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看穆索尔斯基的非凡音乐才能
2014-06-10尹璐
尹璐
摘 要: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的创作,融汇了穆索尔斯基对于俄罗斯的民族发展、历史脉络以及社会矛盾的一种深切反观。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音乐风格独特,音乐语言饱含独创性,充分融入了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特点,充满了民谣色彩。本文通过对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的创作背景、剧本以及音乐特色、和声语言的创新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力求使学习者、演唱者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作品。
关键词:穆索尔斯基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 音乐特点
在格林卡确立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之后,俄国又出现了一个以五位进步青年作曲家所组成的现代派艺术创作团队,即“俄罗斯强力集团”。 他们秉承共同的音乐理念,创作了大量充满现实主义思想的艺术作品。
在强力集团中,才华横溢又富于悲剧性格的“穆索尔斯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他更擅长运用歌剧及艺术歌曲这两种体裁创作充满现实主义思想的艺术作品,其一生都致力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他的作品凝聚了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特点,打破了西方传统的和声法则,传递现实主义思想。特别是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揭露了17世纪末俄国的历史现状,非常具有真实性和深刻性。
一、《鲍里斯·戈杜诺夫》的剧本创作及时代背景
19世纪的俄国相对于当时的西方国家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农奴制阶段。政权的黑暗使得当时的社会倍感压抑。当时俄国的首都圣彼得堡,不仅是西欧文化频繁输入的窗口,而且拥有很高档次的、当时号称欧洲第一歌剧院的“马林斯基剧院”。1868年,马林斯基剧院委托穆索尔斯基,依据大文豪普希金的诗作《鲍里斯·戈杜诺夫》(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为依据创作一部歌剧。这部作品的题材是较比以前任何一部作品都更为适合穆索尔斯基去表达他的音乐才华。
穆索尔斯基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到:“我要描写的是广大的民众,他们以真实的姿态飞入我的眼中,没有任何虚伪和修饰,都是伟大的原形。”他采用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正是传达了一种内心深处的渴望,希望用音乐谱写人类生命的乐章。
他从1868年10月开始写作,到1872年完成,历时四年。1874年2月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首演了他的这部巨作。由伟大的歌剧演唱家费奥多尔·沙尔雅普(Fyodor Shalyapin)领衔演出。事实表明,《鲍里斯·戈杜诺夫》这部歌剧是穆索尔斯基的五部歌剧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是其成名代表作,被推崇为确立俄国民族歌剧当之无愧的里程碑。
故事背景大约发生在公元1600年。俄国沙皇鲍里斯原来是伊凡雷帝的大臣,他谋杀了应该继承王位的伊凡雷帝的儿子季米特里,强迫人民拥戴自己当皇帝。年轻的修道士、政治冒险家格里高利假冒季米特里的名字,逃到立陶宛,利用人民对鲍里斯的不满,向他兴兵讨伐,赢得了人民的支持。鲍里斯被这一切吓坏了,仓促把继承权交给了他儿子费奥多尔,自己在精神错乱中死去。该剧深刻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和沙皇之间的对立,既精心地塑造了人民群众的形象,又真实地刻画了沙皇包里斯的内心矛盾,把俄罗斯的历史题材的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部歌剧的音乐语言很有独创性,语言与音乐有着精巧的结合。
二、《鲍里斯·戈杜诺夫》的音乐特色
