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2014-06-10王存荣
王存荣
要使刚踏入初中大门的小学生学好数学,就要改掉只重练不重“思”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探讨学生的认识规律,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大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那么,上好初中数学课,应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了解学情,备课到位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好课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备教材,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二是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环节、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学习中易出现的错误来确定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略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学,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归纳成条,加以理解记忆。三是备教具,针对教材内容选择、制作相应的教具或者多媒体素材,增强内容的兴趣与直观性,扩大课程的容量。
如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学生往往只会列相遇问题,而对追及问题感觉困难。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准备好的路程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潜在的数量关系,并特别强调追及问题的类型:一是同时不同地,关系式是“前者走的路程+两者距离=追者走的路程;二是同地不同时,关系式是前者所用的时间-多用时间=追者走的时间。学生记住了这两种类型的等量关系,就一定能快速准确地列出应用题。
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教学时不能一刀切,既要给“胃口”大的学生吃饱,又要让“胃口”小的学生吃得下。因此,教师对全班学生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所以,我在平时课堂上分析问题和做练习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难度大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去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并及时肯定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逐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难度档次。
例如:如图,已知梯形
ABCD的中位线为MN,求证:MN∥BC,MN=1/2(AD+BC)。 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同时要求学生先不要忙于证明,应按照解题的基本步骤:①认真读题搞清题意;②找出题目中各个数量、线段之间的关系;③明确要求证的问题及所包含的数量关系;④从求证(求解)的问题出发倒推,去寻找它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时就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并提示他们看能否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经过我的引导和学生的分析思考,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和个别中等生已经能用一种方法解决了,但是大部分学生还不能解决。这时我提示学生看能不能把梯形的中位线过渡到三角形的中位线,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我发现中等以上的学生中大部分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而中下学生大部分还不能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我再进行引导,他们终于也会证明了。
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加强个别耐心辅导,鼓励他们,帮他们确立好学习习惯及方法,这样就调动了不同程度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教师要因材施教,抓住个体差异,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能,实施有效教学。
三、提问设疑、发挥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提问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数学教学来说,提问设疑更为重要。要搞好数学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把以往的通堂讲解改为提问设疑、引导启发,把学生的被动接受改为主动探索。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新问题,使问题得以完满解决,这种方法比教师满堂灌的效果要好很多。
例如上《讲分式方程应用》这节课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策略:首先,提问什么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及三者的关系是什么?由于有小学的基础,学生很快回答出: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接着让学生找出例题中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根据题中蕴含的等量关系(甲做P个所用的时间=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就不难列出方程。
在这里,教师仅仅是提出问题,并加以启发、诱导,主要让学生动手动脑,既让他们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诱因 ,启动思维
刚开始教学时,往往是重算法重结果而轻概念、轻思维、就题论题,这样就导致学生掌握知识单一,做题不灵活。面对这些,就要改革教法,采用创设诱因,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例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设疑:如何测量我们这座教学楼、国旗杆、课桌的高度?教师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五、解剖典型,提高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例题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点的铺垫、分解、交汇、拓展、延伸,精心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从问题的提出到层层深入,直至问题的解决,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启发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而不是无创造性的“模仿”,这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是6,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教师可将此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是4,周长为14,求底长。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像。
变式1考查逆向思维能力;变式2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变式3中“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变式4要求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能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教好初中数学,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时刻根据学情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热爱学生,尤其对比较差的学生要积极鼓励,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经常给他们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轻易地批评,要抓住关键,讲深讲透,逐步地消除他们学数学的畏难情绪,以保证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二团学校)