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象征的差异性研究

2014-06-10徐彦婷

艺术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五色画家色彩

徐彦婷

摘 要 :色彩的象征意义,产生于特定的民族、地域、社会历史等条件下,具有鲜明的差异性。由于色彩象征形式的运用,使艺术作品的思想情感更加内敛、含蓄,也由于色彩象征差异性的存在,使作品更具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和丰富的个性化特征。

绘画作品中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色彩形式,赋予简单的自然色彩丰富的象征意义,是画家为传情达意进行的色彩再创造,同时,也是主观色彩运用的重要特征之一。色彩象征作为画家对色彩独特的表现形式,已成为艺术创作中构建精神性的重要手段。色彩的象征意义,产生于特定的民族、地域、社会历史、宗教、种族、文化传统等条件下,具有鲜明的差异性、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一、人文环境下色彩象征的差异

任何色彩形式与方法都是某种特定民族文化氛围的产物,受到审美情趣与功能性运用的制约。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环境下色彩的意义往往不同,这与长期形成的复杂的民族风俗、美学思想、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1.中国色彩观中的象征意义

中国人重感性的直觉与顿悟,强调有机的辩证统一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矛盾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绘画采用的色彩观,根源于阴阳五行以及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注重对色彩观念性、伦理性和哲学价值的研究,色彩形式简练、单纯,更多地表现为人格的象征意味,呈现出生命本源特征。中国绘画典型的择色原则:即“随类赋彩”的着色原则和删繁就简的水墨无彩原则。

(1)“五色观”的本源象征

“五色观”是中华民族色彩观的奠基石,也是中国绘画色彩的最原始资源。“五色”、“五行”、“五方”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色彩文化体系。色彩被归纳为青、黄、赤、白、黑,成为宇宙、自然、天地、时空的文化表意符号,它包含了色彩构成的基本元素和起始状态,包含了有色与无色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中国艺术对色彩规律把握的独特性。当“五色观”被玄妙的理性学说吸收并利用后,色彩的象征意义被广泛化、抽象化、宗教化,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礼教的工具。中国画中“随类赋彩”的着色方法,剔除了光影的效果,通过色彩“类”的整合来象征思想或事物的方法,符合“五色观”的设色原理,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与概括性,成为隋唐时期主要的绘画形式。五色体系的思维特征,深刻的影响着绘画艺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色彩认知和应用秉承了五色体系思维特征,形成了与西方迥异的绘画色彩观念。

(2)儒家色彩的品格象征

先秦时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带有文化特色的礼制性色彩观念。儒家思想把色彩分为正色、杂色、美色、恶色,用朴素的色彩象征人的德行、尊卑、等级、秩序等伦理内容。与早期中国的“五色观”不同,色彩成为品格高尚、低俗、忠诚、邪恶的象征。孔子的中庸思想体现在中国画的用色上形成了色彩关系的和谐思想,即在五色之中寓统一。儒家思想赋予了中国画家道德使命感,也给中国绘画约定了一种观念化的价值和意义,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推动了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但是,这种“规范化”的价值体系,也严重束缚了色彩表达的自觉性。

(3)道家“无彩”中的“有彩”象征

唐宋以后,老子的“无色而五色成焉”的色彩理论成了中国画的择色标准和色彩表现形式,文人水墨画得到空前发展。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即无为而无不为,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表达了道家追求无色之美,追求朴素之美,黑色回归的倾向。受道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代色彩偏重于对人的内在本性的发现,提倡返璞归真。以黑色反对彩色,在无色中发现自我,是道家自觉维护原始色彩本性的表现。宋朝,黑白水墨取代了重彩画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古典审美精神由外向内到由内向外的历史转折。文人画家从水墨与淡彩中抒发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以简概繁的方式表现大千世界的万千色彩,即摆脱了自然色调,又兼备众彩,于对立统一中表达了朴素的辨证观。文人画家把黑、白两种颜色变成具有独到审美价值的色彩表现形式。这不但有别于西方的宗教色彩象征和再现性色彩表现,更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五彩彰施”,它超越了物象本身,呈现出一种纯粹、极简的色彩观。

(4)佛教色彩的等级象征

汉代,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绘画带来跨区域性的色彩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和佛教绘画在中国的传播促成了儒、道、佛三家色彩并存互补的局面。封建社会的阶级性使色彩观带有了明显的倾向性,等级制度的色彩观代表了君臣关系,正色和间色被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色彩被用于象征空间、宇宙万物和朝代更替,即有合理的联系,又有牵强的拼凑,渗透着愈加理性化的神学观念。装饰性、象征性、实用性成为色彩运用的特点。佛教思想的渗入使中国画走向了讲求内涵、讲求深度、“空灵”、“无我”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有的创作思想与艺术风格,也为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宋时期青绿山水画受到王权的喜爱,达到繁盛时期。画家的色彩运用不再是对客观物质颜色简单的描绘与纪录,而是浸入了某种政治和社会色彩的文化载体。

2.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象征

不同于中国绘画,西方绘画既有科学的色彩观,也有基督教等神学引导下的宗教色彩观。科学色彩观根源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文化,以模仿自然为方向,严格遵循美的规律,追寻真实的艺术再现,使西方绘画向精细、写实方向发展。宗教色彩观则是带有宗教象征意义的色彩取向。色彩的使用带有鲜明的指向性和象征意义。西方中世纪绘画和传统中国画都受到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支配,具有象征意义和时代特征,呈现出丰富的表现性和强大的感召力。