穆索尔斯基对于《鲍里斯·戈杜诺夫》这部作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普希金的戏剧描写中,主要突出的是沙皇鲍里斯的个人悲剧;而穆索尔斯基在歌剧中,真正描绘的主人翁不再是鲍里斯,而是无数不知名的俄国老百姓。他们因暴政而愤怒,以巨大无比的力量凝聚成为澎湃的戏剧冲突的力量。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体现了穆索尔斯基对于作品更为深入的描写,集合了的多方面的创作特点,也使得这部音乐作品能够立足流传。
第一方面,这部歌剧的音乐语言很有独创性。语言与音乐之间有着非常巧妙的结合,首先是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声乐旋律,以同音重复的朗诵性音调和不对称的乐句为特征,实际上这是一种符合俄语语言规律的宣叙调或咏叙调。(如:第二幕的终场或第四幕第二场的终场中,鲍里斯唱的咏叹调。)第二幕鲍里斯著名咏叹调“我掌握着最高权力”此曲宣叙调与咏叹调共有,宣叙调叙述他即位六年来,心中惶恐不安之情,进入咏叹调主部后,鲍里斯通过优美而感动人心的旋律,唱出痛悔自己犯罪之歌。还有第四场鲍里斯的“死别之歌” (谱例1)说出了对儿子的忠告,唱出了死亡前的痛苦。这是穆索尔斯基在美学与修辞上最大的成就。
谱例1:“死别之歌”
第二方面,穆索尔斯基充分活用了俄罗斯民谣。在这部歌剧中,穆索尔斯基采用许多俄国民谣作为素材,灵活的运用了民众的合唱、瓦兰或旅馆女主人的小调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因为斯塔索夫的协助,从古代俄罗斯歌曲集中选用了合适的音乐作品作为创作元素进行再创作,最后成为那些独特、美丽的音乐旋律,并再一次用旋律音符将人物性格、戏剧效果挥洒的淋漓尽致。比如:第一幕第二场的“瓦兰之歌”(谱例2)或第二幕儿童们的合唱就堪称佳作。
谱例2:“瓦兰之歌”
第三方面,他对于和声语言的创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研究和革命创新,包括一些非功能和声段落。穆索尔斯基在该歌剧中,使用了他特有的和声手法,进而产生了许多精彩非凡的音乐效果。他善于打破学院派古典和声法的创作法则,创作出新颖的和声效果,也构建出了史无前例的音响世界,这也使讲究“正统创作”的里姆斯基无法忍受,可这正是穆索尔斯基的独特之处。他凭借着天生的直觉和灵感,构筑出了极富特色的调式和声效果。向世人展示了他那不受规则羁绊束缚的创作思想、以及向往自由、渴望重生的精神世界。
第四方面,穆索尔斯基运用独特的“象征”手法,赋予了人物复杂而又鲜明的个性特点,但在戏剧全局中,他们却并不显得唐突。譬如,我们在“鲍里斯”身上既看到了隐伏在权势显赫的统治者身上的宿命与悲哀,又能看到善恶之间的挣扎以及慈祥和蔼的亲情。歌剧中又运用了多个人物或场面相互关联的动机,并且只用管弦乐表现这些动机,很少当做旋律用于声乐歌唱。
《鲍里斯·戈杜诺夫》是一部由序幕与四幕构成的民族歌剧,舞台布景达九场之多,这在一般歌剧中极其少见。各幕的音乐和场景姿态绰约、独出心裁,宛若盆景插画,琳琅满目摆成一排。尽管如此却未曾消减全剧整体统一的动力感,各幕的独立性也没有影响整部歌剧的整体性,象征的手法给予了它贯穿全剧的穿透力。
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是东欧最伟大的音乐戏剧杰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良知的悲剧,而且将俄罗斯民族的普遍悲剧铸造在一部音乐戏剧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凝炼了人民的精神,并将之贯穿全剧。他以超然的创作将俄罗斯歌剧音乐推向了空前的境界,而其卓越的作品也将他推向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天才宝座。穆索尔斯基的这部作品在他去世的几十年后依然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从《鲍里斯·戈杜诺夫》到《展览会上的图画》,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对后世影响深刻久远。在他病逝几年后,当德彪西在研读了《鲍里斯·戈杜诺夫》总谱以及在万国博览会上听到爪哇等东方乐队的演奏之后深受启发,于是独辟蹊径、力破陈规,开创了印象主义音乐一派,而此后的表现主义音乐和象征主义音乐都从穆索尔斯基那里获得养分、受益匪浅。
穆索尔斯基凭借自己的音乐天赋及扎实的创作功底,以极为丰富的想像力,集合俄国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各自特点,谱出了一部有一部扣人心弦的天籁之作。他善于继承更精于创新发展又能超脱古老的写作传统,并通过他与生俱来的敏锐及灵性,创作出极富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使聆听者深受震撼。他的音乐从真实中产生美的力量,从人民与祖国大地之处吸取精华。他那粗犷神奇的旋律更是远远超过了音乐技巧的表现力,将俄罗斯音乐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和高度。被公认是民族乐派最具天分的作曲家。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 中国人民出版社.
