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音色研究文献解读(上)
2014-06-10吴远华
吴远华
摘 要:音色是构成音乐音响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音乐表现性的重要手段。文章以音乐音色为研究视角,全面盘点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出音乐音色的概念范畴、构成与分类、风格与功能及作品中的音色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和分析,并给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目的在于为致力于音乐音色研究的学者们提供资料基础,进一步深化对音色的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音乐音色 风格特征 结构功能
音乐是一门在时间中展现、诉诸于人类听觉、善于表现的艺术。其根本特征是以流动的音乐音响为物质媒介进行艺术创造。音色是构成音乐音响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音乐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段。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人物勋伯格创造了“音色旋律”,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音色也上升到最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不论是传统的“单旋律”音乐,还是近现代吸收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而创作的大型乐队、合唱音乐作品,都无一例外的追求“音色”的独特魅力。因此说“从表现性的角度去衡量音乐形式各要素的话,音色应该占据第一位”①。那么究竟如何理解音色呢?直面这一初级而又艰深问题,笔者收集、阅读、整理、分析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论文百余篇以及著作中涉及到此问题的篇章,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相关音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本文提炼出音乐音色的概念范畴、构成与分类、功能特性、风格特征及作品中的音色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做出客观公允的综合评判。
一、音色概念范畴研究
音色(musical quality)是指声音的色彩感觉特性。严格意义上说,至今人们对“音色”概念的定义呈现两种倾向。其一,物理层面的理解。《外国音乐词典》指出:“音色,指乐器或嗓音的音质”②,并认为音色是由发音体的震动状态所决定。《现代汉语词典》认为音色是由于波型和泛音的不同所造成的声音属性。沁遥认为“音色亦称音质、音品,常被用来表达不同声音的性质、质量及质量的主观判断......,是发音体在振动时,由于声波的波形及其泛音数量、结构、相对强度不同而形成的音的一种特质”③;周建明认为“音色是不同乐器或不同人声所发出声音的色彩与特征……,音色的区别,取决于发音体的质量、振动方式及发音体在振动中所产生的泛音的多少与振幅的大小及共鸣体的材料与结构”④;王次炤主编的《音乐美学》中说:“音色是由不同物体振动状态而产生的声音属性。”⑤上述众多的音色的定义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音色的物理属性,体现了研究者从静态视角来解读音色。其二,艺术层面的关照。许多的研究人员赋予了“音色”以动态的观照,强调音色的艺术性,如:“音色系人对声音音质的感觉”⑥;张前等人认为“音色是物体振动状态决定的声音听觉属性。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与构造的不同而产生音色的差异,同一乐器在不同音区,以不同力度及用不同方法演奏时也会产生很大的因色差异”⑦;美国标准协会将“音色”界定为“一种听觉属性,基于这一属性,听者可以辨别出两个具有相同音高和响度的音之间的不同”⑧。显然这些概念不仅仅是对发音体静态的分析,同时也从音乐表演的角度对音色进行了界定。
然而,对于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而言,仅仅从声音的物理属性或单从艺术视野出发,都不能较为全面的揭示音色概念。音色在中外音乐史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以及自身不断演化的过程。李吉提在《漫谈音色的表现与魅力》⑨中对音色在西方音乐创作中地位的变化以及中国音乐中的音色文化作出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王大昌在《论乐音的音色属性及其表现功能》中结合音乐历史发展中的音乐现象对“音色概念”作出了超于一般的理解。他指出“说起音色,人们通常理解为系指不同人声、乐器相互间的色彩性差异,或是同一人声、乐器自身音区间的色度之别。如今,音色含义视乎有了微妙的引申:音乐书籍及音乐评论文章中常可见到‘和声音程色彩、‘和弦色彩、‘音响色彩等以及‘色彩明亮或‘色彩暗淡之类的形容词。可见,人们对音色的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⑩。赵志安的《论音色》?輥?輯?訛从物理、生理、心理等方面对音色的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对音色的外延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后,将音色定义为:“指声音的色感特征。既包括声波的位相和泛音的成分以及强度比例所确定的复杂特性(物理属性),又包括人脑对声音特性感知的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固定的音色感知表象(心理属性)”。对此,我们是赞同的。
二、音色构成研究
