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名著阅读提升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014-06-10刘佳秋

课外语文·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文学习名著阅读

刘佳秋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名著阅读着手,利用背景介绍、课前演讲等形式由教师或同学向学生推荐名著;利用课后交流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阅读名著;督促学生记下一些经典语句,让名著阅读逐渐走进生活,从而让学生以名著阅读逐渐培养起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名著;阅读;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中往往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的阅读量达不到要求。新课标要求一名初中毕业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相当于5部半《红楼梦》。而数字化时代的学生却更愿意读图、读快餐文学。大量的漫画书、文化快餐类的杂志充斥校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妨从名著阅读着手,用经典形象让学生找回对语文的热爱。

一、课内外相结合,以点带面读名著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文有不少是名著的精彩片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不仅仅是当作课文来讲,也要作为名著导读来上,为学生打开名著阅读之门。

(一)介绍作家作品可以适当留下悬念,让学生课外进行补充

作家、作品往往作为背景介绍时一语带过,学生只是在笔记上留下一些淡淡的痕迹,一些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课后或许会去找来读一下,但更多的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很快就会淡忘这些作品,这无疑是十分可惜的。我们在介绍作家、作品时,如果能多花几分钟时间,或许就能让学生对这个作家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比如有一次上到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顺便提了一下他的另一名篇《项链》,声情并茂地讲述,却故意在项链丢失后就戛然而止,转入课文学习,当天晚上就有一名平时对语文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在网络上读完了《项链》,还在周记上写下了读后感。教师因势利导,在讲评时大力表扬了该学生,于是引发了连锁反应,学生们不但读了《项链》,还读了《羊脂球》等作品。这样,《我的叔叔于勒》作为一个核心,辐射了很广的范围。同样地,讲授《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时,给学生介绍安徒生的其他名作;当学生沉浸在《故乡》《孔乙己》的哀伤氛围中时,告诉他们还有像祥林嫂这样的可怜人。学生们或许还不能很好地理解那些小说的精华所在,但只要他们能对这些篇章留下印象,以后这些精华自会沉淀在他们的人生记忆里。

教师首先需要对名家名篇有着广泛的了解,在介绍背景时才能信手拈来;其次,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精彩的片段;其三,要能像评书艺术家那样,在关键的地方留下扣子,让学生自己去课外解决;其四,对课后要及时地追踪反馈,发现学生有课外阅读的自觉时,要及时鼓励,并带动更多学生投入到阅读中。

(二)以课文作为切入口,指导学生系统地阅读原文

初中课文中有一些是名著的经典片段,如《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西游记》,《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范进中举》《杨修之死》和《香菱学诗》也分别是经典小说《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中各具特色的章节。这些章节在课文选排上有着编者的构思,但这些章节未必能全面地反映该小说的特色。作为教师,我们每学期可以选择课后附录要求的一本名著让学生做系统的、深入的阅读。

九年级上学期的名著阅读是《水浒传》,而这一学期学生刚学习了《智取生辰纲》,学生们往往对这本古典名著都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把阅读《水浒传》作为半个学期的阅读任务,每天分配学生阅读一定的章节,并做好情节概括归纳,并定时进行感受交流。当然,这样的学习由于工作量大,学生存在差异,每个人的阅读收获是不同的,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指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系统的全面的阅读,学生对课本上所说的鲁智深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林冲如何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都会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从而避免了考前全背下、考后全忘掉的被动局面。

由于课业量的关系,这些精彩的作品不可能一一全读,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科艺节等时候,开展名著讲座,让学生从课文的点,到讲座的面,对名著产生兴趣,从而让他们自发自觉地去读名著。

二、多种形式读名著,课内课外都爱学语文

学生怕语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觉得语文学习没意思,学语文是一项被动的工作。很多精彩的文章在课外时学生爱读,一旦选入教材,就觉得没那么精彩了;还可以见到一些学生在上课时偷偷看还没教的课文,可一旦上到那篇课文就不再感兴趣了。因为一篇文章未经讲授时,学生的阅读有着最新鲜的体会,一旦被肢解,文章的精华固然得到体现,但自己品读的快感却消失殆尽了。那么,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阅读分享名著,以最新鲜的体会相互碰撞,得到阅读的快乐。

可以在课内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名著推荐,每天由一名学生主讲,向全班同学推荐名著或名篇,介绍作者背景,作品梗概,尤其要讲明自己推荐的理由,如果篇幅允许,还可以读出几句精彩语句。每个人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对于相同的作品,如果有不同的感悟也可以在自己主讲的那天来发表。这样,尽管只有几分钟的发言时间,但学生课下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从而达到让学生阅读、写作的目的。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课外进行名著阅读,可以利用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除了采取手抄报、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评比交流,还可以进行名著知识竞赛, 中学生需要竞争、需要激励。以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读名著、爱阅读,让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

三、不仅要读还要记,让名著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竞争只是手段,让学生真正爱名著、爱阅读、爱语文才是目的。当阅读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记忆、练笔,让名著的精华从书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巴金老先生有一段很贴切的话: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说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巴金的亲身体会是如此,恐怕老一辈学者都有类似的感悟。

让学生读名著也是如此。精彩的语段不仅要记录在本子上,更要融入自己的大脑,进入自己的日常写作中、生活中。常可以见到一些男生在互相测验《水浒传》里的好汉和绰号,女生在背诵《红楼梦》中的诗词。这种阅读背诵对学生的写作风格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种现象,应该予以大力的肯定。

一些优美的语段,教师还应该建议学生熟读成诵。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里的景物描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那段保尔经典的人生感悟;《简·爱》中女主人公对自己的评价等等。这些经久不衰的语句是作家对于生活的观察,对于人生的思考。作为中学生未必能立刻感悟到,但积累下来,反复品读,对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很多学生反映,由于一段时间大量地阅读某位作家的作品,在写作时会不自觉地模仿他的文风。与其让学生不自觉地模仿网络三流作家的风格,不如让他们接受经典的影响,向名家看齐。

名著阅读既是课内要求,也是课外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利用好课内名著,课堂上潜移默化,悉心指导,课后组织好学生阅读的交流,给学生阅读提出恰当的指导意见,让学生爱读名著、读好名著,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名著阅读走向自觉的语文学习。

(编辑:刘婷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学习名著阅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