[2]邵义强.古典音乐4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摘 要: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的创作,融汇了穆索尔斯基对于俄罗斯的民族发展、历史脉络以及社会矛盾的一种深切反观。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音乐风格独特,音乐语言饱含独创性,充分融入了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特点,充满了民谣色彩。本文通过对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的创作背景、剧本以及音乐特色、和声语言的创新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力求使学习者、演唱者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作品。
关键词:穆索尔斯基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 音乐特点
在格林卡确立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之后,俄国又出现了一个以五位进步青年作曲家所组成的现代派艺术创作团队,即“俄罗斯强力集团”。 他们秉承共同的音乐理念,创作了大量充满现实主义思想的艺术作品。
在强力集团中,才华横溢又富于悲剧性格的“穆索尔斯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他更擅长运用歌剧及艺术歌曲这两种体裁创作充满现实主义思想的艺术作品,其一生都致力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他的作品凝聚了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特点,打破了西方传统的和声法则,传递现实主义思想。特别是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揭露了17世纪末俄国的历史现状,非常具有真实性和深刻性。
一、《鲍里斯·戈杜诺夫》的剧本创作及时代背景
19世纪的俄国相对于当时的西方国家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农奴制阶段。政权的黑暗使得当时的社会倍感压抑。当时俄国的首都圣彼得堡,不仅是西欧文化频繁输入的窗口,而且拥有很高档次的、当时号称欧洲第一歌剧院的“马林斯基剧院”。1868年,马林斯基剧院委托穆索尔斯基,依据大文豪普希金的诗作《鲍里斯·戈杜诺夫》(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为依据创作一部歌剧。这部作品的题材是较比以前任何一部作品都更为适合穆索尔斯基去表达他的音乐才华。
穆索尔斯基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到:“我要描写的是广大的民众,他们以真实的姿态飞入我的眼中,没有任何虚伪和修饰,都是伟大的原形。”他采用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正是传达了一种内心深处的渴望,希望用音乐谱写人类生命的乐章。
他从1868年10月开始写作,到1872年完成,历时四年。1874年2月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首演了他的这部巨作。由伟大的歌剧演唱家费奥多尔·沙尔雅普(Fyodor Shalyapin)领衔演出。事实表明,《鲍里斯·戈杜诺夫》这部歌剧是穆索尔斯基的五部歌剧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是其成名代表作,被推崇为确立俄国民族歌剧当之无愧的里程碑。
故事背景大约发生在公元1600年。俄国沙皇鲍里斯原来是伊凡雷帝的大臣,他谋杀了应该继承王位的伊凡雷帝的儿子季米特里,强迫人民拥戴自己当皇帝。年轻的修道士、政治冒险家格里高利假冒季米特里的名字,逃到立陶宛,利用人民对鲍里斯的不满,向他兴兵讨伐,赢得了人民的支持。鲍里斯被这一切吓坏了,仓促把继承权交给了他儿子费奥多尔,自己在精神错乱中死去。该剧深刻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和沙皇之间的对立,既精心地塑造了人民群众的形象,又真实地刻画了沙皇包里斯的内心矛盾,把俄罗斯的历史题材的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部歌剧的音乐语言很有独创性,语言与音乐有着精巧的结合。
二、《鲍里斯·戈杜诺夫》的音乐特色
