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凌海地区深层地热资源赋存条件与开发利用分析

2014-06-10张颖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第三系街组热水

张颖

摘 要:地热资源是储存于地球内部可再生的环保型能源,而地热(水)作为一种洁净资源因利用广泛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凌海西八千地区为例,采用地质调查、测绘、物探及钻探的方法,查明该地区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分析判断地热流体赋存条件,为地热井勘察提供技术基础,具有长期借鉴作用。同时地热资源可为凌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清洁卫生、价格低廉的新型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地热资源 地温场 地热流体 热储层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a)-0088-01

锦州凌海西八地段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所处地貌单元为平原区,地形平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区内多年平均气温9.5 ℃。[1]。

1 地热地质条件

西八千位于辽宁中部鼻状幔隆区-彰武菊花幔凸,该地区为地势沉降区,地幔隆起,地壳较薄,厚度约34.0 km。重力布伽正异常显示,重力异常值为0~10毫伽。该地区为下辽河盆地西部边缘地带,下辽河盆地主要发育地层为第四系、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2]。按地层时代从新到老可分为三个热储系统。上部为上第三系热储系统、中部为下第三系热储系统、下部为古潜山热储系统。

2 地热资源储量特征

西八千位于下辽河地热田的迳流区,地热田的边界除西南部为相对隔水边界外,其它各方向均为透水边界。热储层为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砂岩和砂砾岩,埋深1143 m,其平均渗透系数为1.2 m/d。热储上部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一、二段的泥岩,可视为热储的盖层。

地温来源于大地热流,流值约为64 mW/m2,地温在平面分布上基本一致;在垂向上总体趋势属于逐渐递增。常温带深度为50 m,基准温度11.5 ℃。地温梯度基本处于3.27~3.39 ℃/100 m之间,属正常地温梯度。主要热源为深部幔源热,属传导型地热。

3 地温场特征

下辽河盆地北部地区的上第三系,由于靠近补给区和盖层较薄,地温梯度平均值为2.714 ℃/100 m。地温的变化在下第三系随构造埋深影响较为明显,在东部凹陷的南部桃园-海外河等形成地温高值区,平均地温梯度值为3.8 ℃/100 m。前第三系地温梯度各地区梯度变化也较大,平均值为3.11 ℃/100 m。

4 地热流体

(1)地热流体的特征

按整体地势和所处下辽河盆地位置考虑,西八千地段地热田地热流体大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由于位于下辽河盆地西部盆地边缘,但地形平缓,地下热水埋深较大,地下水交替作用较缓慢。

(2)地热流体的化学特征

西八千地段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地下热水主要来源于早期沉积水和近期迳流补给水。按照热储层分层叙述:

上第三系热储层主要指馆陶组,为层状砂岩和泥岩的互层,砂层占层厚60%。馆陶组含水层范围小,含水层埋深500~1400 m,水温20~50 ℃,水量达1000~2500 m3/d,矿化度在0.4~0.9 g/l,硬度小于20德国度[3],PH值在8.0~9.0,属淡水-微咸水。

下第三系热储层包括东营组、沙河街组,最大厚度8000 m。由于沉积条件的控制,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砂岩体主要特征是成岩性好,压实程度高,含水层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所以下第三系含水层埋深大,水量为150~1100 m3/d,矿化度一般介于1.0~10 g/l,属微咸水-咸水,硬度一般为20~40德国度,pH值8~9,属弱碱性水。

古潜山热储层,主要由下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组成,地下水赋存于碳酸盐岩的溶隙中。地层自上而下有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青白口系、蓟县系及长城系。古潜山热储系统的特点是埋藏深、水温高、储层厚度大。水量较丰富,为70~270 m3/d。矿化度低于下第三系而高于上第三系,一般小于5 g/L。水温一般在60~90 ℃之间。硬度小于20德国度,为微硬水。PH值在7.0~8.0,属淡水-微咸水。

近代和现代大气降水从东、西、北山区入渗,沿岩层面、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等通道向盆地中心迳流,补给盆地地下水。局部地段由于断裂的沟通,深层地下热水补给上层。热储层厚度大、砂砾岩裂隙发育,迳流条件较好,以人工抽水为主要排泄方式。

(3)地热流体的补给

地下热水的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但对于深埋1000多米、上覆泥岩不透水盖层的地下水,不可能直接接受大气降水,所以热储中的地下水主要为沉积水和迳流补给水。沉积水是指随沉积物一起沉积下来并保存在地下的水,这种水认为是早期的大气降水形成的。除了沉积水,热储层中地下水还来自该地段西北部大气降水入渗地下迳流补给。

