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圈圈的变迁

2014-06-10Armstrong

航空知识 2014年6期
关键词:垂尾彩条皇家

Armstrong

1914年一战爆发时,各国的军用飞机普遍没有国籍标识。由于无法识别敌我,地面部队习惯于向头顶上出现的任何飞机开火,于是军用飞机的国籍标识——机徽就这样诞生了。1914年8月英国皇家飞行队(1918年4月1日独立成皇家空军)开始在机翼下表面画上国旗图案以供识别,但很快发现从远处看国旗中的圣乔治十字容易和德国铁十字混淆,于是又测试了盾形国旗图案,效果仍不理想。1914年10月皇家飞行队决定效仿法国陆军航空兵(1933年独立成法国空军)采用简洁的圆形机徽。法国圆形机徽演变自法兰西帽章,看起来像是一个红白蓝三色同心圆靶子。大英帝国秉承拿来主义,只是把法国机徽的蓝心红圈改成红心篮圈就直接用了,非常省事。

1914年12月11日皇家飞行队下令在所有飞机的机翼下表面和机身都漆上大尺寸圆形机徽,同时在机翼下表面翼尖处和方向舵两侧漆上小尺寸英国国旗图案。同期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曾短暂使用过白心红圈机徽,1915年也改用新式圆形机徽。1915年5月英国人弃用了方向舵国旗,继续抄袭法国人的方向舵三色垂直彩条,颜色顺序也保持一致。1915年6月皇家飞行队要求机翼上表面也漆上圆形机徽。

圆形机徽起源于欧洲的一种传统服饰——帽章(Cockade)。在18和19世纪,欧洲各国军队普遍使用帽章来表示国籍,帽章可佩戴在士兵的制服或帽子上,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丝带结,也可以是用国旗色丝带编制的同心圆或椭圆形纹章。最终帽章演变成金属制造的帽徽,并和V形袖章、黄铜纽扣、勋章和肩章一起成为军服的标志性饰物,图为带有帽章的拿破仑双角帽。

一战时期

A型机徽

(1915~1942)

为了统一圆形机徽的规格,皇家空军颁布了史上第一个机徽涂装规范——A型机徽,规定机徽中的红白蓝圆圈直径比为1:3:5,颜色为暗红、白和暗蓝,机翼机徽尺寸要尽可能大,给机翼前后缘留出几厘米的空隙就好。同时还规定方向舵彩条的宽度比为1:1:1,蓝色总是靠近机头。很快英国人就发现A型机徽的蓝外圈会被飞机的深色和迷彩表面湮没,所以在1917年皇家空军又规定漆在深色和迷彩表面的机徽要在外圈增加宽5.08厘米的白圈以提高可视度。A型机徽比较长寿,其变形一直使用到二战时的1942年。但A型机徽规范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战争中一切从简,厂家甚至是涂装工人随意决定着红白蓝的直径比和颜色,意思差不多就行。更别提那些经过外场维修的飞机上被随便涂抹的机徽了,要么尺寸不对,要么颜色不对,要么有奇怪的轮廓线。

变形机徽

(1918~1939)

一战后期皇家空军始采用在机身两侧使用一种A型机徽的变形,这种机徽的直径比改为1:2:3,加大了红心的尺寸以提高可视度。变形机徽一直使用到1939年,值得一提的是皇家空军现在采用的D型机徽就是以变形机徽为蓝本的,保持了相同的直径比。战争后期方向舵彩条的变化更大,皇家空军把彩条的顺序反了一下以示与法国飞机的区别,红色总是靠近机头。

夜间机徽

(1918~1938)

1918年,皇家空军奥福德内斯研究所搞出了一种专用于夜间轰炸机的奥福德内斯夜间低视(NIVO)涂装,全身涂满亚光灰绿色油漆的轰炸机在月夜的海面上飞行时能很好地融入环境中。但是A型机徽破坏了NIVO涂装的伪装效果,机徽中的白圈在月夜中非常显眼。怎么办呢?奥福德内斯研究所于是设计了一种被称为夜间机徽的新规范,去掉了显眼的白圈,只留下直径比为2:5的低调红心篮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夜间机徽最终成为NIVO涂装的标准机徽,被应用在皇家空军的维克斯“弗吉尼亚”、汉得利·佩季“海德拉巴”、汉得利·佩季“欣奈迪”、汉得利·佩季“黑福德”和费尔雷“亨登”夜间重型轰炸机上。1938年夏夜间机徽有了正式名称——B型机徽,1939年NIVO涂装被正式取消。

两次大战期间

上世纪30年代,航空技术一日千里,欧洲列强都开始装备先进的单翼战斗机。人们发现飞机的速度大幅增加后,方向舵彩条和副翼上机徽的油漆居然会影响飞机的高速配平,甚至导致高速时控制面的抖振。于是皇家空军取消了方向舵彩条,并限制了机翼机徽的尺寸,不得涂到副翼上。1935年起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开始采用一种泥色/绿色上表面迷彩,到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危机时,大多数战斗机已经涂上了这种被称为“白天迷彩”的标准涂装。很快英国人就发现标准的A型机徽的蓝色外圈在迷彩表面会非常不显眼,从远处看去圆形机徽就只剩下了红星白圈,直接影响了空对空敌我识别。怎么办呢?