古埃及人、美索不达米亚人、波斯人和欧洲许多民族,继承了原始人类的太阳崇拜,延续着象征的色彩观。在古埃及白色是神圣的色彩、黑色是冥界的象征、金色和黄色象征着太阳、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古希腊时期,神庙的装饰色彩已成为宗教神学传播的辅助手段。罗马后期,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宗教精神成为绘画作品创作的依据,白、黑、红、黄、绿、蓝、金色成为主要的色彩语言,以基督教为精神内涵的宗教题材成为主要的绘画内容。金色和白色象征天国和上帝;红色多用来描绘耶稣的鲜血;蓝色成为女性贞洁和忠诚的象征。西方世界对黑色的认知不同于中国色彩观,在基督教作品中它象征黑暗与邪恶。黄色在基督教眼中,是大逆不道的卑劣色彩,是背叛、奸诈的象征。然而在中国,黄色是皇权和地位的象征,具有浓重的政治意义。罗马人创造的镶嵌画艺术在中世纪发展到顶峰,尤其是作为教堂装饰的镶嵌画,每一个色点的选用都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在光线作用下,有色玻璃可以制造出扑朔迷离的神秘效果,使身临其中的教徒感到自己仿佛沐浴在上帝的关怀之中。文艺复兴时期,面对宗教色彩的强势压抑,人们对现实色彩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更加重视对自然色彩的感知。画家乔托以明暗制造空间效果,创造了绘画语言的新形式,通过象征性的色彩,表现出新的绘画空间,也为西方画家在文艺复兴以后,努力实现再现性色彩奠定了基础。

二、地域情感下的色彩象征差异

画家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依托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这种客观的自然色彩资源,为画家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在感知色彩和地域情感的融合下,画家在自然色彩环境之外,创造出另外一个色彩世界。这个由画家创造的、非现实的色彩世界潜藏着画家最真实的生活经验,体现出画家独有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取向。地域性色彩习惯与偏爱,往往是自然环境熏陶的结果,地域性差异的影响使人们对色彩的理解各不相同。热带地区的人们偏爱热烈、单一的色彩,寒冷地区的人们则喜爱相对温暖、柔和的色调。潜在的心理需求会引导人们对色彩的主观需要与表达。由于对尼罗河特殊的尊崇使埃及人对蓝绿色极其偏爱,在需要色彩装饰的重要位置,都有蓝绿色的表现。我国西北边区,人们多居住在昏暗的窑洞里,他们喜欢用浓烈的对比色绘制年画。而居住繁华城市的人们,由于整天面对缤纷复杂的生活环境,内心深处向往平静的生活空间,对色彩的需求较为温和、内敛。

三、色彩象征的个性差异

从物理学角度讲,色彩只是一种科学现象,并不具备艺术属性。然而,当色彩作用于人的感觉并引发联想时,对色彩的解读和使用就会产生明显差异。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往往随着环境、情绪、经历等因素发生变化,色彩感知也会随之改变,可以说色彩想象有多丰富,色彩的心理反应也就有多复杂。客观事物带给画家的感觉取决于画家关注它的方式,这种关注方式是画家生活地域的自然资源和精神资源二者的合力作用。作为思维个体的画家,每个人的思想情感不同,关注自然的方式不同,所绘作品就会各具其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又称艺术个性,它是画家生命本能差异性的情感显现。

画家所采用的带有主观臆想的色彩形式是画家对事物发表主观看法、直抒情怀的一种手段。色彩的表现会因人的个性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心理学家鲁奥沙赫认为,对形态和色彩的选择与人的个性有关,情绪欢快的人对色彩的反应较敏感,而心情抑郁的人则偏重对形状的关注,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往往会喜爱蓝色或绿色等沉稳的色彩。如果说主观色调的选择象征着一个人的内在气质,那么从画面色彩中我们一样能看到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画如其人。凡?高用黄色和紫色来表达内心的矛盾和对苦难现实的逃避;夏加尔用蓝绿色调来表达淡谈的乡愁,格列科用蓝黑色来表达内心的恐慌、焦灼和呐喊。画家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选择哪种色调,表现怎样的内容,最终的决定因素都是个人的精神情感。画家对色彩的偏爱和对色调的选择,也具有“可变性”特征,会随着生存环境、创造环境、心理情绪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毕加索从“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到“立体主义时期”,每一个时期色彩的选择都反映着画家独特的心理感受,是画家内心情绪的真实写照。

画家通过运用色彩象征形式,将隐含的色彩感情与原事物自身的色彩特征相结合,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精神、情绪和行为,在变幻、交替中达到情感的移植。由于色彩象征形式的运用,使艺术作品的思想情感更加内敛、含蓄,也由于色彩象征差异性的存在,使作品更具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和丰富的个性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陈云飞.再论象征主义艺术中的世纪末情绪[J].美术大观,2008(5).

[2]孙晓昕.十九世纪文学理论对象征主义绘画的影响[J].美与时代,2009(3).

[3]居阅时,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侯昀.绘画艺术色彩的模糊性特点[J].美时代,2004(6).

[5]詹姆斯·霍尔.东西方图形艺术象征词典[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五色画家色彩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色人小组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奥运的五色环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