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根据水温、水质和地区实际情况,将地下热水开发利用建议如下:

(1)洗浴理疗

西八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开发为洗浴疗养中心,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由于水中含有的矿物质,开发的地热资源可直接利用于理疗,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功效。

(2)采暖

53 ℃的地下热水可直接用于当地居民的冬季采暖。采暖后的热水温度有所降低,还可以利用为温水养殖、温水灌溉等,实现地下热水的梯级开发利用。

(3)农业温室

在地热井周围种植蔬菜或进行花卉栽培,利用温水灌溉,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促进经济发展,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水产养殖

抽取的地下热水经取暖利用或冷水混合至30 ℃左右时,利用其进行热带鱼养殖,推动渔业养殖的发展,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6 结语

(1)热储系统的特点是“层控热储,侧向径流补给,大地热流供热”。热储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岩性为砂砾岩,总厚度为88.6 m。盖层为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中的泥岩,厚度大,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2)西八千地热井口出水最高温度达53 ℃,属低温地热资源温热水级别,可开发用于理疗、洗浴、采暖、温室及养殖等。

参考文献

[1] 宋俊德.辽宁凌海西八千地段深层地热勘查[R].锦州:辽宁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2011.

[2]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编.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9:701-706.

[3] 懂少杰.大沽河水源地地下水总硬度的分析与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12):125-131.endprint

摘 要:地热资源是储存于地球内部可再生的环保型能源,而地热(水)作为一种洁净资源因利用广泛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凌海西八千地区为例,采用地质调查、测绘、物探及钻探的方法,查明该地区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分析判断地热流体赋存条件,为地热井勘察提供技术基础,具有长期借鉴作用。同时地热资源可为凌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清洁卫生、价格低廉的新型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地热资源 地温场 地热流体 热储层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a)-0088-01

锦州凌海西八地段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所处地貌单元为平原区,地形平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区内多年平均气温9.5 ℃。[1]。

1 地热地质条件

西八千位于辽宁中部鼻状幔隆区-彰武菊花幔凸,该地区为地势沉降区,地幔隆起,地壳较薄,厚度约34.0 km。重力布伽正异常显示,重力异常值为0~10毫伽。该地区为下辽河盆地西部边缘地带,下辽河盆地主要发育地层为第四系、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2]。按地层时代从新到老可分为三个热储系统。上部为上第三系热储系统、中部为下第三系热储系统、下部为古潜山热储系统。

2 地热资源储量特征

西八千位于下辽河地热田的迳流区,地热田的边界除西南部为相对隔水边界外,其它各方向均为透水边界。热储层为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砂岩和砂砾岩,埋深1143 m,其平均渗透系数为1.2 m/d。热储上部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一、二段的泥岩,可视为热储的盖层。

地温来源于大地热流,流值约为64 mW/m2,地温在平面分布上基本一致;在垂向上总体趋势属于逐渐递增。常温带深度为50 m,基准温度11.5 ℃。地温梯度基本处于3.27~3.39 ℃/100 m之间,属正常地温梯度。主要热源为深部幔源热,属传导型地热。

3 地温场特征

下辽河盆地北部地区的上第三系,由于靠近补给区和盖层较薄,地温梯度平均值为2.714 ℃/100 m。地温的变化在下第三系随构造埋深影响较为明显,在东部凹陷的南部桃园-海外河等形成地温高值区,平均地温梯度值为3.8 ℃/100 m。前第三系地温梯度各地区梯度变化也较大,平均值为3.11 ℃/100 m。

4 地热流体

(1)地热流体的特征

按整体地势和所处下辽河盆地位置考虑,西八千地段地热田地热流体大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由于位于下辽河盆地西部盆地边缘,但地形平缓,地下热水埋深较大,地下水交替作用较缓慢。

(2)地热流体的化学特征

西八千地段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地下热水主要来源于早期沉积水和近期迳流补给水。按照热储层分层叙述:

上第三系热储层主要指馆陶组,为层状砂岩和泥岩的互层,砂层占层厚60%。馆陶组含水层范围小,含水层埋深500~1400 m,水温20~50 ℃,水量达1000~2500 m3/d,矿化度在0.4~0.9 g/l,硬度小于20德国度[3],PH值在8.0~9.0,属淡水-微咸水。