穆索尔斯基对于《鲍里斯·戈杜诺夫》这部作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普希金的戏剧描写中,主要突出的是沙皇鲍里斯的个人悲剧;而穆索尔斯基在歌剧中,真正描绘的主人翁不再是鲍里斯,而是无数不知名的俄国老百姓。他们因暴政而愤怒,以巨大无比的力量凝聚成为澎湃的戏剧冲突的力量。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体现了穆索尔斯基对于作品更为深入的描写,集合了的多方面的创作特点,也使得这部音乐作品能够立足流传。
第一方面,这部歌剧的音乐语言很有独创性。语言与音乐之间有着非常巧妙的结合,首先是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声乐旋律,以同音重复的朗诵性音调和不对称的乐句为特征,实际上这是一种符合俄语语言规律的宣叙调或咏叙调。(如:第二幕的终场或第四幕第二场的终场中,鲍里斯唱的咏叹调。)第二幕鲍里斯著名咏叹调“我掌握着最高权力”此曲宣叙调与咏叹调共有,宣叙调叙述他即位六年来,心中惶恐不安之情,进入咏叹调主部后,鲍里斯通过优美而感动人心的旋律,唱出痛悔自己犯罪之歌。还有第四场鲍里斯的“死别之歌” (谱例1)说出了对儿子的忠告,唱出了死亡前的痛苦。这是穆索尔斯基在美学与修辞上最大的成就。
谱例1:“死别之歌”
第二方面,穆索尔斯基充分活用了俄罗斯民谣。在这部歌剧中,穆索尔斯基采用许多俄国民谣作为素材,灵活的运用了民众的合唱、瓦兰或旅馆女主人的小调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因为斯塔索夫的协助,从古代俄罗斯歌曲集中选用了合适的音乐作品作为创作元素进行再创作,最后成为那些独特、美丽的音乐旋律,并再一次用旋律音符将人物性格、戏剧效果挥洒的淋漓尽致。比如:第一幕第二场的“瓦兰之歌”(谱例2)或第二幕儿童们的合唱就堪称佳作。
谱例2:“瓦兰之歌”
第三方面,他对于和声语言的创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研究和革命创新,包括一些非功能和声段落。穆索尔斯基在该歌剧中,使用了他特有的和声手法,进而产生了许多精彩非凡的音乐效果。他善于打破学院派古典和声法的创作法则,创作出新颖的和声效果,也构建出了史无前例的音响世界,这也使讲究“正统创作”的里姆斯基无法忍受,可这正是穆索尔斯基的独特之处。他凭借着天生的直觉和灵感,构筑出了极富特色的调式和声效果。向世人展示了他那不受规则羁绊束缚的创作思想、以及向往自由、渴望重生的精神世界。
第四方面,穆索尔斯基运用独特的“象征”手法,赋予了人物复杂而又鲜明的个性特点,但在戏剧全局中,他们却并不显得唐突。譬如,我们在“鲍里斯”身上既看到了隐伏在权势显赫的统治者身上的宿命与悲哀,又能看到善恶之间的挣扎以及慈祥和蔼的亲情。歌剧中又运用了多个人物或场面相互关联的动机,并且只用管弦乐表现这些动机,很少当做旋律用于声乐歌唱。
《鲍里斯·戈杜诺夫》是一部由序幕与四幕构成的民族歌剧,舞台布景达九场之多,这在一般歌剧中极其少见。各幕的音乐和场景姿态绰约、独出心裁,宛若盆景插画,琳琅满目摆成一排。尽管如此却未曾消减全剧整体统一的动力感,各幕的独立性也没有影响整部歌剧的整体性,象征的手法给予了它贯穿全剧的穿透力。
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是东欧最伟大的音乐戏剧杰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良知的悲剧,而且将俄罗斯民族的普遍悲剧铸造在一部音乐戏剧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凝炼了人民的精神,并将之贯穿全剧。他以超然的创作将俄罗斯歌剧音乐推向了空前的境界,而其卓越的作品也将他推向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天才宝座。穆索尔斯基的这部作品在他去世的几十年后依然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从《鲍里斯·戈杜诺夫》到《展览会上的图画》,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对后世影响深刻久远。在他病逝几年后,当德彪西在研读了《鲍里斯·戈杜诺夫》总谱以及在万国博览会上听到爪哇等东方乐队的演奏之后深受启发,于是独辟蹊径、力破陈规,开创了印象主义音乐一派,而此后的表现主义音乐和象征主义音乐都从穆索尔斯基那里获得养分、受益匪浅。
穆索尔斯基凭借自己的音乐天赋及扎实的创作功底,以极为丰富的想像力,集合俄国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各自特点,谱出了一部有一部扣人心弦的天籁之作。他善于继承更精于创新发展又能超脱古老的写作传统,并通过他与生俱来的敏锐及灵性,创作出极富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使聆听者深受震撼。他的音乐从真实中产生美的力量,从人民与祖国大地之处吸取精华。他那粗犷神奇的旋律更是远远超过了音乐技巧的表现力,将俄罗斯音乐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和高度。被公认是民族乐派最具天分的作曲家。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 中国人民出版社.
