的电视圈,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
1996年,湖南广电筹备上星,一大批新节目在酝酿之中。就在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电视,其广告还以猪饲料为主时,时任湖南广播电视局局长的魏文彬就大胆提议:上星后的湖南卫视应该有一档属于自己的综艺娱乐节目。《大本营》在这个背景下诞生。它的横空出世,也为湖南卫视奠定了“快乐青春”的主基调。
宋点,《大本营》的元老——第一任导演。“快乐大本营”这个名字,也正出自他之手。宋点酷爱下陆战棋,棋局中的“大本营”是安全之地,谁人都奈何不了。在宋点心里,这个节目就应该是给大家提供一片安全、快乐的净土。于是在一张纸上,他囫囵地写下“快乐大本营”五个字,列为新节目备选名字之一。魏文彬看完诸多更主流的名字之后,偏偏敏锐地在“快乐大本营”这个名字后面,划了一个圈。
17年过去了,宋点的梦想果然成为了现实。在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大本营》,放声大笑,已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习惯。
“有时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大本营》就是湖南卫视的招牌菜,延续口味持续吸引老客户,而《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就像新研发出来的新派菜,吸引更多新顾客。”历经汪炳文、宋点、龙梅三位制片人,到2012年正式接棒第四任《大本营》制片人的罗昕表示青春可人地总结。
从2000年就进入《大本营》的罗昕,谈起《大本营》的强大生命力时认为:正确的导向,即挖掘真善美的快乐,传播正能量,而不是靠低俗捉弄或恶意炒作来取悦观众,是保持节目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我们《大本营》里的快乐,都是非常单纯的,非常友善的。”这也正是宋点当年的初衷。
长期研究湖南卫视的知名传媒人,电影制片人凌平,也对《中外管理》表示:其实每个台都希望做这种长寿的节目,这样最代表整体品质,相对于挖掘新客户的投入产出比也更高。但除了湖南卫视,还没有其他电视台真正做得起来。
涅槃2005
作为人,长寿并不代表不会生病,甚至命悬一线。一个组织或一个节目,也如此。看似一路嘻嘻哈哈的《大本营》,在走到开播第8年时曾差点死过去。
2004年,从“年岁”上也已够本儿的《大本营》,第一次感受到了市场用脚投票的凉意。
那时,还只是导演的罗昕,对这种变化有强烈的感受。她对《中外管理》回忆道:“那时全国的综艺节目,几乎都像《大本营》似的。我们在明星的邀请和节目的形态架构上面,也都遇到了难题。”
就如同如今到处是“爸爸”,区区“几乎都像”四个字已能想象当年《大本营》创办初期对中国电视圈的巨大冲击。
不难理解,在1997年,当所有电视台都在千篇一律地上演层层把关的小品、正襟危坐的晚会、机械呆板的报幕时,《大本营》却以游戏为主的形式、轻松愉悦的主持,而且还是期期直播,迅速吸引了全国观众的注意和喜爱。
第一期《大本营》里有两个重要的细节,虽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影响深远:一、《大本营》主持人“撕掉”了台本,不再拘泥于台词,而改为说自己的话;二,从《大本营》开始,晚会主持人开始看着镜头说话,正面面向观众。
1998年,《大本营》一周岁时,迎来第一个鼎盛期:不仅占据了全国电视市场周末黄金时段的收视冠军,还在全国刮起了一场“快乐旋风”。一时间,全国各电视台出现了200多档类似节目!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到举国都“快乐”的时候,《大本营》如果不伤筋动骨折腾一番,“快乐”大概就离终点不远了。这是自然规律。
果然,从2004年起,老是那一套,老是那几个人,每周都在观众眼前晃,却又从直播改成录播的《大本营》,收视率开始急速下滑。到8月份,《大本营》在涉及31个主要城市的收视率跌至1.07%,份额2.02%,陷入创办以来的最低谷。
《大本营》确实到了需要“大动作”的时候机了。此时,改革的重任自然落到了时任《大本营》制片人龙梅的身上。
这时,龙梅刚从宋点手里接棒,节目去留的棘手问题就摆在了她眼前。经过一番思考,在已升任湖南广电卫视副台长的汪炳文的支持下,龙梅决定放弃《大本营》本来看家的明星娱乐路线,改做普通人的娱乐,将《大本营》做成一档“有特色的人”的节目。
新想法获认同后,龙梅和罗昕立即各带一个导演到云南采风,沿途探访了很多有趣的人。“汪台看完素材后,立马觉得这个路子走对了。”龙梅回忆道。
《大本营》,随即朝这个新方向开拔。
维嘉的眼泪
但自我变革,永远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节目内容的改变,势必倒逼主持人架构的变化。因为观众反馈的声音似乎是:“我们不仅看腻了你们一成不变的节目,也看腻了你们一成不变的主持人!”