下第三系热储层包括东营组、沙河街组,最大厚度8000 m。由于沉积条件的控制,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砂岩体主要特征是成岩性好,压实程度高,含水层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所以下第三系含水层埋深大,水量为150~1100 m3/d,矿化度一般介于1.0~10 g/l,属微咸水-咸水,硬度一般为20~40德国度,pH值8~9,属弱碱性水。

古潜山热储层,主要由下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组成,地下水赋存于碳酸盐岩的溶隙中。地层自上而下有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青白口系、蓟县系及长城系。古潜山热储系统的特点是埋藏深、水温高、储层厚度大。水量较丰富,为70~270 m3/d。矿化度低于下第三系而高于上第三系,一般小于5 g/L。水温一般在60~90 ℃之间。硬度小于20德国度,为微硬水。PH值在7.0~8.0,属淡水-微咸水。

近代和现代大气降水从东、西、北山区入渗,沿岩层面、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等通道向盆地中心迳流,补给盆地地下水。局部地段由于断裂的沟通,深层地下热水补给上层。热储层厚度大、砂砾岩裂隙发育,迳流条件较好,以人工抽水为主要排泄方式。

(3)地热流体的补给

地下热水的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但对于深埋1000多米、上覆泥岩不透水盖层的地下水,不可能直接接受大气降水,所以热储中的地下水主要为沉积水和迳流补给水。沉积水是指随沉积物一起沉积下来并保存在地下的水,这种水认为是早期的大气降水形成的。除了沉积水,热储层中地下水还来自该地段西北部大气降水入渗地下迳流补给。

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根据水温、水质和地区实际情况,将地下热水开发利用建议如下:

(1)洗浴理疗

西八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开发为洗浴疗养中心,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由于水中含有的矿物质,开发的地热资源可直接利用于理疗,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功效。

(2)采暖

53 ℃的地下热水可直接用于当地居民的冬季采暖。采暖后的热水温度有所降低,还可以利用为温水养殖、温水灌溉等,实现地下热水的梯级开发利用。

(3)农业温室

在地热井周围种植蔬菜或进行花卉栽培,利用温水灌溉,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促进经济发展,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水产养殖

抽取的地下热水经取暖利用或冷水混合至30 ℃左右时,利用其进行热带鱼养殖,推动渔业养殖的发展,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6 结语

(1)热储系统的特点是“层控热储,侧向径流补给,大地热流供热”。热储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岩性为砂砾岩,总厚度为88.6 m。盖层为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中的泥岩,厚度大,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2)西八千地热井口出水最高温度达53 ℃,属低温地热资源温热水级别,可开发用于理疗、洗浴、采暖、温室及养殖等。

参考文献

[1] 宋俊德.辽宁凌海西八千地段深层地热勘查[R].锦州:辽宁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2011.

[2]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编.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9:701-706.

[3] 懂少杰.大沽河水源地地下水总硬度的分析与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12):125-131.endprint

摘 要:地热资源是储存于地球内部可再生的环保型能源,而地热(水)作为一种洁净资源因利用广泛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凌海西八千地区为例,采用地质调查、测绘、物探及钻探的方法,查明该地区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分析判断地热流体赋存条件,为地热井勘察提供技术基础,具有长期借鉴作用。同时地热资源可为凌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清洁卫生、价格低廉的新型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地热资源 地温场 地热流体 热储层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a)-0088-01

锦州凌海西八地段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所处地貌单元为平原区,地形平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区内多年平均气温9.5 ℃。[1]。

1 地热地质条件

西八千位于辽宁中部鼻状幔隆区-彰武菊花幔凸,该地区为地势沉降区,地幔隆起,地壳较薄,厚度约34.0 km。重力布伽正异常显示,重力异常值为0~10毫伽。该地区为下辽河盆地西部边缘地带,下辽河盆地主要发育地层为第四系、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2]。按地层时代从新到老可分为三个热储系统。上部为上第三系热储系统、中部为下第三系热储系统、下部为古潜山热储系统。

2 地热资源储量特征

西八千位于下辽河地热田的迳流区,地热田的边界除西南部为相对隔水边界外,其它各方向均为透水边界。热储层为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砂岩和砂砾岩,埋深1143 m,其平均渗透系数为1.2 m/d。热储上部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一、二段的泥岩,可视为热储的盖层。

地温来源于大地热流,流值约为64 mW/m2,地温在平面分布上基本一致;在垂向上总体趋势属于逐渐递增。常温带深度为50 m,基准温度11.5 ℃。地温梯度基本处于3.27~3.39 ℃/100 m之间,属正常地温梯度。主要热源为深部幔源热,属传导型地热。