关于音色的构成,沁遥在《浅谈音色的构成及其功能》中根据音响物理学原理,指出“声波的波形是构成音色的第一要素;共振峰是构成音色的第二因素;声音的动态变化是构成音色的第三因素”?輥?輰?訛,为我们阐述了音色产生的物理原理。据此,我们了解音色产生的原始状态,得到的结果便是自然音色。自然音色是人声或乐器的固有属性,因而也称之为“固定音色”?輥?輱?訛。然而,音乐是人类听觉的艺术,音乐中的音色在反映声音的基本物理特征的同时,还具有审美的特征。什么是审美特征?指的是“对象符合人的感性需要的知觉特征。对于音乐艺术来说,也就是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合人的感性需要的知觉特征。”?輥?輲?訛乔然指出“音乐中音色的形成是产生声波波形和波形包络的多种因素,按照一定比例组合的结果。”?輥?輳?訛马达借用音响学的研究成果对“波形包络”作出了解释,认为“物体的振动一般是由始振、稳态、衰减三个过程组成。”?輥?輴?訛对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而言,仅仅停留在音响学层面去理解的话,一定触及不到音乐的艺术层面。就音乐中的音色来具体地说应该包括创作的动机、创作的手段和方式、传播的方式以及发生的结果这几个过程的综合体现。潘丹认为“随着乐器品种的逐渐增多给音色种类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此同时创作手段的多样化与审美观念的转变构成了音色变化的本质所在。”?輥?輵?訛可见,音乐中音色的构成不仅包括固定音色,也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及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各种音色。
三、音色分类研究
关于音色的分类,通常情况下我们将音色分为“声乐音色”和“器乐音色”两大类,其依据便发音体的性质。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既不能触及到音色的物理层,宜不能触及到音乐的艺术属性。仅能说明发音体的材料性质。王大昌在《音乐色觉小议》?輥?輶?訛中从音色的属性出发,将音色分为自然音色和艺术音色。他所谓的自然音色是指人声或乐器所固有的音色。艺术音色是指出于一定的艺术机制而发的音色。同时,他又指出不论是自然音色还是艺术音色,固然都是物理声象,但是艺术音色与自然音色不同的是,艺术音色不会因为自然音色的变化而改变其固有的艺术色觉,艺术音色是在自然音色的基础之上经过艺术处理而成的。时隔5年,他又发表《论乐音的音色属性及其表现功能》?輥?輷?訛再次肯定了他对音色分类的观点。范颖的《用创造性的音色来塑造音乐的整体形象》?輦?輮?訛从运用的角度指出音色可分为单一音色、统一音色、对比音色、混合音色四类。廖家骅的《音色审美散论》?輦?輯?訛也从运用的角度将音色分为单色和混色。与此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如认为“固定性音色是指乐器本身所具有的音色,这是从发声体的本身属性对音色进行的探讨。”?輦?輰?訛这种固定性音色的作用是“给作曲家提供不同的声音色彩,使他们可以根据发音体的性质在创作中展现丰富的音色组合。”?輦?輱?訛并且说这种音色组合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可以预见的。于是他主张把音色分为固定性音色和可预见性音色。我认为“可预见性音色”不仅在创作,而且在表演和欣赏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鲜明的审美特征。当然固定性音色对可预见性音色有一定的影响,正如王国潼在《二胡发音与音色研究》中所说的“我并不否定琴的质量对发音所起的重要作用,但琴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潜力。”?輦?輲?訛]上述所列的关于音色的种种分类方法是基于不同视角对音色的新阐释。
注释:
?譹?訛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46.
?譺?訛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钱仁康校订.外国音乐词典[Z] .1988:184.
?譻?訛沁遥. 浅谈音色的构成及其功用[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01).
?譼?訛周建明.圆号音色的成因[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8(03).
?譽?訛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31.
?譾?訛《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第1119页.
?譿?訛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75.
?讀?訛多纳德·霍杰斯,刘沛,任恺译.音乐心理学手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120.
?讁?訛李吉提. 漫谈音色的表现与魅力[J]. 视听技术, 1996(05) .
?輥?輮?訛王大昌.论乐音的音色属性及其表现功能[J].中国音乐学, 1999(04).
?輥?輯?訛赵志安. 论音色[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0(01).
?輥?輰?訛沁遥. 浅谈音色的构成及其功用[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01) .
?輥?輱?訛?輥?輵?訛?輦?輰?訛?輦?輱?訛潘丹. 本意、本源、本质—透析音乐作品中的音色差异[D].沈阳音乐学院,2010.
?輥?輲?訛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72.
?輥?輳?訛乔然.音乐的音色形成与调制[J].人民音乐,1988(02).
?輥?輴?訛马达.音色的构成及表现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2).
?輥?輶?訛王大昌.音乐色觉小议 [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4(1).
?輥?輷?訛王大昌.论乐音的音色属性及其表现功能[J ].中国音乐学,1999(04).
?輦?輮?訛范颖.用创造性的音色来塑造音乐的整体形象[J].大舞台,1999(01) .
?輦?輯?訛廖家骅.音色审美散论[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3(04).
?輦?輲?訛王国潼.二胡发音与音色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01).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