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16年种植爱传递情
2014-06-11王蕾
这是安徽省马鞍山市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却有着非凡的公益历程:父亲傅强倾心公益16年,先后参与组建了多个志愿者团队,带动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公益事业;母亲裴春梅一手建起安徽省第一支中学生心理志愿者队伍,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女儿傅雨辰从3岁起就跟随父母参与公益活动,至今已无偿志愿服务社会380小时。
16年公益之路,一家三口相互鼓励,携手同行,帮助他人,提升自我,在无怨无悔的付出背后,他们收获了生命的丰盈与富足。
随手公益,助人不损己
1998年6月的一天,傅强陪着当时还是未婚妻的裴春梅上街采购结婚用品,看见马路上停了一辆采血车,一时动念,献了200毫升血。“献血要检查,我当时就是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
不料,这个“偶然事件”却引发了傅强的“献血强迫症”,此后他坚持定期献血,连续11年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他仅在马鞍山的献血量就达到了6万多毫升,这相当于12个成年人血液的总和,如果用 500毫升的矿泉水瓶装的话,可以装120多瓶。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善始容易善终难。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从来不是开始,而是“坚持”二字。傅强16年的执着,根源于他念念不忘的一段往事。
1990 年,考虑到父母年迈,傅强放弃在部队的大好前途,退役到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工业自动化的技术维护工。
傅强的父亲是一位画家,老人家一直教育儿子“做人要正直,待人要平等,要尽可能帮助别人”。傅强牢记父亲的教诲,同事们有什么困难,他都积极出钱出力。听说一位素不相识的同事女儿得了先天性心脏病,他马上捐出50元钱,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69元。
一年后,一场灾难从天而降。1991年6月11日凌晨,傅强在夜间抢修工作中,横穿十几道铁轨时,被倒溜的大平板火车撞飞出去!当他从昏迷中醒过来时,才知道自己头部被缝合13针,而胸椎有两节椎骨骨折,胸部以下没有了知觉。医生诊断,他恐怕要终身瘫痪。
在傅强最无助的时刻,同事来了,战友来了……每天来看望他的人络绎不绝。有个同事为了来看他,在路上掉进窨井,腿都摔骨折了。
这些事深深震撼了傅强,他觉得自己太受命运眷顾了,只“随手”做了那么一点好事,居然得到这么温暖的回报!公益的梦想,由此在他心中萌发。
好在傅强是军人出身,身体底子好,靠药物和辅助锻炼,一年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又过了6年,在看到街头献血车的那一刹那,傅强意识到,自己的公益梦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载体。
2002年以后,傅强开始捐献血小板。因血小板震荡保存(20~22度)期限只有5天,无法储存,临床有需求时,血站会给傅强这样的志愿者打电话。傅强总是随叫随到。有一次傅强忙了三天两夜没睡觉,接到血站电话,说有急症病人,他随便扒了几口饭就赶去了。献完血,疲倦不堪的他回家倒头就睡,裴春梅见状十分心疼:“你自己没休息好还去献血,不要命了?”
傅强听了有点惭愧,这副身体,这腔子热血,的确不单属于自己,还属于深爱自己的人。自此,无论献血还是其他公益活动,他都很注意安全,不再“蛮干”。
和很多公益人士不同,傅强提倡“随手公益”、全民公益,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去做力所能及的好事。他反对那种不顾实际情况,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超出自己能力、为公益而公益的行为。在单位,他认真做个好员工;在家里,他努力当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做公益,他尽量只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这一点也被妻子裴春梅所认可。就连他的女儿傅雨辰在谈及理想时,也认真地说:“我希望自己有立足于社会的本领,然后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
公益不在大小,贵在有心
傅强的眼光,从来就没有只停留在无偿献血上,更不会局限于单打独斗。他的公益梦想,很大很大。而要达成这一梦想,首先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妻子裴春梅是傅强要争取的第一个同盟。傅强多少有点“私心”:公益活动占用了业余时间,妻子自然需要为家庭付出更多,若是不理解自己,家里岂不战火连天?