A.1型机徽

(1937~1942)

皇家空军给出的答案是在三个圈圈外面再增加一个黄圈,这有点类似于一战时期在机徽上增加的白圈,目的都是把圆形机徽的整体轮廓从暗色表面上“拯救”出来。1936年皇家空军规定所有迷彩涂装的飞机要在机身和机翼上表面漆上这种A.1型机徽,机徽四个圈从内到外的直径比为1:3:5:7。

B型机徽

(1938~1947)

但物极必反,A.1型机徽上的黄圈和白圈都是迷彩涂装的强对比色,敌人在很远处就能看见A.1机徽,对作战不利。1938年皇家空军重新启用夜间机徽,但此时改称为B型机徽,并将其作为迷彩涂装飞机的标准机徽。B型机徽由于去掉了黄白两色,只留下蓝红两色,所以具有很好的低视效果。同时皇家空军还下令取消机翼上表面的机徽,最大限度地降低飞机的醒目度,成为战机涂装最低调的时期。这种低调的涂装只使用了很短一段时间,因为太低调都影响了飞机上半球的敌我识别。所以二战爆发前皇家空军迷彩涂装飞机的标准机徽是机翼上表面B型机徽,机翼下表面A型机徽,机身两侧A.1型机徽。

B.1型机徽

(1939~1942)

1939年3月~12月期间一些夜间轰炸机(如维克斯“惠林顿”)和夜间战斗机(如博尔顿·保罗“无畏”)在机身两侧的B型机徽外侧涂上黄圈以改进敌我识别,这就是B.1型机徽。1940年~1942年期间皇家海军的布莱克本“大鸥”和“大鹏”战斗机也在机身两侧使用过B.1型机徽。

二战时期

东南亚司令部机徽

(1942~1946)

1942年中期,皇家空军东南亚司令部重新设计了机徽,把机徽颜色浅蓝/深蓝色,直径比2:5。这种浅蓝色调是澳大利亚中队发明的,他们发现用白色覆盖掉红心后机徽还是过于醒目,不适合在深绿色丛林树冠背景中使用。于是澳大利亚人在白色中加入蓝色,按50:50的比例调制成浅蓝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42~1946年间,东南亚司令部和中缅印战区的中队使用了新式东南亚司令部和配套的垂尾彩条,许多中队还把机徽和垂尾彩条缩为正常大小的一半,进一步降低可视度。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了,两天后英法对德宣战。皇家空军再一次降低了机徽色彩的明亮度以贴合实战要求,把和平时期机徽的明快色彩改成了较暗的暗识别红和暗识别蓝,并成为二战中机徽的标准色彩。

皇家空军的圆形机徽在二战前、中、后期经历了很多变化。皇家空军不断颁布官方的圆形机徽标准,对式样、直径、在各机型机身和机翼的确切位置都做了详细规定。

1939年9月初驻法国的皇家空军中队开始给部分战斗机(主要是霍克“飓风”和费尔雷“战斗”)重新刷上方向舵彩条,式样与一战时期一致,红色朝向机头。1940年6月皇家空军决定正式恢复垂尾彩条,一开始的前6个月并没有规定彩条的尺寸,只要漆在垂尾上方向舵以外的区域就行,所以这一时期有些飞机的彩条覆盖了除方向舵以外的整个垂尾。1940年12月皇家空军标准化了A型垂尾彩条,规定彩条的外形为方形,高27英寸(68.58厘米),宽24英寸(60.96厘米),红白蓝三色宽度都是8英寸(20.32厘米)。侦察机的A型彩条尺寸减半。

A.2型机徽

(1940~1942)

A.1型机徽的黄圈圈即使只用在机身侧面也是过分扎眼的,隔老远就能看见,对作战不利,所以英国人在1940年又搞出了黄圈缩小的A.2型机徽,4个圈的直径比1:3:5:6,降低了机徽的整体可视性。A.1和A.2型机徽在1942年被C型机徽取代。

东南亚司令部C型

机徽和C.1型机徽

(1942)

在东南亚,中缅印战区的皇家空军飞行员发现自己飞机圆形机徽中的红心很容易和日军飞机的日之丸混淆,造成识别困难。一开始各中队自行把A型机徽中的红心用白色抹去,效果不错。1942年皇家空军东南亚司令部(SEAC)专门设计了一种C型机徽和C.1型机徽变形,去掉了机徽中的红心,东南亚司令部下属中队以及部署在中缅印战区的中队开始在飞机全部表面使用这两种机徽,以及配套的白蓝两色垂尾彩条。这两种机徽很快就被东南亚司令部机徽取代。

C型机徽和

C.1型机徽

(1942~1947)

随着战争的进行,A型机徽(包括A.1、A.2派生型)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机徽中的白圈面积过大,即使只用在机翼下表面和机身侧面也会非常显眼,破坏了整体涂装的低可视性,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1942年5月皇家空军颁布了C型和C.1型机徽规范,把白圈的宽度减小到最低以降低可视度。其中C型机徽的直径比3:4:8,C.1型机徽增加了一个黄圈,直径比3:4:8:9。皇家空军规定是在迷彩涂装飞机的机翼上表面使用B型机徽,机翼下表面使用C型机徽,机身两侧使用C.1型机徽,垂尾使用配套的C型垂尾彩条。