[2]邵义强.古典音乐4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摘 要: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的创作,融汇了穆索尔斯基对于俄罗斯的民族发展、历史脉络以及社会矛盾的一种深切反观。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音乐风格独特,音乐语言饱含独创性,充分融入了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特点,充满了民谣色彩。本文通过对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的创作背景、剧本以及音乐特色、和声语言的创新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力求使学习者、演唱者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作品。
关键词:穆索尔斯基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 音乐特点
在格林卡确立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之后,俄国又出现了一个以五位进步青年作曲家所组成的现代派艺术创作团队,即“俄罗斯强力集团”。 他们秉承共同的音乐理念,创作了大量充满现实主义思想的艺术作品。
在强力集团中,才华横溢又富于悲剧性格的“穆索尔斯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他更擅长运用歌剧及艺术歌曲这两种体裁创作充满现实主义思想的艺术作品,其一生都致力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他的作品凝聚了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特点,打破了西方传统的和声法则,传递现实主义思想。特别是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揭露了17世纪末俄国的历史现状,非常具有真实性和深刻性。
一、《鲍里斯·戈杜诺夫》的剧本创作及时代背景
19世纪的俄国相对于当时的西方国家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农奴制阶段。政权的黑暗使得当时的社会倍感压抑。当时俄国的首都圣彼得堡,不仅是西欧文化频繁输入的窗口,而且拥有很高档次的、当时号称欧洲第一歌剧院的“马林斯基剧院”。1868年,马林斯基剧院委托穆索尔斯基,依据大文豪普希金的诗作《鲍里斯·戈杜诺夫》(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为依据创作一部歌剧。这部作品的题材是较比以前任何一部作品都更为适合穆索尔斯基去表达他的音乐才华。
穆索尔斯基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到:“我要描写的是广大的民众,他们以真实的姿态飞入我的眼中,没有任何虚伪和修饰,都是伟大的原形。”他采用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正是传达了一种内心深处的渴望,希望用音乐谱写人类生命的乐章。
他从1868年10月开始写作,到1872年完成,历时四年。1874年2月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首演了他的这部巨作。由伟大的歌剧演唱家费奥多尔·沙尔雅普(Fyodor Shalyapin)领衔演出。事实表明,《鲍里斯·戈杜诺夫》这部歌剧是穆索尔斯基的五部歌剧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是其成名代表作,被推崇为确立俄国民族歌剧当之无愧的里程碑。
故事背景大约发生在公元1600年。俄国沙皇鲍里斯原来是伊凡雷帝的大臣,他谋杀了应该继承王位的伊凡雷帝的儿子季米特里,强迫人民拥戴自己当皇帝。年轻的修道士、政治冒险家格里高利假冒季米特里的名字,逃到立陶宛,利用人民对鲍里斯的不满,向他兴兵讨伐,赢得了人民的支持。鲍里斯被这一切吓坏了,仓促把继承权交给了他儿子费奥多尔,自己在精神错乱中死去。该剧深刻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和沙皇之间的对立,既精心地塑造了人民群众的形象,又真实地刻画了沙皇包里斯的内心矛盾,把俄罗斯的历史题材的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部歌剧的音乐语言很有独创性,语言与音乐有着精巧的结合。
二、《鲍里斯·戈杜诺夫》的音乐特色
穆索尔斯基对于《鲍里斯·戈杜诺夫》这部作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普希金的戏剧描写中,主要突出的是沙皇鲍里斯的个人悲剧;而穆索尔斯基在歌剧中,真正描绘的主人翁不再是鲍里斯,而是无数不知名的俄国老百姓。他们因暴政而愤怒,以巨大无比的力量凝聚成为澎湃的戏剧冲突的力量。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体现了穆索尔斯基对于作品更为深入的描写,集合了的多方面的创作特点,也使得这部音乐作品能够立足流传。