的确,傅强献血的最初两年,裴春梅没少数落丈夫,不过后来看到丈夫身强体健,没有任何不适,便放心了。在傅强的感染下,裴春梅也加入到无偿献血等公益队伍中来,并和傅强一样,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体会到了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心灵满足后,身为心理学硕士的裴春梅有了新的想法:丈夫拓展公益的广度,给人健康的身体,自己何不挖掘公益的深度,滋润受伤的心灵?
于是,裴春梅充分利用自己的心理学专业优势,在中国家庭教育网等网站及一些平面媒体上,义务开设了心理咨询栏目,为众多网友和读者烹制心灵鸡汤。2004年起,裴春梅开始实施“心灵关爱”进社区项目,开展对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儿童、空巢老人的专题心理讲座。
一次,一对无助的父母找到裴春梅,希望她能帮助孩子小雨(化名)。小雨不好好学习,和一些男生以及社会青年来往。几次接触后,裴春梅发现小姑娘口才不错,谈起一些明星故事来更是津津有味。裴春梅也不打断她,只静静地倾听。她觉得小雨肯跟自己说话,就是一种信任,只要先培养起这种信任,就不愁走不进她的心。果然有一天,小雨试探地问:“裴老师,一个人如果变坏了是不是永远就不能变好?”原来,小雨家里是开麻将馆的,来往的人鱼龙混杂,年幼的小雨被父亲的一个朋友侮辱了。小雨不敢跟父母说,怕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指责和更大的伤害。反正自己已经变“坏”了,那就破罐子破摔,“坏”下去好了。裴春梅听后,震惊而心痛,她告诉小雨:“一个人走错了路尚且可以回头,何况这事错不在你。你要放下心头的担子,好好补上落下的功课,作业要完成,上课能听进去多少是多少,慢慢来。”裴春梅的开导在小雨阴郁的心头投下了一束明亮的阳光,她努力照着裴老师的话去做,渐渐觉得自己“正常”了,跟同龄孩子没什么两样了。
在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裴春梅发现不少孩子都存在情绪管理的问题,比如考试时莫名其妙大喊大叫,烦躁时用小刀划手臂等等。同时,无论是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空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求安慰”、“求抱抱”。于是,2008年,裴春梅在自己所工作的马鞍山第八中学支持下,成立了安徽省第一支学生心理志愿者队伍——“萤火虫”心理志愿者服务队。“萤火虫”志愿者们在裴春梅的带领下,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会了分享与团结协作,通过助人收获快乐,感受到了“我很重要”,从而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裴春梅认为公益服务的理念最好从小培养,一个人越早参与公益就越早收获快乐。她常带领“萤火虫”们加入傅强团队的活动,还经常给傅强团队的志愿者们开展心理讲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公益活动。
有人问裴春梅,这么多困惑的人,你帮得了吗?裴春梅说:“我的力量是很小,但对于每一个接受我帮助的人来说,都有用。”裴春梅知道,不管自己所做的事情在一些人眼里是否重要,但一些孩子的命运却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变得不同。她说,公益其实很容易,不在于你做的事情是轰轰烈烈还是微不足道,而在于你有没有那样一颗助人的心。
关爱他人,提升自己
志愿者们相互之间有个亲切的称谓——小伙伴。傅强不光把妻子拉进公益队伍,还把女儿傅雨辰也变成了自己的“小伙伴”。共同的梦想,共同的爱好,让这个家庭联系更紧密,更温馨。
那是2003年,裴春梅去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傅强不得不独自照顾年仅3岁的傅雨辰。他不想因为带孩子而影响做公益,也不舍得因为做公益而错过陪伴孩子成长,索性就带着小雨辰一起上街,发传单、搞募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耳濡目染父母的公益行动,傅雨辰从被动跟着父母参加活动,渐渐变成了“我想帮助他人”。她在无偿献血现场向群众散发宣传单,去阳光村看望慰问孤残儿童,去社区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走上街头宣传“26度空调节能减排”,为灾区募捐……小小年纪的她被评为“马鞍山十佳美德少年”,跟父母一样成为马鞍山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3年5月,四川雅安地震一个月后,傅强被借调到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组织灾害应对平台四川工作站工作。到了雅安后,傅强往往几个月回不了一趟家。
傅雨辰从小就跟父亲十分要好,现在一下子分开这么久,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偏巧这时,裴春梅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有好几次跟咨询者聊到晚上七八点钟还没结束。傅雨辰做了半天作业,肚子饿得咕咕叫,抬头一看,厨房还是冰锅冷灶,只好自己动手做饭。因为工作忙,裴春梅从傅雨辰八九岁起就着意教她做饭。傅雨辰现在能做很多家常菜,而且味道还不赖,这是很多同龄人所比不上的。
但傅雨辰毕竟只有13岁,她也希望每天一放学就吃上妈妈亲手做的香喷喷的饭菜,饭桌上能跟爸爸斗斗嘴,谈谈这一天经历的种种趣事。在一个孩子的心目中,这才是完美的家庭生活。可是裴春梅做了一天的心理咨询,听了一天的话,也讲了一天的话,口干舌燥,回到家往往嘴巴都懒得张。傅雨辰叽叽喳喳在一边讲得正起劲,裴春梅却说:“吵死了,你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傅雨辰生气了:“妈妈啊,我爸不在家,我不跟你说跟谁说?你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我也是你的学生,现在我也需要心理咨询!”
