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筝派的发展以及对现代筝曲创作的影响
2014-06-10芦雁
芦雁
摘 要:作为南方筝派最具代表性的筝派之一,浙江筝派对于古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近现代一批筝演奏家的研习和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浙江筝派的发展。借鉴融合众多器乐的特点创新出多种新的演奏技法,进而创作出许多具有浙江筝派代表性的现代名曲。
关键词:古筝 浙江筝派 现代筝曲
据史料记载,远在唐宋时期,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杭州地区。杭州古称武林,遂浙江筝亦被称为武林筝。
杭州是一个具有历史弹筝传统的城市。唐代诗人白居易经常自弹自娱,也有诗作《听夜筝有感》。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颇高,经常自己弹筝,在游览西湖时记录下“忽闻岸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的词句,以筝传情,用声动人,从中不难看出在宋代,筝的演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南宋时期,定都杭州,在当时宫廷宴飨时也常请民间弹筝之人伴宴,这充分证明筝在宫廷和民间都已经广泛流传。明代时期,浙江筝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和风格,为浙江筝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江筝派的整体艺术风格是清新、亮丽的。与北方筝派的不同在于在音的高低、强弱及音色、节奏的对比上,浙江筝派更内敛、含蓄一些,更加追求颗粒性和流畅自然的演奏方式。即使在快速指序演奏中也能够轻巧、灵活且富有弹性。
浙江筝派的风格发展与“江南丝竹”、“杭滩”和“弦索十三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江南丝竹”的演奏风格是轻快、灵活的,但又不失严谨和雅致,其旋律优美、明丽、流动性强,表现出江南民间音乐的特有韵律。江南丝竹音乐既包含着民间音乐的质朴清新,又包含着宫廷音乐的秀儒典雅,雅俗并存。著名的浙江筝派代表作《云庆》、《四合如意》就来源于江南丝竹的传统曲目。
“杭滩”全名“杭州滩簧”。它的曲调优美动听、注重咬字、富于变化、长于抒情,它用杭州方言演唱,曲调丰富,曲体结构可长可短,内容广泛、雅俗共存。它的音调多抒情、淡雅,而表现情绪多轻快、活泼。演唱者自操乐器,在表情、表现力等各方面不断变化,充分与观众交流来抒发情感。由于杭滩总是与当地的民风民俗融合在一起,所以在当地一度成为最受杭州百姓喜爱的曲种之一。
“弦索乐”是中国民族器乐体裁之一,即采用多种弦乐器来组合演奏的合奏音乐。在《弦索备考》中共记录了合奏曲十三首,所以又称《弦索十三套》。在明代时期,古筝就开始在《弦索十三套》的一些合奏曲中运用。
在传统的古筝流派中主要分为山东派、河南派、客家派、潮州派和浙江派五大派系。每个流派的形成都与当地民间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浙江筝派较其它四大筝派的形成晚些,真正意义上作为一支独立流派被大家所熟知,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王巽之先生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良后的浙江筝派。王巽之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对浙江筝派进行了汇编、研习和革新,并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古筝演奏者。
王巽之,浙江筝派创始人。1921年开始师从蒋荫椿先生学习古筝,蒋荫椿先生擅长杭州丝竹乐,博学多才。将其所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王巽之先生。天资聪慧的王巽之先生刻苦钻研与学习,不久在全国民乐界崭露头角,也将浙江筝派带入了人们的视角。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了古筝专业后,王巽之成为了第一任古筝教师。在随后的时间里,王巽之先生不断的探索创新,整理了大量的传统曲目,在筝乐中融入了多种乐器的特色演奏技法,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也正式确立了浙江筝派的地位。
王昌元,自幼随父亲王巽之学习浙派筝。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打下了坚实的古筝演奏基础。1960年,王昌元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深入学习古筝,师从王巽之教授和潮州筝派名家郭鹰,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担任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舞剧院、上海民族乐团的古筝独奏演奏家。在学习期间,就协助其父订正了筝曲《林冲夜奔》、《海青拿天鹅》的指法,并尝试双筝演奏。在1962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初露锋芒。她的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韵味浓郁、气魄雄浑,技术功底颇高。王昌元不但在演奏上很有造诣,在创作上也很擅长。1964年,年轻的王昌元来到沿海地区体验生活,亲眼目睹了人民抗击台风的场面,她感受颇深,创作了驰名中外的著名古筝曲《战台风》并由她演奏,此曲至今仍被大家所喜爱。
项斯华,1940年生于上海,师承浙江筝派名家王巽之,又从师曹正、郭鹰学习其他流派筝乐。在校期间,首次尝试双筝演奏,初露锋芒,深受好评。毕业后,项斯华先后在北京电影乐团、上海乐团和中国歌舞剧院任古筝独奏演员,并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筝研究会理事。 “她的演奏细致朴实,音色醇美纯净,格调清新”;“在她的古筝演奏中没有门派之见,而是博取众家之长,炼出自己的特色。既保持了古筝的特色,又表现了现代乐曲的风貌,有乐思、有形象、有意境、有创新。”她的专辑《渔舟唱晚》、《项斯华中国筝名演奏》等一经推出便享誉海内外。