C型垂尾彩条的形状改为24英寸×24英寸(60.96厘米),红白蓝三色分别宽11英寸(27.94厘米)、2英寸(5.08厘米)、11英寸(27.94厘米)。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皇家空军“野马”战斗机的垂尾彩条就是27英寸(69.58厘米)×24英寸(60.96厘米)的。

C型(包括C.1型机徽)从根本上取代了迷彩涂装飞机上的A型机徽,整体单色涂装的飞机也逐渐把C型机徽作为机身两侧标准机徽使用,如黄色教练机、蓝色侦察机、或无涂装的轰炸机等。战争后期,由于盟军已经牢牢掌握了制空权,一些战斗机开始在机翼上表面使用C型或C.1型机徽,直到1947年被D型机徽取代。

1942年5月皇家空军规定是在迷彩涂装飞机的机翼上表面使用B型机徽,机翼下表面使用C型机徽,机身两侧使用C.1型机徽,垂尾使用配套的C型垂尾彩条。

二战时期

东南亚司令部机徽

(1942~1946)

1942年中期,皇家空军东南亚司令部重新设计了机徽,把机徽颜色浅蓝/深蓝色,直径比2:5。这种浅蓝色调是澳大利亚中队发明的,他们发现用白色覆盖掉红心后机徽还是过于醒目,不适合在深绿色丛林树冠背景中使用。于是澳大利亚人在白色中加入蓝色,按50:50的比例调制成浅蓝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42~1946年间,东南亚司令部和中缅印战区的中队使用了新式东南亚司令部和配套的垂尾彩条,许多中队还把机徽和垂尾彩条缩为正常大小的一半,进一步降低可视度。

战后

D型机徽

(1947~)

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6月,皇家空军设计了一种D型机徽来取代二战时期的各型机徽,实现机徽的标准化。D型机徽再一次借鉴了法国机徽的设计,直径比1:2:3,颜色也恢复成识别红和识别蓝。不过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战后皇家空军采用了新的英国色彩体系,所以识别红和识别蓝与战前的稍有区别。D型机徽最初使用在皇家空军的地面装备上,如吉普、卡车、救援车辆,后来成为飞机各表面的标准机徽。D型机徽现在是皇家空军教练机部队以及非作战涂装飞机的标准机徽。

与D型机徽配套使用的是A型垂尾彩条,当然按照新标准进行了改色。随着皇家空军进入喷气时代,越来越多的后掠翼飞机开始服役,方方正正的A型彩条放在后掠垂尾上不是很协调,皇家空军不再规定垂尾彩条的标准式样,而是在设计飞机涂装时根据飞机垂尾的后掠外形定制。

“褪色”版D型机徽

(1951~1970)

1952年为了匹配战略轰炸机的“核闪白”涂装,皇家空军设计了一种“褪色”版D型机徽。核弹爆炸时的热辐射能对飞机的深色涂装造成严重破坏,这也是核轰炸机为什么总是白色或者无涂装的缘故。“褪色”版D型机徽大幅调淡了识别红和识别蓝,变成很浅的粉色和淡蓝色。

深色低视机徽

(1970~)

上世纪70年代战略形势起了变化,随着苏联防空导弹的发展,高空轰炸变成了神风特攻,北约空中力量开始逐渐采用低空突袭战术。为了匹配新战术,皇家空军的攻击机和轰炸机改用中海灰/绿色迷彩,但是D型机徽的白圈在这种迷彩上很显眼,所以皇家空军借鉴B型机徽的概念,设计了取消了白圈的低视机徽。低视机徽的直径比为1:2,在新的迷彩涂装上有很好的效果。此外与低视机徽配套使用时,垂尾彩条也需要去掉白色。目前为止低视机徽是皇家空军战斗机、运输机、直升机部队深色作战涂装飞机的标准机徽。

浅色低视机徽

(1980~)

上世纪80年代灰色成为北约各国空军战斗机的主流涂装,研究表明灰色是最佳的战斗机伪装色,无论是对空还是对地都有很好的效果,于是低视灰色涂装在西方国家空军中流行起来,皇家空军也不例外。浅色低视机徽是专门用于搭配空优灰的新机徽,其中的红色和蓝色分别被称为三文鱼粉和粉蓝,当然还有配套的浅色低视垂尾彩条。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皇家空军的参战战机都涂上了被称为“沙漠粉”的沙漠伪装色,各表面也涂上了浅色低视机徽。

猜你喜欢

垂尾彩条皇家
不同种类地膜覆盖对设施番茄产量的影响
疯狂纸飞机之旅
垂尾方向舵悬挂点螺栓断裂分析及改进
谁说皇家无真情
彩泥变变变
——西瓜
加拿大皇家空军
民用飞机垂尾和后机身连接结构设计与研究
丹麦皇家图书馆
扰流激励下垂尾抖振响应主模态控制风洞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