3 地温场特征

下辽河盆地北部地区的上第三系,由于靠近补给区和盖层较薄,地温梯度平均值为2.714 ℃/100 m。地温的变化在下第三系随构造埋深影响较为明显,在东部凹陷的南部桃园-海外河等形成地温高值区,平均地温梯度值为3.8 ℃/100 m。前第三系地温梯度各地区梯度变化也较大,平均值为3.11 ℃/100 m。

4 地热流体

(1)地热流体的特征

按整体地势和所处下辽河盆地位置考虑,西八千地段地热田地热流体大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由于位于下辽河盆地西部盆地边缘,但地形平缓,地下热水埋深较大,地下水交替作用较缓慢。

(2)地热流体的化学特征

西八千地段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地下热水主要来源于早期沉积水和近期迳流补给水。按照热储层分层叙述:

上第三系热储层主要指馆陶组,为层状砂岩和泥岩的互层,砂层占层厚60%。馆陶组含水层范围小,含水层埋深500~1400 m,水温20~50 ℃,水量达1000~2500 m3/d,矿化度在0.4~0.9 g/l,硬度小于20德国度[3],PH值在8.0~9.0,属淡水-微咸水。

下第三系热储层包括东营组、沙河街组,最大厚度8000 m。由于沉积条件的控制,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砂岩体主要特征是成岩性好,压实程度高,含水层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所以下第三系含水层埋深大,水量为150~1100 m3/d,矿化度一般介于1.0~10 g/l,属微咸水-咸水,硬度一般为20~40德国度,pH值8~9,属弱碱性水。

古潜山热储层,主要由下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组成,地下水赋存于碳酸盐岩的溶隙中。地层自上而下有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青白口系、蓟县系及长城系。古潜山热储系统的特点是埋藏深、水温高、储层厚度大。水量较丰富,为70~270 m3/d。矿化度低于下第三系而高于上第三系,一般小于5 g/L。水温一般在60~90 ℃之间。硬度小于20德国度,为微硬水。PH值在7.0~8.0,属淡水-微咸水。

近代和现代大气降水从东、西、北山区入渗,沿岩层面、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等通道向盆地中心迳流,补给盆地地下水。局部地段由于断裂的沟通,深层地下热水补给上层。热储层厚度大、砂砾岩裂隙发育,迳流条件较好,以人工抽水为主要排泄方式。

(3)地热流体的补给

地下热水的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但对于深埋1000多米、上覆泥岩不透水盖层的地下水,不可能直接接受大气降水,所以热储中的地下水主要为沉积水和迳流补给水。沉积水是指随沉积物一起沉积下来并保存在地下的水,这种水认为是早期的大气降水形成的。除了沉积水,热储层中地下水还来自该地段西北部大气降水入渗地下迳流补给。

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根据水温、水质和地区实际情况,将地下热水开发利用建议如下:

(1)洗浴理疗

西八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开发为洗浴疗养中心,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由于水中含有的矿物质,开发的地热资源可直接利用于理疗,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功效。

(2)采暖

53 ℃的地下热水可直接用于当地居民的冬季采暖。采暖后的热水温度有所降低,还可以利用为温水养殖、温水灌溉等,实现地下热水的梯级开发利用。

(3)农业温室

在地热井周围种植蔬菜或进行花卉栽培,利用温水灌溉,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促进经济发展,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水产养殖

抽取的地下热水经取暖利用或冷水混合至30 ℃左右时,利用其进行热带鱼养殖,推动渔业养殖的发展,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6 结语

(1)热储系统的特点是“层控热储,侧向径流补给,大地热流供热”。热储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岩性为砂砾岩,总厚度为88.6 m。盖层为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中的泥岩,厚度大,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2)西八千地热井口出水最高温度达53 ℃,属低温地热资源温热水级别,可开发用于理疗、洗浴、采暖、温室及养殖等。

参考文献

[1] 宋俊德.辽宁凌海西八千地段深层地热勘查[R].锦州:辽宁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2011.

[2]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编.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9:701-706.

[3] 懂少杰.大沽河水源地地下水总硬度的分析与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12):125-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第三系街组热水
多喝热水
和让你“多喝热水”的男孩结婚
沾化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
青东凹陷沙河街组稠油成因及影响因素
新疆洛浦县阿其克石膏矿地质特征
新疆某工程上第三系地层工程地质性状初探
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白云岩稀土元素特征及成因
Climatic changes have led to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endorheic lakes in Xizang (Tibet) since 1995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