范上娥,196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师从浙派代表人王巽之、曹正和郭鹰等古筝名师,系统地学习了各流派的筝曲。在工作期间录制了大量的影视音乐并担任独奏。1983年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了《范上娥古筝独奏》专辑。1986年在《中国音乐》杂志上发表论文《古筝演奏中的音色问题》。代表作品《银河碧波》、《雪山春晓》等。
郭雪君,12岁师承潮州筝派名家郭鹰先生,后又师承浙江筝派名家王巽之先生,并先后受到曹正、林毛根等古筝名家的指教,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郭雪君是一位有着多年舞台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古筝名家,在学习各流派筝曲的同时又求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细腻含蓄的演奏风格。她的演奏基本功扎实,优美抒情,耐人回味。她先后录制了《高山流水》、《寒鸦戏水》等著名筝曲。
张燕,11岁开始学习古筝演奏,师从王巽之、郭鹰等著名演奏家。在创作方面,她极富创新精神,是现在筝坛著名演奏家及作曲家之一,由于其在早期学习过钢琴和竖琴,所以在她的创作中大量运用了这两件乐器的演奏特色,如《浏阳河》中的大量琶音技巧等等。她主要的创作有《东海渔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这些乐曲深受广大习筝者的喜爱。endprint
正是有了这些优秀的浙派传人经过不断努力研习和创新,创作了一批现代浙江派筝曲,如《战台风》、《浏阳河》、《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优秀作品。它们为浙江筝派的发展起到标志性的作用。中国当代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王中山曾在讲座中提到过“浙江筝派古筝是近代古筝史上的奇迹。即使是今天,浙派古筝现象仍将对中国古筝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浙江筝派在演奏技法上除继承传统浙派技法外,又借鉴、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方乐器的演奏技法。
在乐器形制上,将原来的共鸣箱增长,后岳山改为S型,弦数增至21根弦,音域扩展成四个八度。弦质也由丝弦改为钢丝尼龙弦,并且由高至低琴弦粗细不同。由于乐器形制的改革、弦质的改变、音域的扩展,使得其对音乐的表现力也大幅增强。
浙江筝派的主要演奏技法特点有:
1.快四点。快四点可以说是浙江筝派最具代表性的演奏技法,它来源于“杭滩”,由于在当时古筝是作为伴奏乐器,根据乐曲的需要逐渐形成了“四点”的这种指法。即快速的进行勾、托、抹、托技法的组合。它的特点是快速、干净、果断,颗粒性强,要求速度快,强调勾指的重音,力度大,这种演奏技法可以使旋律流畅自然、节奏明快、活泼秀丽。如现代作品《草原英雄小姐妹》。
2.快夹弹。即快速抹、托技法的组合运用。手型保持在八度,利用食指和大指的小关节快速发力触弦。这种演奏技法对音色要求非常高,需要在速度快的同时保持清晰度和颗粒性。它也经常同“快四点”组合一起运用,犹如珠落玉盘。“快夹弹”在浙派传统筝曲《将军令》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左手的“快夹弹”呼应右手的“摇指”,使整个旋律发挥的淋漓尽致,彰显出气势和霸气。
3.摇指。有两种演奏方法,一种是扎桩摇指法,即用食指掐住大指指甲,再将小指扎在岳山处,用腕部反复摆动,带动指尖拨动琴弦,使音连成一条线;另一种是悬腕摇指法,不用小指扎桩,悬腕用大指反复拨动琴弦,使音连成一条线。在弹奏时,手腕和手臂要放松,这种演奏技法多用以展示音乐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在其他的一些现代作品中,也出现了双指摇、多指摇等。这些技巧都大大提高了古筝的表现力,为古筝演奏事业增添了新的特点。
4.点指。即两手食指快速交替抹弦,有时也以右手中指勾弦、左手食指抹弦。可由弹奏同度音扩展到八度音程乃至八度以上音程。这种演奏技巧节奏轻快,音乐跳动性强,可渲染气氛提升音效效果,使之气势宏大。在《战台风》中就大量的使用了点指这个技巧,用在不同之处起到不同效果,表现出码头工人顽强对抗台风的精神。
5.提弦。是用左手大指和食指(或大指和无名指)将弦提奏,一般用在低音区,使整体音响效果浑厚,达到和声的效果。但是提弦这种演奏技法要求在弹奏时要注意不要出现杂音,因为左手在低音区很难控制力度和强度,所以要注意下指的速度。
浙江筝派的主要演奏技巧使音乐的旋律性更优美更有表现力,并且这些演奏技巧逐渐运用到现代筝曲中,使现代筝曲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使浙江筝派的演奏技法得到广泛运用。
浙江筝派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基底营养,它的传人们也为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创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习筝之人,无论是曲调的纯朴典雅、细腻温婉,还是层次起伏、气势变化,都体现出浙江筝派的独特韵味。现代筝派要发展创新,必须要有强大的筝乐文化底蕴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在继承中发展。浙江筝派作为后起之秀,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紧随时代脚步的发展,为我国现当代筝乐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上海音乐出版社.
[2]《杨娜妮古筝教程》.春风文艺出版社.
[3]李茵音.浙江筝派艺术对现当代筝乐创作及教学的影响[J].原载秦筝,2012(01).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