学校来班里搞留守儿童情况调查,一肚子委屈的傅雨辰听说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就可以算是留守儿童,忍不住问老师:“我算不算留守儿童?”
这句话辗转传到傅强耳朵里,勾起他心头深深的愧疚:工作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家人的感受啊!于是,他每天尽量抽出时间给父母妻女打电话,告诉她们,自己人虽然远在千里之外,心却一直在她们身边。跟女儿,傅强说的更多,他动情地告诉女儿灾区孩子的生存状态,讲那些父母双亡的孤儿的辛酸。在一次又一次的亲情连线中,傅雨辰更深地了解了父亲远赴雅安的意义,意识到有母亲陪伴在身边,自己已经很幸福,不知不觉改变了想法:“爸爸做的事这么有意义,如果他为了陪我而少做了这些事情,是一种损失。”
2013年10月,傅强的父亲生病住院,只有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母亲陪护,裴春梅和女儿于是每个周末都去看护老人,替傅强尽孝。不久裴春梅也病倒了,傅强心急如焚,想请假回去,雨辰却自信地对父亲说:“爸爸你放心,我可以照顾妈妈!”
年幼的女儿,竟成了自己的坚强后盾!感动之余,傅强只有更努力地工作,希望用更大的成绩来回报家人。
现在的雅安仍然余震不断,傅强不止一次遭遇险情。有一个夜晚,他在弯陡坡急的盘山公路上避让对面驶来的车时,凭感觉判断后面是草皮,就向后倒车,孰料一只车轮一下悬在空中,原来后面竟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傅强惊出了一身冷汗!还有一次,通过一段泥石流山路时,傅强的车刚刚开过去,后面一辆车的玻璃就被泥石流砸成了“蜘蛛网”。
志愿者们都喜欢跟傅强一起工作,“傅老师运气好,福大命大,跟着他有惊无险!”
傅强坚信“好人有好报”,但他说运气只是一方面,懂得正确应对突发事件、拥有高超的求生技能,才是每一次都能逢凶化吉的底气。“过去的经历给了我知识储备,让我眼界开阔,我做起公益来才能得心应手。现在我也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保证自身安全和公益活动有效完成。我希望女儿也能看到这一点,反过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关爱他人,其实就是提升自我的一个过程。”
傅强的很多“小伙伴”都会带孩子一起做公益,这不仅是品格的培养和快乐的分享,孩子也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傅强也跟女儿达成了协议,等今年傅雨辰中考完毕,假期他会带她去灾区参加志愿服务。
众人拾柴,火焰才高。继创办马鞍山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总队,做到“无论贫富,总有一款公益活动适合你”之后,傅强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创建公益服务组织孵化器,专门培育、培训公益组织,将志愿服务做大、做深、做专业,成为政府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得力助手。“培训方面会加强与裴老师的合作,她是专业的嘛。”傅强的计划,自然少不了裴春梅。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冰心的这段话,是傅强一家人16年公益之路最好的写照。
每一个年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那些美好的理想总是能够一代代薪火相传。在今天,像傅强这样的公益家庭用他们的行动,描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就像是一粒粒酵母,一点点光源,种植爱、传递爱、辐射爱,从而让抱怨者学会努力去改变,让迷茫者学会尽力去探寻,让批判者学会勉力去建设。
(责编/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