第一方面,这部歌剧的音乐语言很有独创性。语言与音乐之间有着非常巧妙的结合,首先是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声乐旋律,以同音重复的朗诵性音调和不对称的乐句为特征,实际上这是一种符合俄语语言规律的宣叙调或咏叙调。(如:第二幕的终场或第四幕第二场的终场中,鲍里斯唱的咏叹调。)第二幕鲍里斯著名咏叹调“我掌握着最高权力”此曲宣叙调与咏叹调共有,宣叙调叙述他即位六年来,心中惶恐不安之情,进入咏叹调主部后,鲍里斯通过优美而感动人心的旋律,唱出痛悔自己犯罪之歌。还有第四场鲍里斯的“死别之歌” (谱例1)说出了对儿子的忠告,唱出了死亡前的痛苦。这是穆索尔斯基在美学与修辞上最大的成就。
谱例1:“死别之歌”
第二方面,穆索尔斯基充分活用了俄罗斯民谣。在这部歌剧中,穆索尔斯基采用许多俄国民谣作为素材,灵活的运用了民众的合唱、瓦兰或旅馆女主人的小调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因为斯塔索夫的协助,从古代俄罗斯歌曲集中选用了合适的音乐作品作为创作元素进行再创作,最后成为那些独特、美丽的音乐旋律,并再一次用旋律音符将人物性格、戏剧效果挥洒的淋漓尽致。比如:第一幕第二场的“瓦兰之歌”(谱例2)或第二幕儿童们的合唱就堪称佳作。
谱例2:“瓦兰之歌”
第三方面,他对于和声语言的创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研究和革命创新,包括一些非功能和声段落。穆索尔斯基在该歌剧中,使用了他特有的和声手法,进而产生了许多精彩非凡的音乐效果。他善于打破学院派古典和声法的创作法则,创作出新颖的和声效果,也构建出了史无前例的音响世界,这也使讲究“正统创作”的里姆斯基无法忍受,可这正是穆索尔斯基的独特之处。他凭借着天生的直觉和灵感,构筑出了极富特色的调式和声效果。向世人展示了他那不受规则羁绊束缚的创作思想、以及向往自由、渴望重生的精神世界。
第四方面,穆索尔斯基运用独特的“象征”手法,赋予了人物复杂而又鲜明的个性特点,但在戏剧全局中,他们却并不显得唐突。譬如,我们在“鲍里斯”身上既看到了隐伏在权势显赫的统治者身上的宿命与悲哀,又能看到善恶之间的挣扎以及慈祥和蔼的亲情。歌剧中又运用了多个人物或场面相互关联的动机,并且只用管弦乐表现这些动机,很少当做旋律用于声乐歌唱。
《鲍里斯·戈杜诺夫》是一部由序幕与四幕构成的民族歌剧,舞台布景达九场之多,这在一般歌剧中极其少见。各幕的音乐和场景姿态绰约、独出心裁,宛若盆景插画,琳琅满目摆成一排。尽管如此却未曾消减全剧整体统一的动力感,各幕的独立性也没有影响整部歌剧的整体性,象征的手法给予了它贯穿全剧的穿透力。
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是东欧最伟大的音乐戏剧杰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良知的悲剧,而且将俄罗斯民族的普遍悲剧铸造在一部音乐戏剧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凝炼了人民的精神,并将之贯穿全剧。他以超然的创作将俄罗斯歌剧音乐推向了空前的境界,而其卓越的作品也将他推向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天才宝座。穆索尔斯基的这部作品在他去世的几十年后依然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从《鲍里斯·戈杜诺夫》到《展览会上的图画》,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对后世影响深刻久远。在他病逝几年后,当德彪西在研读了《鲍里斯·戈杜诺夫》总谱以及在万国博览会上听到爪哇等东方乐队的演奏之后深受启发,于是独辟蹊径、力破陈规,开创了印象主义音乐一派,而此后的表现主义音乐和象征主义音乐都从穆索尔斯基那里获得养分、受益匪浅。
穆索尔斯基凭借自己的音乐天赋及扎实的创作功底,以极为丰富的想像力,集合俄国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各自特点,谱出了一部有一部扣人心弦的天籁之作。他善于继承更精于创新发展又能超脱古老的写作传统,并通过他与生俱来的敏锐及灵性,创作出极富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使聆听者深受震撼。他的音乐从真实中产生美的力量,从人民与祖国大地之处吸取精华。他那粗犷神奇的旋律更是远远超过了音乐技巧的表现力,将俄罗斯音乐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和高度。被公认是民族乐派最具天分的作曲家。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 中国人民出版社.
[2]邵义强.古典音乐4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