与此同时,《大本营》的“当家花旦”李湘,似乎也遇到了自己事业上的“七年之痒”。李湘的离开,更打乱了《大本营》的创新计划和方向。在之后几个月里,《大本营》的舞台上一度只剩何炅和维嘉两位“男丁”。尽管栏目为两位男主持量身定制了“何不放过李”等特色板块。但收视仍不见起色。
宋点和龙梅都深深意识到,观众已进入了一个倦怠期,不管你是不是很努力。但,是不是只有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了,那就让观众体会一下失去的感觉吧”。而何炅、李维嘉和新加盟的谢娜这三位“快乐”主持人,谁会就此“失去”?
于是,一场由观众投票决定结果的主持人淘汰赛,在湖南卫视拉开了。但这貌似简单的“于是”,只属于湖南卫视。节目改版是业内常事,但敢于将“改版”本身变成节目,特别是将“主持人”这一最直观的节目要素的变化,用最刺激也最残酷的PK方式公开呈现出来,让所有观众见证并且投票决定,这怕是只有湖南卫视才敢做的。
这场为了“淘汰”的主持人PK赛,可确实刺激和惊动了太多的人。
《大本营》的“老主持人”李维嘉,从基层做起,一向勤奋,当年在东北为拍外景曾将双手冻僵,恐高的他还曾为了节目去蹦极。这一次,他的父母都要不断面对周围亲朋的“关切”。而正是维嘉,却恰恰一度被很多人认为是节目“最不被需要”的人。重压之下,委屈的维嘉在一次排练时就在演播厅里直接哭了起来。其他几位“快乐”主持人,第一次直面残酷,也一样在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连台领导都受到外界压力去问龙梅:“你们是不是玩儿真的?”
龙梅当然很心疼。但她知道,她没有退路。《大本营》要想继续快乐,就必须痛苦地玩儿真的。
结果,何炅胜出,维嘉和谢娜被“淘汰”落败。于是,在新版的《大本营》节目里,何炅带着《闪亮新主播》里海选出来的新秀杜海涛和吴昕作为节目主持人上场,而之前被淘汰的谢娜和李维嘉,则暂时作为嘉宾领队,各带一队,同时二人相互较劲。但播出结果却出人所料,观众在体验“失去”的切肤之痛后,重新认可“一直在努力”的谢娜和维嘉的呼声,越来越高。短短三个月内,《大本营》以全新的形象重新回归了观众的视线,收视率重新飙高。而谢娜和维嘉,也在观众的呼声中重新回到了《大本营》主持团队。
随后,《大本营》就借势推出了至今堪为一道风景的五人“快乐家族”。“芒果人”进而又催生了另一金牌节目《天天向上》里的“天天兄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2005年的磨难,《大本营》浴火重生。
在凌平看来,《大本营》的“群体主持”方式值得研究。在国外的很多电影,电视剧里,几乎没有谁是绝对的主角,可能有几个人同时是主角。因为观众的喜好越来越个性化,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成龙零报酬
2005年以后,很多草根通过《大本营》的舞台一夜成名。结果令人意外的是,一些明星反而找上门来,对节目组说:“我们也是普通人!你找我们吧?!”为了能上《大本营》,明星们自愿提出了零报酬。
至今为止,《大本营》在全国都是为数不多坚持零报酬的综艺节目。它能吸引嘉宾的,是它的“心”。
十几年来,除了演艺界的新星外,“四大天王”、周杰伦、成龙等大牌明星都免费上过《大本营》。成龙上完《大本营》,对节目组说过一句话:“《大本营》似乎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档综艺节目。”
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正是因为《大本营》一直坚持独立打造每一期节目。而每期节目,都会根据节目嘉宾的不同,有不同的主题和形式。
制片人罗昕一直坚持:每期设计出来的节目,都是要走心的,独一无二的。她经常开玩笑:“如果是头猪,到《大本营》也一定要会吹笛子。”玩笑之后是较真。每次听取所辖五个导演组的各组导演汇报,罗昕都会追问三个问题:你这期的亮点是什么?最大的卖点是什么?这期节目中有创新的是哪个桥段?
2013年12月,成龙推广新片而第二次上《大本营》时,节目中设计了一个高空穿衣的环节,让主持人和嘉宾共同抽签来接受挑战。有戏剧性的是,偏是成龙抽中了。尽管节目组出于各种考虑,让谢娜主动代劳,但事后成龙对罗昕说:“当时我真的想上去,到了那个氛围,你们的节目就是有这种魔力,我很想上去挑战。”在罗昕看来,是成龙觉得《大本营》挖掘到了他特别想展现的点,那种勇于挑战、坚持实干的精神。
“有的明星多次参加《大本营》,可能每期反映的都是他不一样的个性。”罗昕自豪地对《中外管理》记者说道。
走心的设计,个性化的订制,需要的是团队精心的打磨。在《大本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参加节目录制的明星,都要求提前一天到长沙,以确保与节目组沟通台本,而且必须是与本人(而不是经纪人)直接沟通。即使明星夜里12点到,导演也要等到本人,完成这个沟通。这种敬业的精神,可以在湖南广电大楼五楼的墙上瞥见,那里写着一句话:“成功是逼出来的”。
细水长流的快乐
无论是做客明星,还是湖南卫视自己培养的明星主持人,对罗昕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档期。在罗昕的办公桌上,每年都会摆三本日历。比如在2014年年初,还要写2013年的工作总结,这时候她就要看2013年的工作记录。同时,这一年还要涉及到2015年的工作计划。而到《中外管理》采访时的4月底,《大本营》主持人排期已经计划到了8月份具体每一天的安排。
这种前置性的工作方式,保证了团队工作的有序进行,也提供了应变的底气。是的,17年的《大本营》,不需要也不应该每一期制作都心惊肉跳。
与《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季播节目不同,每周录制的《大本营》,运作机制已经相当成熟。除了年初策划会要提出一整年的构想,平常一切事情全由作为制片人的罗昕做主。
做主,就意味着负责。一年52期,不能出现任何纰漏。这就要求罗昕与她下面的五个轮流负责单期创意制作的导演组,以及身兼多个栏目的主持人之间,做好前期沟通和日常规划。这种逻辑严密的工作流程,是在学习工商管理课程的罗昕所要追求的。
罗昕要追求的,还远不止是“不出事”,还要持续做精品,为台里做贡献。目前《大本营》每年能为湖南卫视贡献十多亿人民币营收。但是,“一切以制作好看的内容为第一要务,即使再好的广告合作,如果不能保证内容,我这个制片人是完全有权力说‘NO的。”罗昕很坚定说。
为此,严谨的流程,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大本营》虽然属于“常规栏目”,内容上反而不能按部就班,需要更多的新花样。《大本营》团队会不定期举办创意会。所有创意都会由全体成员进行现场打分。依龙梅的经验来看,年轻人的分数往往会打得高一些。例如,“谁是卧底”这个最近很火的游戏环节,刚开始就是由一个新导演提出的,后来在导演组组长和成熟导演的协助下,这个游戏从一个不固定环节,发展成为《大本营》的系列常规环节。最后,这个新导演获得了年底的创新大奖。
因此,《大本营》更像一块试验田,不断尝试哪种模式观众更感兴趣。比如2004年时,《大本营》就开始尝试真人秀了。这档节目名叫《冒险你最红》,把一波人拉到草原、沙漠上去进行探险。但当时的观众口味还没有到像今天这样适应这种节目的阶段,最后只好中途作罢。但这种失败,是一个创新者必须去接受并继续不懈追求的状态。“你们注意到的,都是我们成功的那些案例。其实我们做失败的尝试多了去了。”罗昕笑言。但失败,是一个创新者必须去接受的。有一句管理名言是:“如果你敢说自己没有失败过,只能说明你从没有创新过。”
今年,已经是罗昕在《大本营》的第14年了。她经历了这个节目的低谷和巅峰,如今《大本营》已进入了发展的平稳期。作为一个电视人,她的性格如同这个节目一样变得越来越平和、友善,只愿细水长流。
她享受这种细水长流的幸福。
“《大本营》想要传达的,就是一种简单的快乐,没有杂念,这是一份难得的幸福。”此刻眼前的罗昕,短发靓丽。“我们团队都希望自己打扮得年轻一点儿,被别人说像二十多岁,会很开心。”罗昕一身洋溢着青春,笑起来灿烂得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